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查看: 9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踢毽子 防病治病

[复制链接]

128

主题

0

好友

15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4 16:43: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踢毽子的花样繁多,如旋转踢、交替踢、毽穿圆环、远吊、近吊、高吊、前踢和后勾,还可用头、肩、背、胸、腹代足接毽或毽绕身不堕等。亦可举行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比赛,有的比踢的次数,有的比踢的花样和难度。比赛方式有单人踢和两人对踢,也有集体踢或传踢,基本动作有盘、磕、拐、蹦四种,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踢毽子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其一,就地取材,简便易行。毽子可在超市、商店里甚至地摊上买到,也可自己制作,一块碎布、一枚铜钱,几束翎羽或者雄鸡的羽毛即可,简单修剪、盘扎即成。场地更是没有太高要求,城市公园、小游园、文体中心一隅,甚而办公场所、自家庭院都行,抬脚即来,随心所欲踢上几十下,是适合冬季的强身锻炼运动。

舒筋活血 抵御严寒

《燕京岁时记》里提及踢毽子的好处云:“盖京师多寒,足指冻,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天寒地冻之际,人们往往居于温暖如春的暖气房间,空气流通不畅,身体慵懒倦乏,特别是孩子常蜗居在温室内不活动,更易患上流感。不妨大人孩子相互邀约,结伴成群,出外踢毽,前踢后踢、左踢右踢,越踢越带劲,越踢越热乎,一时彩蝶纷飞,喝彩阵阵,浑身暖意融融,舒惬轻快。

协调自如 身轻似燕

踢毽子最易于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功夫在脚上。无论盘、磕、拐、蹦、落,还是闪转稳步,前合后仰,宛如燕飞鹤舞,都需要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的灵巧配合,这样带动了远端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相应关节的柔韧性。同时,缝匠肌、腘肌、股肌等腿部肌肉也得到了锻炼,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如加上一些高难度动作,像“雾里看花”“苏秦背剑”“倒挂紫金冠”“朝天一炷香”,那么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部位皆跟进翻转,腰肌、髋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参与其中。这样一来,既增强了肌肉、骨骼的运动功能,又有效地预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办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

预防颈椎病 防治未病

踢毽子时,随着毽子起落,眼疾脚快,转身承接,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转承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张弛自如,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了颈椎病,也使得腰肢柔曼,体态轻盈。再者,踢毽子时需双上肢有节律摆动,运动了肩背部肌肉、关节,对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踢毽子就是“换换脑子”,要求心到、眼到、脚到,反应灵敏,动作迅速,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可以改变办公一族的“亚健康”状态。

老少同乐 身心俱健

踢毽子多是集体活动。男女老少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你飞踢、我闪接,调动起参与者的责任心、积极性,激发人们协作配合意识、团结进取精神、争先创优斗志。其间有逗让回转,有欢歌笑语,有加油鼓劲,这样融洽的环境、热烈的气氛,使得那些忧郁和烦恼,随着小小毽子的腾飞起落,早就消逝的无影无踪。老少同踢,尽享忘年之乐,更是美妙。老者向少者学踢毽,少年同老人背古诗,童声、童谣、古诗、古韵,共同演绎出“毽子飞舞,诗词飞扬”的美好画面。正如一首《鹧鸪天·踢毽子》所描绘的“三五成群俏小丫,鸿毛成撮脚尖花。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跃毫飞一样佳。身似燕,脸如霞。稚童闲趣忘还家。前抬后打空中绚,串串银铃漫远涯。”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刘琪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0

好友

15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3-12-24 16:45:16 |只看该作者
亦药亦膳,病证需明

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配伍,烹调制备的食品。明确适用病证才能更好地发挥药膳功效。

甘麦大枣汤由小麦、甘草、大枣3味组成,其中小麦为五谷之一,味甘性凉,有补虚宁心的功效。甘草、大枣皆系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甘草味甘而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效。

医圣张仲景将甘麦大枣汤用于“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申”。现代多用于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失眠等疾病辨证脏阴不足,虚热躁扰者。甘麦大枣汤适用群体一般表现为精神异常、无故悲伤哭泣、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易波动等。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病证特点服食。

汤粥迥异,修改剂量

甘麦大枣汤原方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组成,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关于汤剂,清代医家尤乘在《寿世青编》中云:“汤者,荡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意思是说以药物煎出液体,而去其药渣,适用于疾病治疗。如果以甘麦大枣汤为粥食药膳,则要改变剂量和服用方法。小麦用量应该增加,而甘草适当减少。应选用30~50g小麦,大枣5~8枚,甘草5~10g,配合适量大米可调节口感。将小麦、甘草、大枣洗净,因中药甘草为根和根茎,其木质粗壮吞食口感差,应以纱布包裹,或煎水为用。同为甘麦大枣汤,但服用中药汤剂和药膳的剂量、方法不同,以兼顾不同需求。

此外日常服用甘麦大枣粥不宜与海藻制品同食。消化不良,痞满腹胀者不适用此粥。

食材择用,别有讲究

甘麦大枣汤为治病之方,主要注重疗效,若甘麦大枣汤做药膳,则需多关注口感,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别有一番讲究。

首先,大枣应选饱满肥厚核小者。《本草便读·大枣》指出:“枣为脾果,种类甚多,大抵以肉厚多脂味甘核小者为佳。”

其次,一般不建议选用去核枣。《本草蒙筌·大枣》记载:“枣核以口常含,受气自生津液。”现代研究发现枣核中富含多种黄酮类、多酚类成分,有益于身体健康,不过食用时要小心,避免吞核入腹。小麦应选用质地饱满的新麦,这样的粥口感更佳。甘草一般选用生甘草,更好地发挥其清热特点。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姚鹏宇 王萌 王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0

好友

15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3-12-24 16:47:02 |只看该作者
艾以灸为法

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谈到艾的使用,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主要是通过灸的方法发挥作用。

灸,顾名思义,以火之法久而为用,也就是用火长时间烧灼。灸法历史悠久,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可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成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古人发现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故选择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艾灸时于体表局部(疾病反应点)进行温热刺激,可起到温经通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与针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艾以陈为优

艾灸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艾条的选择至关重要。俗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那么为什么要用三年的陈艾,而不是当年新艾?其实主要是因为当年新艾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气味辛烈,在施灸过程中燃烧快、火力强,因此多会使患者有灼痛感,而且艾灰易脱落伤及皮肤,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功效强劲,故有温而不燥、润而通经之功。

艾条是越“陈”越好吗?其实并非如此。日本针灸类著作《艾灸通说》有“艾,虽谓陈久者良,若出三年,口嚼气味俱脱者,慎勿用之”记载。意思是说如果陈年久艾已经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也就没有药效,不要用了。三年为佳,是古人长期经验的历史总结。

现代研究发现,存放满1年的艾,已达到可用标准;3年陈艾,含挥发油适中,燃烧缓慢,火力温和,艾灰不易脱落,已为上品;而5年及以上的陈艾,存储成本过高,市面上几乎没有,而且如果存储不当,反而容易造成艾叶挥发油散发殆尽,效果不佳。因此,艾灸最好选用存储3年的陈艾叶制作的艾制品,不用过于盲目追求所谓高年份陈艾。

艾以和为要

谈到艾灸的功效,许多人认为艾灸用火烧灼,功效以温补为主,临床凡属体虚气弱,或慢性久病如风寒湿痹、肢麻痿软、疮疡瘰疬久不收口,则非灸不为。这与古人最早使用艾灸的思想是一致的,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其实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艾灸的适应证变得更加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急、慢性疾病都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如有些实热证、急性病,如疔痈疮毒、厥逆等,也可选用灸法。灸法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的作用。

艾灸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和,就是调和的意思。清代医家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艾灸既能补虚祛寒,又能够清热毒,涌泻实邪,即在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以及外感风寒表证等疾病中起着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在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疾病时,具有拔毒泻热的作用。这一点同样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亢进的功能,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使趋向生理平衡状态。因此说艾灸疗疾以和为要,和疾病的虚实,和疾病的寒热,以纠正人体机能的失衡状态。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梦雅 梁永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0

好友

15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3-12-24 16:49:38 |只看该作者
团团硕果自流黄,罗汉芳名托上方。寄语山僧留待客,多些滋味煮成汤。——宋·林用中《赋罗汉果》

诗词赏析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秀美的山间藤条茂密,一团团深绿色的果子挂于其中。成熟之时,若果皮破裂,便会有金黄色的果汁流出。这些果子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罗汉果。将罗汉果搭配其他新鲜的食材,细火慢炖,熬煮成汤,清爽可口,醇香怡人,山中的贤僧也经常用它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养生解读
罗汉果又名长寿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中医认为,罗汉果性凉,味甘、酸,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之功,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



现代研究发现,罗汉果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蛋白质,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保肝、抗疲劳、抑菌等功效,对于肥胖、糖尿病、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疾病有益。在大部分防雾霾的保健饮料中,罗汉果亦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它对雾霾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咽痛等,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膳饮品鉴
在罗汉果两头各钻一小洞,放入茶杯中,冲入开水,不久便是一杯味甘气香的饮品。也可把皮剥开泡水,若嫌味道太浓,可每次掰一小块。罗汉果的食法有很多种,除了可以泡茶,还可以煲汤。下面介绍几种用罗汉果制作的膳品,供大家选用。

罗汉果洋参茶

材料:罗汉果1个,西洋参6片。

做法:先将罗汉果洗净,压碎,与西洋参片一起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滤出茶汤,即可品饮。

功效:本药茶具有清肺润喉、补气养阴的功效,适合咽痛咽痒、口干舌燥、干咳少痰、少气乏力的人群饮用。

罗汉果开胃饮

材料:罗汉果1个,山楂6片,洛神花1朵。

做法:先将罗汉果洗净,压碎,与山楂、洛神花一起放入壶中,加开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滤出茶汤,即可品饮。

功效:本药茶具有健脾开胃、生津润喉的功效,适合咽喉肿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情绪紧张的人群饮用。

罗汉果猪肺汤

材料:罗汉果1个,猪肺150g,食盐适量。

做法:将罗汉果和猪肺分别洗净,猪肺切成小块,挤出其中的泡沫;锅内放入适量清水,放入罗汉果和猪肺,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适量食盐调味。

功效:本汤具有清咽利膈、滋补肺阴的功效,适合肺阴亏虚、干咳无痰者食用。

罗汉果炖猪蹄

材料:猪蹄150g,罗汉果1只,生姜3片,大葱1根,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将猪蹄和罗汉果分别洗净,猪蹄切块,大葱切段;砂锅内放入猪蹄和适量清水,将水烧开,撇去浮沫;加入罗汉果、料酒、生姜和葱段,小火炖约1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本补汤具有清肺润肠、化痰止咳的功效,适合久咳、口渴唇燥、舌红少苔、大便秘结的人群食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恒苍 陈永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0

好友

15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3-12-24 16:51:40 |只看该作者
中医认为,风、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病。寒冷之季,温度降低,许多膝骨关节病患者可能要发愁了。


下面推荐一个中药熏洗方,对膝骨关节病患者缓解疼痛、促进局部气血畅通有较好效果。
药方
艾叶30g,徐长卿30g,透骨消30g,防风30g,宽筋藤30g。
操作方法
将中药加水煎煮约20~30分钟,加适量凉水稀释至温度适宜。将药液倒入盆中,双脚泡入,将干毛巾搭在膝上,用杯子盛取药液淋在毛巾上,反复进行。盆中药液温度下降后,可烧一壶开水适当添加,注意保持温度。每天可进行1~2次,没有严格次数限制,每次泡洗约20~30分钟为宜。

熏洗结束后应迅速将膝关节及足部等部位擦干,穿好衣物、袜子,做好保暖措施。
功效
对膝关节病患者而言,无论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坚持熏洗都能有效改善气血运行状况,减轻膝关节炎酸软疼痛的症状。同时,此法对踝关节扭伤的后续恢复、足底疼痛症状的减轻也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该方不适用于腿部存在肿胀情况或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此外,因老人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较弱,所以家人一定要代为测试水温,避免造成烫伤。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林定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4-28 23:15 , Processed in 0.0337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