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查看: 31319|回复: 1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6 17:54:4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为什么要讲《了凡四训》呢?可能有的人知道这本书,有的人没看过,不过不要紧,我用一句话把它说明白:《了凡四训》就是一个叫袁了凡的人给自己的儿子写的告诫书,因为有四个章节,于是就叫《了凡四训》了,跟我们现代讲的家书,是一个概念,只是没经过邮政局而已。既然就是一个小小的告诫书,为什么要讲它呢?说实话,我跟各位师兄聊聊这本书,还真不是因为多少学者重视这本书,也不是因为这本书多有名气,要说学者重视,名气度高,那古代典籍没有哪一本能够跟得上《论语》。既然要开讲了凡四训,原因是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儒家、佛家、命理三家学说,这在古代典籍中是极为少见的,如果是用采用活生生的个人经历来说明这三家学说,那就只有《了凡四训》一本。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完完整整的写了出来,谆谆告诫儿子,我就是这样把命运给改了的,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这太震撼了!说的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把“命”改了,这不是开玩笑吗?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袁了凡凭什么就把命改了?怎么改?连《论语》中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怎么就把命改了?注定的事情,改不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其实也那难怪大多数人这样想,因为只要你算过卦,看过相,哪怕是在路边的地摊上,都能给你说个八九不离十。如果是稍微有点儿本事的算卦先生,五分钟内就能说出你的百年人生。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于是我们认命了,再也不争了。既然已经注定了,争斗也是徒添烦恼,何必呢?基于这种思想,只要碰到不顺心的事,不顺利的事,就认为自己命苦,伤心一会儿,无可奈何的不了了之了,命苦吗,有什么可抱怨的。真是这样吗?袁了凡说不是这样的。了凡先生认为,只要一个人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万事如意就能万事如意。怕别人不信,干脆就将自己一生的经历讲了出来,用自己的一生来给大家作证明,等于说袁了凡甘心为我们做了一个试验品,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做了,就成功了,改变命运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说了很多,很多网友还是怀疑,不是骗人的吧?真的能改命吗?这东西灵验吗?我可不信!其实,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了凡四训》是写给谁的?如前面所说,那是袁了凡写给自己儿子的。各位,天下没有害自己儿子的父亲吧?我想是没有!更何况,袁了凡是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本身就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以他是绝对不会说谎的,因为一说谎,他就破了“不妄语”戒。更何况,他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证明了,所以我认为可信度极高,否则清代名臣曾国藩和一些佛门高僧也就不会如此的推崇袁了凡了。

  如果自己已经是亿万富豪或者是政府高官了,是不是可以不学《了凡四训》了?那除非是自己希望自己衰败,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有的。袁了凡这个改命的秘方,糅合了儒释道的精华,已经大富大贵的,告诉你如何保住现在已经拥有的,没有大富大贵的,没关系,按照这个秘方做下去,有一天也终究会大富大贵。很多人都不屑如此去做,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功利了,是不是太“一切向钱看”了?比如,大学者黄宗羲就说袁了凡“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说袁了凡居然跟鬼神做生意,做交换。我不敢妄加评判古人,但对黄宗羲等人观点也不太认同。袁了凡通过行善积德,进而改变命运,不能片面的理解为用所积攒的德行置换成了财富,这样评判,个人认为不太公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谁都不愿意贫困潦倒,谁都愿意富贵,都愿意事事顺心,事事如意,这也是人之常情。当然,如果能够像孔子一样,素富贵而行乎富贵,素贫贱而行乎贫贱,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这样自然最好,但放眼天下之人,芸芸众生又有几个像孔子和颜回一样有着如此之高的境界?我承认有,但是太少,大多数人还是非常看重物质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我这样说也并不违背圣人救世的愿望,比如佛经里面就常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开始的时候,先要用利益牵引,慢慢地要让人开启圆满的智慧,这本是佛陀渡众生的方便法。所以,在佛教里,有众多财神,而佛教咒语里面,有很多咒语都兼有求财求顺利的功能,比如佛教十小咒中的大吉祥天女咒,就是为了帮助那些修习佛法而经济上又特别困难的人。正所谓“佛事门中,有求必应。”其中,当然也包括富贵。其实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断的行善积德,结果却没有好报,又有多少人还会去行善积德呢?恐怕万万人中,难得一二。就说袁了凡吧,开始行善积德,就求财求子,结果都得到了。但是后来呢?他变成了一个非常有修为的居士,成为了佛门一大家,他最后所达到的境界没人知道。从开始的求财求子到最后无欲无求,从有为到无为,袁了凡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真可以做“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注脚了。现在这个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滑坡,直接讲你要修养道德呀,你要提高修养呀,估计我会被送入精神病院了。

  如果再深入的讲一点,不仅仅是《了凡四训》这本书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事实上《论语》《尚书》《诗经》等等都能改变命运呢,因为《了凡四训》的思想从根本上说,依然是来自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中,只是没有《了凡四训》说得这么明显罢了。当然,我选《了凡四训》来说,而不说四书五经,也是因为四书五经里面的水太深了,要求太高了,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好了,闲言少叙,明天马上开讲。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32#
发表于 2016-7-25 13:09:45 |只看该作者
【第127讲:为什么有什么心就能求得什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白话一下这段话:古语说:“对于功名有心的人,必然会得到功名;对于富贵有心的人,必然会得到富贵。人有这个心,就像大树有根一样,立下这个志向,必须念念谦虚谨慎,处处方便他人,这样自然就能感天动地,从而自己为自己造福。现在一些求取科举的人,开始并没有真的志向,不过是一时兴起而已,有兴致了就去追求,没有兴致了就放弃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音乐,那么齐国也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我对于求取科举,也是这样认为的。





  对功名有心,就能求到功名,对富贵有心,就能求到富贵,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很很不理解,觉得自己很喜欢做官,很喜欢钱财,很用心去经营了,怎么没有得到,是不是了凡先生说错了?各位网友,了凡先生并未说错,是我们理解错了。为什么有心功名就能得到功名,有心富贵就能得到富贵?有心,意思是按照规律去追求,不是肆意妄为,天天去算计,去经营,不是这个样子。譬如你有心钱财,那就一心布施,按照这个规律去做,按照这个规律去求,那你必然能够所求如意。求取功名,也是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追寻才行,这叫有心。



  拥有这个心念,就像大树有了根一样,什么意思呢?有了树根,枝叶才会茂盛。一棵树想要枝繁叶茂,根部就必须发达,没有根部,只是追求枝繁叶茂,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大树的根部,就是人的志向,立定志向之后,一生追求,虽死不改,这叫立志。譬如孔子,他在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从事大学之道,“吾十五而志于学”,从此之后,一生从未改变过,这叫做真正立志。以我们来说,想要积功累德,也是先要立志,志向一定,一生不改,念念都是善心,处处都是方便,屈己待人,以一颗向善的诚心感动天地鬼神,无量福德就会不请自来,这真是无求而求,无为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31#
发表于 2016-7-25 13:08:34 |只看该作者
【第126讲:鬼神喜欢什么人呢?】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白了这个道理,行善还是造恶,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真若是相信了,谁敢造恶?恶念刚发,立刻就被记下来了,地狱道中有你一笔,刀山剑树之中有你一行,让人听着都毛发倒竖。有人说了,我宁可今生造恶享受,到了地狱再说,我绝不后悔。有着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若真到了地狱,肠子都要悔青了,不过已经来不及了。

        古代有个证果的阿罗汉,已经证果了,他用天眼观察自己前世在地狱中的情景,当他看到自己在地狱中的惨状之时,害怕到了什么程度呢? 毛发之中都渗透出了汩汩鲜血!证果的阿罗汉尚且如此惊惧,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世界上最恐怖的场景,就在地狱里面,它早已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部恐怖大片,但地狱却不是电影,而是像我们人间一样,真真实实的存在着。




  若是因为我上面所说,你产生了畏惧心,心中不敢作恶了,不敢得罪天地鬼神了,这是好事情,古人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讲得也是这个道理。一心向善,处处恭敬,谦虚谨慎,养性修德,那么天地鬼神都会照顾你,都会垂怜你,这时候你就有福报了。鬼神喜欢什么人呢?他喜欢善人,越是善人,他越是喜欢,心甘情愿为你帮忙,为你操劳。在经典中,很多的鬼神都说,如果有人行善事,那么他们一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一生卫护,绝不离开一分一秒。



  狂妄自大,这不是成事的气量,这是自己在拒绝福德,有识之士断然不会这么做。何况,屈己待人,谦虚谨慎,这是学业进步的基础,学子更是少他不得,这是从事相上来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30#
发表于 2016-7-25 13:06:44 |只看该作者
【第125讲:人一出生肩膀有就有两个神明】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这一段的大意是:由此可以看出,举头三尺,就有神明,趋吉避凶,全在我一身。必须使自己存善心,做善事,丝毫不能得罪天地鬼神,谦虚谨慎,屈己待人,让天地鬼神时刻垂怜于我,这才会有得到福报的可能。那些狂妄之辈,必定不是志向远大之人,即使开始有发达的迹象,但最终也不能享用任何福报。稍微有点见识的人,必不会让自己的心胸变得狭窄,而拒绝福报的到来。况且,谦虚就会得到他人的指教,善行无穷,这是修习学业的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上面我们讲了张畏岩的故事,张畏岩故事的义理全在这一段中。张畏岩只做了几年善行,就被阴司知道呢?如果细细来论,张畏岩从发心做善事那一刻起,阴司就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并非只是一个迷信的说法。各位网友,“举头三尺有神明”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不用举头,单单在人身上,就有无数的神,你虽然晚上睡觉休息了,但他们可不休息,真是二十四小时都在工作,天天都记载你做的事情,等到大限到来之日,一起给你算总账。

  根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记载,人一出生,肩膀有就有两个神明,一男一女,男神位于左肩上,专门记录人的善事,女神位于右肩上,专门记录人的恶事。有人说,这可信吗?我只能说,《华严经》是佛教经中之王,佛不妄语。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中说:“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这些神明,虽然我们不发给他们薪水,但依然勤奋记录我们的一言一行,丝毫善恶都不会遗漏,等到命终之时,他们把账本会教给阴司阎罗,各位想想,到时候我们怎么辩驳呢?真是铁证如山,丝毫不谬。所以,根本不用举头三尺,单单我们这个身体身上,就有很多神明,我只能列举几个,做个说明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9#
发表于 2016-7-25 13:05:42 |只看该作者
【第124讲:命中注定的事情也在随机变化?】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畏岩从此之后开始变得谦虚,自我修持,善事日益增长,德行日益加厚。丁酉年的一个晚上,张畏岩梦到自己走进了一所高大的房子里,他看到一本试录小册子,小册子中有很多地方缺行。张畏岩便询问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说:“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单。”张畏岩问:“为什么会有很多地方缺少名字?”



        旁边的人说:“考取科举,阴间三年之中都会细细考较一次,必须是积德无过失的人才会在录取册上有名字。你看到的小册子上缺行的地方,都是以前应该考中,但因为最近有了不道德的事情才除去姓名的。最后,指着小册子的最后一行说,你这三年来,修持谨慎,或许应当补充到此处,希望你再接再厉。”到了科举开榜之日,张畏岩榜上有名,位列第一百零五名。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有所领悟,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善事长为,德行日厚。对于张畏岩所作的梦,我们先不论真假,因为我也无法找到证据证明张畏岩先生一定做了这样一个怪异的梦,我们先当做一个异闻来看待。了凡先生讲故事,故事中一定有道理,也就是说义理在故事中,并非只是增加点儿文章的趣味性而已。《了凡四训》一书,全是义理,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说明义理而存在的。这一段故事,我不再解读,因为单纯讲故事并无实质意义,我们继续往下分析,看看张畏岩这个故事究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8#
发表于 2016-7-25 13:03:57 |只看该作者
【第123讲:命运究竟是先天已定,还是后天未定?】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什么叫立命者我?先天定了,是因为所造作的业已经固定,后天未定,是因为后天的心念不定。再去仔细一想,一心之中,哪里分先天和后天呢?先天和后天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因此,把握住后天,先天定了依然是未定,后天未定,却也是定了。我这样说,很多人不明白,越说越糊涂。我详细说一下。先天定了,今生却广积阴德,先天的事情虽然无可奈何了,但因为心中思善,先天就要跟着改了,事情虽定,本来结果也定,但因为一心向善,阴阳五行便奈何你不得,所以先天定了也未定。譬如你杀人了,被关进了牢狱,但你在牢狱中一心忏悔,忏悔的力度,修行的力度,让你获得了解脱,跳出了生死业海,所以虽然你身在牢狱,但心却在佛国世界。如果按照杀人来论,你应该命终之后堕落到地狱才对,但因为你获得了解脱,命终之后,你往生到了安乐世界,地狱已经拿你没有办法了。


  后天未定,却也定了,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按照因果律,后天心念未定,但因为先天你造作的业力已经定了,因此,虽然后天未定,但你不得不接受先天业力的果实。还用杀人的例子做比喻。譬如你先天杀过人,今生依然因循守旧,虽然今生你未杀人,但你今生不得不承受被他人所杀的果报。即使你很有智慧,获得了解脱,阴阳五行奈何你不得,但程序总是要走的。前世杀人,今生被杀,因为你今生修行得力,获得了解脱,那程序怎么走呢?必然是你被杀惨死,这是程序。因为你修道有成,所以虽然惨死,但并不痛苦,而是生死一如,肉身没有了,灵性直接往生他方佛国,获得大自在,大安乐,神通广大,功德巍巍,这都是你修道有成的结果,但程序你必须要走一下才行。反过来,若是你没有修行,或是修行功夫未成,那就惨了,你走的就不仅仅是程序了。被杀惨死之时,痛苦异常,灵性堕落到三恶道中之后,开始了漫长的痛苦旅程。

  道士对张畏岩所说的话与云谷禅师对袁了凡所说的话,实质上是一个意思,都是为了阐发“广积阴德,命自我立”的道理。张畏岩觉得自己很贫困,无法广积阴德,道士于是讲了“善事功德唯心所造”的道理,并用“谦虚”做了例子。

  心善,便是善,长存这一点儿善心,便是无量功德,哪里需要你花费巨资呢?即使你花费金钱,若心中不善,依然是恶事。何况很多善事,都不需要花费就能做到,谦虚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比如恭敬他人,心态谦卑,这需要花钱吗?再比如帮助老人,照顾病人,这需要花钱吗?如此种种,这些都是不花钱而积攒大福德的事情,只看你有无此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7#
发表于 2016-7-25 13:02:06 |只看该作者
【第122讲:为什么多少才子俊杰都不能得志?】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


  这段话的大意是:道人说:“考中,全在你的命运;命中不该中榜,你的文章虽好,也没有用处。你必须自己做个转变。张畏岩说:“既然是命运,怎么能够转变?”道人说:“命运来自先天,树立命运的是自我,身体力行善良的事情,多多积累阴德,什么福报求不到呢?”张畏岩说:“我是个穷人,能做什么呢?”道人说:“善良的事情,阴德福报,这都是一心所造,若是常常如此存心,功德便无量无边。比如谦虚这件事,并不花费金钱,你怎么没考中不向内心去求,反而谩骂阅卷的官员呢?”





  人这一生,一切的功名富贵,哪一个不是命中注定?多少才子俊杰,文章之美胜过李杜,超越司马,但考不中进士的人实在太多了。譬如蒲松龄,我们看看他写的《聊斋志异》,文辞之优美,早已超越了当时很多大家,但他屡次考举人都考不中,更何况说是进士?为什么考不中?命中没有!蒲松龄不能不说没有恒心,不能说他不刻苦,他的座右铭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他的座右铭中,我们可以想见蒲松龄为了考中举人下了多大的决心,但因为命中没有功名,直到去世也没有考中。再譬如曹雪芹,写出了巨著《红楼梦》,才华满腹,自比阮籍,但他考中过举人吗?没有!不管是蒲松龄也好,曹雪芹也罢,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绝非是当时的人所能比拟的,但均与功名无缘,原因就是命中没有,强求不得。如果要细细追查下去,历史中文采斐然而又名落孙山的者比比皆是,蒲松林和曹雪芹并不孤独。



  命中没有功名,自己如何转变,才能变成有?整部的《了凡四训》,只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论述过很多,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何改命,这才是关键。如果单单说命中注定,那没有意义,不看也罢,现在有个法子,能改命,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



  命,本是自己的业力,有业力,就有命运,而业力又是自己所造作的。所谓的“造命者天”,并非是说上天强加给你一个命运,上天没有这个本事,有这个本事的只有你自己。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成“造作你命运的是你的先天罪业”,这样才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6#
发表于 2016-7-25 12:57:56 |只看该作者
【第121讲:为什么世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无一不是从心平气和而来的?】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江阴的张畏岩,学问很深,文章很好,在读书人中很有名声。甲午年,张畏岩在南京乡试,住在一座寺院中,等到开榜的时候,榜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于是他大骂阅卷官员,以为他们都看走眼了。这是,旁边有个道人,哈哈大笑,张畏岩便把怒气转移到道人身上。道人说:“你的文章必定不好!”张畏岩变得更加生气说:“你都没见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道人说:“我听说做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谩骂,便知你心中的不平很大,你的文章又怎么可能好呢?”张畏岩拜服道人的话,便开始向道人请教。



  张畏岩本来觉得自己文章不错,在同辈读书人中也很有名声,结果考试下来,并没有考中,于是开始大骂阅卷的官员,说他们都看走了眼。各位网友,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没少见到。自己的作品总是最好的,容不得别人指责,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原因就是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满了,装不下不同的意见。你若问他,这么好的作品,为何没有获得奖项,他便说是考官不懂,是他们看走了眼。先不要说作品如何,单单是这个狂妄自大的劲头儿,便与奖项无缘了。





  做文章,贵在心平气和,心中一团和气,下笔就如有神助。比如《诗经》里面,很多诗的作者都是劳动人民,都没有上过学,只是在劳动过程中随意创作出来的,但后代的许多文学大家、著名诗人等等,均都甘拜下风,写不出如此平淡的诗来。原因在哪里呢?只在一个心态而已。中国古人,越是向前追溯,人的心态越是平和,越是质朴。诗歌的作用是什么?诗以言志!也就是说,诗歌便是内心的镜子,是内心的一种展露。所以,心态平和质朴,其文章必然美轮美奂,这是自然的道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这些人都是诗中大家,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就能够超越《诗经》,其根本原因就是心态不同而已。若再往下说,宋诗、元诗、明诗、清诗,这些诗歌又无法与唐诗相媲美,其原因也只是一个心态而已。



  单单是文章需要心平气和吗?世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无一不是从心平气和而来的。奥运会,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激烈的运动项目,但凡是取得奥运冠军的人,都在比赛中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建筑师呢?杂技师呢?画家呢?如此种种,想要取得一番成绩,哪一个不是从平和的心态中走出来的呢?



  所以,当道人看到张畏岩谩骂考官,便知他的文章必然不佳,原因就是文在心中,心中不平,文章必然不美,这是规律。当然,张畏岩开始并不服气,不但谩骂考官,连道人的话也不服气,认为道人没有看到自己文章,凭什么品头论足,如何知道自己的文章不好,所以才有了道人的一段议论,张畏岩听后,心悦诚服,开始向道人虚心求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5#
发表于 2016-7-24 19:18:48 |只看该作者
【第120讲:智慧一开,福德自来】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这一段的意思是:壬辰那一年,我到京城觐见皇帝的时候,与夏建所会晤了一次。我见夏建所神气谦虚,仪态谦卑,谦逊之光熠熠逼人,出来后我告诉朋友说:“凡是上天将要使某人发达的时候,还没有启发其福德,先要启发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启发开,那么表面必然会落实到实际,放肆必然会收敛。夏建所能够如此温厚良善,这是上天在启发他的智慧与福德。”等到开榜,夏建所果然高中。



  了凡先生见到夏建所之后,见其神气谦虚,仪态卑下,故而发了一段议论。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段议论。为什么上天要让一个发达兴旺,必须先要让他的智慧得到提升?智慧提升了,为什么就会有福德?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





  什么是智慧?智慧,它是人的本性的一种流露,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状况之中,智慧能够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智慧,不是聪明,不是尔虞我诈,不是倚强凌弱,聪明只会制造问题,不会解决问题。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譬喻。我们看恐怖电影的时候,常常看到一种情景:某人冤死后变为厉鬼,然后开始报复杀害自己的人。这时候,杀人者往往很害怕,会找个高明的道士帮他解决问题。道士也不问青红皂白,立刻采用大鬼压小鬼的方式,将厉鬼制服。厉鬼可能已经降服了,已经不能作乱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厉鬼的冤屈还在。



  我们知道,灵魂不死,如果某一天,厉鬼转世,化身为人,他依然还是要报仇雪恨的。所以,打压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仇恨和冤屈加深。智慧的做法呢?化解厉鬼的冤屈,让厉鬼得到超度,得到幸福。拿出百分之百的诚心来,一切冤屈都能化解。忏悔自己的罪过,为亡者诵经祈福,希望他得到提升,这是智慧。再比如,中医和西医的差异,也能说明这个问题。西医常说要“消毒”,意思是把有害的细菌全部杀死,而中医却说要“解毒”,意思是要把一切有害的细菌全部化解,让他们变为好的细菌,对人有帮助的细菌。西医聪明,中医智慧,我们从这一点上也能体味出智慧和聪明的含义来。



  智慧有了,你才会积功累德,处处都是你积累德行的地方。比如周文王,他不是马上打天下,而是以德服人,先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然后齐家治国,最后拥有天下。马上打天下,这已经很落后了。在周文王时期,天下三分之二的百姓归心西周,天若假年,周文王可能会兵不血刃就能得到殷商的天下,哪里需要动用武力呢?天子之位,富有四海,不过是以智慧之法做事情,事情做了,就是无量福德。因此,如果想要积功累德,想要发达行为,你首先要把智慧提升,智慧是你积功累德的保证,若无智慧,处处都是造业的地方。这就是了凡先生所说的,上天要让一个人发达,首先先要开启他的智慧,这是前提,智慧一开,福德自来。



  所以,当了凡先生看到夏建所谦光逼人的时候,他便铁口直断:“夏建所必定能考中进士。”,谦光逼人,这是大智慧,以此来做事情,必然得到大福德,这个福德便是“及开榜,果中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4#
发表于 2016-7-24 19:17:09 |只看该作者
【第119讲:一个人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必然会得到提升】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先白话一下:赵裕峰,名叫光远,是山东省冠县人,他童年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但却屡次考试,都不能考中进士。赵裕峰的父亲是嘉善县的官员,于是赵裕峰就跟着父亲一起去了嘉善县。赵裕峰非常喜欢钱明吾的文章,就拿着自己写就的文章去见钱明吾,钱明吾见到赵裕峰的文章后,就当面用墨汁涂抹掉了,但赵裕峰不但没有动怒,而且还心悦诚服,速速去改掉了。到了第二年,赵裕峰便考中了进士。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包含的义理却非常之深。赵裕峰,裕峰是他的字,名叫光远。这人童年时候就考取了举人,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屡次考进士,都落第。偶然的机缘,跟最父亲去上任,来到了嘉善县。因为仰慕钱明吾先生的文章,所以特地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前来拜见。

        没料到,钱明吾一见到赵裕峰的文章,就用墨汁给全部涂抹了。如果换做普通人,必然不会高兴,可能会大发雷霆,即使不动怒,心中也不会服气。但更出人意料的是,赵裕峰非但没有生气,反倒谦虚有加,心悦诚服,速速修改文章去了。一个人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太难得了。先放下文章不谈,单单是这样一种态度,就让无数的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凡是谦逊的人,必然会得到提升,必然会得到进步。第二年,赵裕峰进士及第,可见谦逊的效果竟是如此的立竿见影。假如赵裕峰见到钱明吾涂抹自己的得意之作之后,大发雷霆,指指点点,我们说可能赵裕峰会一时快意,但只怕是今生便与进士及第彻底无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5 19:38 , Processed in 0.0353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