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查看: 22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揉六穴固肾止痛

[复制链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9 16:06: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某些疾病之中。随着生活节奏和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办公族面临腰痛的困扰。

中医将腰痛大致分为外感、内伤和闪挫三类。肾虚腰痛属于内伤腰痛,也是很多人腰痛的常见类型。根据肾虚腰痛的症状表现和发病机理,可通过按揉肾俞穴、大肠俞穴、命门穴、委中穴、腰阳关穴和太溪穴,有效缓解腰痛。

肾虚腰痛病因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中精气起到溉养腰部的作用,如果精气亏虚,导致肾气不足,偏于肾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肾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皆可发生腰痛。

从腰部循行经脉来看,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足少阴肾经与腰痛关系密切。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督脉循行“行于后背正中”,带脉循行“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足少阴肾经循行“贯脊属肾,络膀胱”。所以循行于腰部的经脉、经筋和络脉的不通和不荣,是肾虚腰痛的主要病机。

肾虚会导致卫气不固,风、寒、湿、热诸邪会乘虚客于腰部,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产生腰痛。老年人多因体衰,精血亏虚,导致肾中精气亏虚,腰府失养出现腰痛;年轻人多因运动缺乏,久坐懒动,腰肌劳损,抑或房劳过度,损伤肾中精气而发病。

肾虚腰痛多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并以酸痛为主,体乏无力易于倦怠,诚如古人概述所言“腰痛,精气虚而即客病也。”

腧穴调理

肾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肾的背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穴是肾脏的精气输注于腰部的腧穴,主治肾的疾患,有壮腰益肾的功效,对肾虚腰痛有很好的调治作用。

大肠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大肠的背俞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位居腰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可疏通腰部所过经脉、络脉和经筋的气血,通经止痛,经络通则腰痛止。

命门穴:督脉腧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穴在两肾俞穴中,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有温煦肾阳、强腰固本的作用,对肾虚引起的腰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腰阳关穴:督脉腧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为阳气之关要处,故名腰阳关,有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可有效缓解肾虚引起的腰痛。因人体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约平第4腰椎,可借助这一标志,简便定位肾俞、大肠俞、命门和腰阳关4穴的位置。

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膀胱下合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肱二头肌腱和半腱肌腱中间,足膝委折之中曲而取该穴。膀胱经在腰背部有两条侧线,委中穴是其在腘窝的汇合点,可疏调腰背部经脉的气血,“腰背委中求”,有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

太溪穴:足少阴肾经腧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和输穴,肾经贯脊,循经远端按揉刺激太溪穴有调整肾脏和肾经虚实的功能,起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主治肾虚腰痛。

肾虚腰痛不严重者,可积极采用两手掌握拳揉按上述腰部穴位,兼顾疼痛之处的阿是穴,远端按揉委中和太溪二穴,起到疏通腰部气血、畅通经络、行气止痛的作用,至于肾虚腰痛严重者,在积极治疗同时,配合自我按揉腧穴调理,亦可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3-8-29 16:07:50 |只看该作者
家长如何应对小儿积食?
许多小朋友可能会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出现积食的问题。积食不仅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还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的出现。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小儿积食问题,本文将介绍小儿积食的常见症状、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调护。

小儿积食常见症状与病因

小儿积食是指宝宝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堆积在胃肠道中,形成胃肠疾患。其常见症状包括腹胀、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便秘、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严重时可引起孩子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儿积食发生的原因在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脾胃功能相对滞后,胃肠道的吸收能力较差。婴幼儿时期乳食不能自节,如果家长喂养时粗心,就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小儿脾胃娇弱,恣意进食生冷、肥腻、坚硬的食物都容易损伤孩子的脾胃,引起积食。此外,节假日,孩子常常摄入大量食物,且平常的饮食时间和规律容易被打乱,不规律的进食大量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容易导致积食。

如何判断小儿是否积食

要想知道孩子是否积食,家长可从两方面进行判断。一是观察舌苔改变。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当舌苔的颜色发生改变,或者是舌苔变得更厚、更腻,代表小儿的体内出现了积食。

二是注意气味改变。积食的小儿另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口腔异味,这是由于胃部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所产生的。说明在小儿体内,胃肠道消化不畅,未消化的乳类和其他食物发酵,同时肠道菌群紊乱,产生出酸臭酸腐的味道。只要距离很近,就能从口鼻间闻到这样严重的异味。同时,积食的小儿排泄物的味道会比平时更重更臭。

小儿积食的处理方法

首先家长在发现小儿出现积食症状的时候,应该立即控制小儿的食物量,减少食物摄入,对病症进行初步的缓解。中医角度看,儿童的脾胃比一般成人更加稚嫩,发现孩子积食可及时采用按摩、饮食管理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按摩疗法

揉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处。

操作:施术者用左手拖住小儿左手,用右手拇指或中指在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处环旋揉或来回揉100~300次。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清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自指尖至指跟呈一直线。

操作:施术者以拇指桡侧面,沿着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自指根推至指尖100~500次。

功效:清热利湿,调肠通便。

推四横纹











位置:在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施术者以拇指桡侧,在小儿四横纹穴左右推100~300次。

功效:调中行气,清热散结,消食化痰。

小儿捏脊











位置:在背部,脊柱两侧。

操作:患儿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施术者保持手部皮肤干燥,以拇指与食、中二指指面着力,沿脊柱两侧,将脊柱部位皮肤夹持、提起,并交替捻搓向前直线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3~5遍。(可每捏3次,提拉1次,称“捏三提一”,以提高疗效。)

功效:健脾和胃,平衡阴阳,调整脏腑。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选择舒适的环境,手法轻柔,可使用润滑油或爽身粉减轻摩擦,以防损伤小儿皮肤,若操作中小儿不配合,可先安抚小儿情绪再行推拿按摩。

常用药膳

糖炒山楂

材料:山楂、红糖。

做法:取红糖适量(如宝宝有发热的症状,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锅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

功效:清肺、消食。尤其适用于吃肉食过多引起的积食。

山药米粥

材料:干山药片、大米或小黄米、白糖。

做法:取干山药片100克,大米或小黄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功效:调补脾胃,滋阴养液。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小儿积食的预防调护

小儿积食要更注重预防,防止积食的发生,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①家长平时喂养孩子时要调整好小儿饮食结构,均衡饮食,多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避免炸鸡、巧克力、花生米等高热量、高脂的食物。

②控制孩子进食量。再有营养的食物也不能摄入过多,七分饱更有益于小儿身体健康。鼓励孩子自主进餐,不要追着喂饭,更不可强迫他们吃东西,以免食物积滞,损伤脾胃。

③避免生冷食物摄入。小儿的脾胃较弱,冷饮、冰淇淋等生冷的食物,会刺激肠胃,加重脾胃虚弱问题,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要控制冷饮的摄入量。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任雪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3-8-29 16:09:26 |只看该作者
循经感传当是卫气的反应
古人对针灸的文化认知与实践传承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笔者将其概括为通晓经脉、邃知孔穴、谙熟针法。诚然,针道久远,理法幽深,不溯其源,则昧于古法。因此,笔者就针刺相关的一些概念及作用进行寻根求源,陈述如下,请同道斧正。

腧穴的“穴”有孔、隙之意,《内经》把腧穴称为节、会、气穴、气府、脉气所发,《针灸甲乙经》叫孔穴,《太平圣惠方》则称穴道,这些都说明腧穴总体上是“一段通道”。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千金翼方》也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因此,古人对腧穴的称谓皆有深意,道出了腧穴的本质。现今多认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赋予腧穴“点”和“单向”的概念,这与古人对腧穴的认识是不完全相符的。笔者认为,腧穴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经而行输注出入于体表的通道,是邪气客入的门户,也是治疗切入的径路。

关于经络,人们对其最早的认识,是从直观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血管(脉)开始的。关于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血理分斜行体者”,五代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补充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后人把“脉”中纵行的主干称为经脉,把网络分支称为络脉,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和络脉合称经络。从起源看,经络就是气血流行的通道,所以《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当然,经络也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沟通联络系统,故《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是古人对经络认识的基本观点。

针刺时出现的循经感传现象,通称“得气”,是针刺疗效的关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窦汉卿《标幽赋》谓“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由此可见,古人针刺非常注重“得气”,而这个所得之“气”即经气。经气是由先天“真气”和后天营卫之气组成的。《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张志聪说:“所受于天者,先天之精气,谷气者,后天水谷之精气,合并而充身者也。”《灵枢·营气》又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因此,可以说经气就是经遂之气。

那么,什么是经遂呢?《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遂焉。”王冰曰:“遂者,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遂焉。”高士宗注曰:“道,犹路也,五脏循行之路,皆出于经脉之隧道,以行血气于周身。”张志聪说:“经遂,大络也,五脏之所以出血气者也。故有余则泻其经遂之血气,而勿再伤经脉之血气也;不足则补其经遂之血气,而无泻其经遂之气也。”据此可知,经遂既是经络(脉)循行的通道,也是卫气流行的通道。

经气中营气和卫气虽来源相同,但分布有别,其性各异,营气属阴,行于脉中,故常“营血”并称,如《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而卫气属阳,行于脉外,有“卫阳”之称,如《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其性慓悍滑疾。

厘清了经遂、经络、营血、卫气的关系,笔者认为,长此以往困扰我们的经络现象,尤其是循经感传现象,也许是针刺治疗时经气中“卫气”的特性被激发的表现,而不是经络(脉)的反应。笔者在针灸临床中发现,像委中、三阴交等触电样循经感传非常明显的穴位,针刺时一旦针孔见血(刺中经络),便只有酸痛胀困的感觉,不能激发循经感传,必须调整重刺才会出现应有的传导,这也佐证了循经感传是卫气的反应,而酸痛胀困才是经络(脉)的反应。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高俊峰 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3-8-29 16:10:11 |只看该作者
处暑养生宜滋阴润燥养肺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古语说“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这是一个凉热交替的季节,人体需要不断调节适应,调节不当则容易生病。天津市急腹症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崔乃强教授指出,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养生防病应以滋阴润燥养肺气为重,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养生和防病。

养生顺四时而变

人的养生就是顺四时而变,因此处暑节气到来,人的饮食、运动习惯和情志调摄都要做相应调整。

在生活起居方面,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此外,处暑后天气日益干燥,主动饮水非常重要。饮水一次不宜大量、快速,要多次少饮。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或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用湿拖把擦地等。

在运动锻炼方面,处暑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户外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养生方法,特别为大家推荐户外散步运动。散步不仅可以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并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所以非常适合体质较弱的人群。但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仍较高,应注意防晒以保护皮肤。户外散步的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保持六七十步最佳。可以走走停停,也可坐下休息片刻,切勿有疲倦的感觉,也不要走到气喘吁吁,否则会因气血过度消耗而适得其反。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建议饭后两个小时以后进行户外散步运动。不要饭后立刻运动,因为进食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进行工作,如果饭后立刻运动,血液就不能充足地供给消化系统,从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在饮食调养方面,由于处暑时天气较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因此此时节宜多食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被誉为“百花之精”。蜂蜜中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还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维生素,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如铁、钙等,尤其是果糖、葡萄糖,都可不经过消化而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是理想的营养佳品。睡前食用蜂蜜,可以改善睡眠,使人尽快入睡。银耳亦是养阴润肺佳品,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病症。除此之外,还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鸭肉、莲藕、荸荠、甘蔗等滋阴润肺食物。

在精神调养方面,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

总之,处暑节气是夏秋季节转换的过渡时期,人们应顺应自然,根据节气调整养生方式,增减衣物,舒缓情绪,增加休息,养阴护阳。

防病亦不可大意

对于身体较弱或有慢性病的人,在处暑节气之际,更要注意调摄养生防病。

适当增减衣物,不可过于“秋冻”

处暑之后,气温逐渐降低,不过早添衣,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四季养生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但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加棉”,“秋冻”也要有个“度”,既要坚持“秋冻”,又要确保不因受寒而伤身,当添衣时不添衣,而导致着凉生病,就违背“秋冻”的原意了。秋季养生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或是气候较暖和的中午,少穿一点衣服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或者早晚气温非常低时,就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冻”,应该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外“秋冻”还应因人而异,有一些不适宜秋冻的疾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病人、骨关节病患者、支气管炎患者等就更应当及时添衣了。寒冷、潮湿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滑膜反应增加,从而使骨关节病症加重。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的患者应从立秋开始就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温差变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处暑节气昼夜温差很大,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所以人们要注意强身防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欠佳,对环境温度耐受性差,收到这样的冷热刺激后,全身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冠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发病概率增高。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注重保暖,及时地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物,其次加强锻炼,预防感冒,建议在天气转凉时接种流感疫苗。还应合理服药,根据临床经验,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天气转凉后要及时复诊,适当增加服药剂量,切不要盲目轻易停药和减药,如高血压患者,要进行血压监测,按需调整药物。

严防蚊虫叮咬

进入处暑,天气转凉,却又不失温热潮湿,这样的气候为蚊虫的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处暑时节是蚊虫活动的“旺季”,同时也是蚊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蚊虫叮咬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疟疾,老百姓又叫“冷热病”“打摆子”,民间有歌谣,“八月谷子黄,摆子要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这充分反映了疟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此外,蚊虫还能传播丝虫病及登革热等,危害人体健康。

谨防消化外科疾病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 脾心痛是指上腹急性疼痛发作的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尿淀粉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学中的轻症急性胰腺炎属该病症范畴。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见的原因是酒精过量和胆系疾病(主要是胆石)。急性胰腺炎病变程度轻重不等, 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医以通腑祛邪为治则,西医以改善微循环、解痉、止痛,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为主。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后,为减少胰液分泌,避免病情加重,在初期患者不能进食,待症状缓解后,可听医嘱部分开放饮食。

胆胀(胆石症)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胆胀为肝胆系病证中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相似。胆胀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中医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为治则。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 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西医以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胆胀患者平时宜平卧或向右侧睡,如左侧睡时胆囊口朝下方,结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从胆囊落入胆囊颈部而发生嵌顿,引起胆绞痛发作。平时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以减少胆汁排泄。发作期忌食油腻与辛辣食品,饮食以少吃多餐为宜。忌饮酒,少吃糖。要重视早餐,不进早餐,胆汁分泌减少,胆酸含量降低,与胆固醇的比例失调而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发胖者要注意减肥,保持大便通畅,可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进餐后不宜立即睡眠或久坐不起,可以散步或轻轻按揉右上腹部,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流畅。

肠痈(急性阑尾炎)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中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治则,西医以抗感染及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急性阑尾炎伴穿孔、反复发作的阑尾炎、老人儿童妇女妊娠期发作阑尾炎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后应取半卧位,根据病情恢复进食。平素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勿嗜食膏粱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冷之品,以免肠道功能受损而诱发本病。

总之,处暑时节,应参加健身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调心养肺,提高脏腑功能, 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部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使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调理饮食,注意卫生,以清淡为主,勿暴饮暴食,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能有效排除人体代谢产物,增强胃肠道功能,避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3-8-29 16:10:53 |只看该作者
桑椹:乌发明目 补肝益肾
桑椹,又名桑果、桑枣、桑实、桑子等,是桑树的果穗,春末夏初时开始成熟。桑椹不仅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且为治病良药。

药用功效

中医认为,桑椹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

《滇南本草》记载:“桑椹子,味甘、酸。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故适用于肾虚精亏导致的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潮热盗汗、耳鸣耳聋、五心烦热、牙齿松动、足跟作痛等。

《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其味甘,其气寒。其色初丹后紫,味厚于气。合而论之,甘寒益血而除热,其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无疑矣。”《随息居饮食谱》称桑椹“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利关节……长精神,健步履,息虚风,靖虚火”。可见桑椹具有滋补肝肾阴血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桑椹通过补气血的方式让头发生长变黑,治疗须发早白。

桑椹还可用于津液亏虚之口舌生疮、咳嗽咽痛、鼻咽干燥、口唇皲裂、痰多色黄、心烦口渴等,以及精血不足导致的大便干结。

对于精血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健忘、心神不宁、失眠多梦、早醒易惊、急躁易怒等,桑椹也有一定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桑椹含有桑椹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负离子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同时桑椹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可增强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防衰老作用。所以桑椹还是一味养颜抗衰的佳品。

挑选方法

看颜色:桑椹未成熟时是绿色,逐渐变红,成熟后通常变紫黑色。通体是紫黑色的桑椹成熟度高;如果发红,则会有点酸。

看果柄:新鲜的桑椹一般果柄碧绿;如果果柄干瘪,则说明新鲜度降低。

闻味道:新鲜高品质的桑椹,闻起来有特殊的果香;如果有发酵的酸味或果实腐烂的味道,则品质较差,不宜购买。

摸表面:新鲜且成熟度合适的桑椹,轻轻触摸时能感到果实的饱满硬挺;如果触之手感软烂,则可能过熟或放置较久,不宜购买。

食用方法

桑椹红枣酱

材料:桑椹500g,红枣200g,红糖50g。

做法:红枣去核切小片,桑椹去柄洗净。将处理后的红枣和桑椹用料理机搅碎。将打碎后的果酱放入砂锅中(不推荐使用铁锅),然后加入红糖慢火煎煮,不断搅拌以防糊底。收汁放凉后装入瓶中,可放冰箱保存,作为果酱佐餐食用。

功效:滋阴养血。

桑椹百玫茶

材料:桑椹5g,百合6g,玫瑰花5g,红枣3颗,蜂蜜适量。

做法:将桑椹、百合、玫瑰花、红枣洗净备用。食材放入养生壶中炖煮20分钟即可,可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蜂蜜饮用。

功效:滋阴养血,美容养颜。

桑椹膏

材料:桑椹2500g,蜂蜜适量。

做法:桑椹洗净后稍微晾干,捣汁放入砂锅,小火慢熬,搅拌浓缩到一定程度后,加入蜂蜜熬至黏稠。关火晾凉后,用密封容器存放,食用时取适量兑温开水化开即可。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桑椹虽好,但性偏寒,脾胃虚寒常见便溏腹泻者应少食。桑椹的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食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23-8-29 16:11:28 |只看该作者
一杯菊花茶 堪比百味药
入秋之后,天气转凉,降雨减少,天气越来越干燥,很多人常会感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瘙痒、鼻腔干燥出血等。天气干燥之时需要多饮水,但是白开水淡而无味,人们常会选择一些药食两用之品泡水代茶饮用,其中菊花茶最适合秋季。

菊花素有“延寿客”之称,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对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有很好的效果。一杯菊花茶下肚,清热解毒又下火,还能缓解秋燥。菊花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有一定舒缓头痛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菊花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压,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增高都有一定的效果,还具有抑菌、镇静解热的作用。

菊花种类多
中药菊花其实有许多不同种类,功效也各有侧重。

平肝潜阳用滁菊
滁菊又叫“白菊”“甘菊”,是菊花中花瓣最严密的一种,它平肝阳的效果最好。如有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血压偏高者可以喝一点。

养肝明目用贡菊
贡菊一般指黄山贡菊,由于古代作为贡品而得名。贡菊花朵洁白蒂呈绿色,冲泡时刻长了茶汤会变绿色。贡菊的寒性较平缓,清肝明目、养肝养眼效果明显,是常看书、用电脑者的护眼良方。

清热利咽用杭菊
杭菊花朵较大,分杭白菊和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滋味更甘美一些。与贡菊比较,杭菊的深色花心更显著,泡开后花瓣也简单掉落。杭白菊的清热利咽效果最强,咽喉胀痛的时候不妨来一杯杭菊花茶。

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野菊花是与菊花不同的另一种中药,野菊花的花朵更小更黄,花型也不是很美观,苦寒之性更重,清热解毒效果很强,对缓解口舌生疮、牙痛、口臭有较好的效果。饮用野菊花茶时要注意不可一次性喝太多,避免损害脾胃阳气,造成胃肠不适,出现腹痛、肠鸣、大便溏稀等情况。

泡茶巧搭配
菊花泡水如佐以其他药食两用之品,还能起到不同的养生作用。

八宝菊花茶
材料:菊花10g,金银花6g,山楂5g,胖大海1颗,红枣3颗,陈皮3g,绿茶、冰糖适量。

做法:砂锅装冷水上灶开火,将所有食材洗净倒入砂锅内,烧开转小火煮30分钟。出锅前倒入冰糖搅拌均匀,待温凉即可饮用。

功效:平肝降火,生津润燥。

玫瑰菊花茶
材料:菊花10余朵,干玫瑰3朵。

做法:开水冲泡,盖盖子焖10分钟,待花茶充分绽放后,微微摇晃均匀后即可饮用。可据个人喜好加枸杞、红枣、冰糖等。

功效:理气解郁,美容养颜。

冰糖雪梨菊花茶
材料:菊花15g,冰糖10g,雪梨300g,枸杞适量。

做法:雪梨洗净切块放入锅内,在锅中加适量水,烧开后加入菊花,继续煮10分钟后放入冰糖,待冰糖融化放入枸杞即可。

功效:清热去火,润肺明目。

需要注意的是,菊花偏寒,孕妇、小儿及寒性体质者应少喝或不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23-8-29 16:12:28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音乐总有“治愈力”?
你听过自己呼气的声音吗?吹、呼、嘻、呵、嘘、呬哪一种?没想到吧,呼气的声响竟然有这么多,而且中医认为每一种呼气的声音都会对不同的脏器产生影响。

音与医密不可分,除了听音识病,音乐还有疗疾的作用,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用于调养不同情志类型的人。

图片
国学即“六艺之学”,主要是指“大六艺”。不过,中国传统文化里除了“大六艺”(六经)外,还有“小六艺”。“小六艺”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和技能,“大六艺”是培养情怀和精神。“小六艺”中至今仍有很大养生价值,“乐”和“书”为老年人常用养生之法。


图片

乐的本义:先王作乐崇德

图片
“乐”篆文的字形是上面是一种乐器,下面是木支架。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认为,“乐”字篆文上面的那个字形,中间是鼓,两边的是小鼓。他还思考:乐器很多,为什么独独用鼓来表示“乐”呢?段玉裁认为,这是因为“鼓者春分之音。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是其意也”。意思是鼓发出声音是代表着春分时的声音,象征着圣贤领导创作音乐来礼敬、推广美德。由此可见,音乐在最初的本义上也与“德”关联紧密,不是靡靡之音,而是大德之音。

孔子的音乐:乐教

图片
《礼记·仲尼燕居》中记载说孔子认为:“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音乐在孔子这里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化内容——“乐教”,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认为,人文教化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风尚教化,兴起靠“诗教”,能够树立起来靠“礼教”,而最后应该达到的境界是“乐教”,即高尚、优雅且自由快乐的精神境界。

孔子本人就接受过很好的音乐教育,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根据《韩诗外传》《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曾经“击罄于卫”“取瑟而歌”;曾“访乐于苌弘”“学鼓琴于师襄子”。

因为孔子有这样的教养,又对音乐表达人心有深刻的体验。所以,孔子真正能够坚持正确高尚的音乐主张,“闻弦歌而知雅意”,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困于陈蔡”时“七日弦歌不衰”,又明确的告诉弟子颜渊“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在鲁国听乐师“挚”演奏,他说“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他跟弟子说“割鸡焉用牛刀”。

由此可见,音乐的养生首先应是一个学习过程,在学习提高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舞蹈都是人的内在真情实感、真实修养的表达和展现,音乐养生归根到底是一种修身功夫。

中医“五音”:情志调养的工具

图片
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运用“乐”来治疗疾病了。如《黄帝内经》提到的“祝由”,即通过咒语来治病祛邪。

祝由——赋予声音神圣的愈病力量

《素问》的“移精变气论篇”中黄帝问岐伯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意思是说,我听说古时候治病只是改变、转变人的精神和气血(的运行),可以通过一种叫“祝由”的方法来治好病。岐伯的回答则指出,古时候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很艰苦,也很天然生态,同时也没有太多内在的七情六欲的纠葛,没有什么官宦功名的羁绊,处在清净淡泊的环境里,邪气不可能深入侵袭,所以可以不用药石,只需要祝由就能治好病。

“祝由”,如果将“祝”和“由”两个字连读就是“zhou”(咒),就是说“咒”是“祝由”的合音字。“祝由”就是一种念咒语的方法,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痛苦。祝由其实是一种巫术,中国古代的官府医疗多设有祝由科,唐代太医署设咒禁科,元、明、清的太医院设十三科,祝由是第十三科(到清代中期后被禁止)。时至今日,祝由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仍然不是一句“封建迷信”就可以定论的,所谓“病由心生,病由心灭”,很多心病只有用心药、心法来治。

祝由可以达到转移注意、自我暗示的作用。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焦虑、担忧等,发挥患者的主观想象力,转变为良好的精神状态,使患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鼓舞,这对于减轻病痛,控制病情是有利的,一些特殊的疾病(精神情志类的某些疾病)甚至可以不药而愈。

六字诀——呼气的声响能影响脏腑
南北朝时的大医家陶弘景认为吸气只有一种,呼气却分为“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方式。这六种呼气方式所发出的声响,对人体五脏有不同的影响。

吹(管肾脏)是祛风的,呼(管脾脏)是祛热的,嘻(管心脏)是祛烦的,呵(管心脏)是下气的,嘘(管肝脏)是散滞的,呬(管肺脏)是解除疲劳的。

当然,六字诀不仅仅是呼气时出声响,还有调身、调神的功夫,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功夫,是“国术”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音疗疾——针对七情病因的音乐治疗

中医五音疗疾的理论基础是五行与五志相生,通过音乐对治法,对人的情志进行对抗性治疗。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将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匹配,归纳概括为:木,其音角(清脆悠扬似木);火,其音徵(热情躁动似火);土,其音宫(温和厚重似土);金,其音商(凄切委婉似金);水,其音羽(轻柔延绵似水)。

中医学认为人的五志为“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在应对由于“七情五志”所引发的各种疾病时,结合不同的症状弹奏或欣赏相对应的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调节效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最后周瑜怒气冲心吐血而亡。其实,如果当时让周瑜听一些忧伤的音乐,那他的气就生不起来,也就不会造成气急攻心而亡的局面,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忧胜怒”。范进中举的故事中大喜过望的范进,从中医的角度看,“喜则伤心”,大喜堵塞了心智,导致范进发疯。心在五行中属火,需用水来克之,治疗范进的疯可以用有战鼓、惊恐等元素的音乐,因为“恐胜喜”。再比如林黛玉,林黛玉每天忧郁寡欢而伤了肺,如用音乐疗法就可以多听一些徴调的音乐,如《百鸟朝凤》等,用欢快、欢喜曲调来对治忧。

总而言之,对那些受到惊吓的人,则可多听一些平和、舒缓的音乐;对思虑过度的人,可多听角调的音乐,也就是升发的音乐,多感受春的气息,把思虑抒发掉。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的五音疗疾一定要和环境、布局结合在一起,再配合饮食、颜色等,这才是中医整体观与致中和哲学理念的体现。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张其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23-8-29 16:13:27 |只看该作者
用形气神生命观指导秋季养生
自然界有四时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气候,而气候的变化又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立秋,“立”表示开始,“秋”象征着禾谷成熟,于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自立秋之日起,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成长繁茂向着成熟收获发展。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生命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有形者称“形”,无形者称“气”,生命之主宰称为“神”,人体的形、气、神也应当顺应时令的变化做出调整,从立秋开始,用形气神生命观指导养生,常常事半功倍。

养形宜冻宜养阴

关于养生,民间说法“春捂秋冻”,说的就是秋天可以拖延添衣的时间、减慢添衣的速度,在立秋之际尤为适用。“三伏”代表高温酷热的天气,出现在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之中,通常情况下,初秋暑气未消,立秋以后往往还有“秋老虎”的余威,早晚气候增添些许秋意,刮风时带点凉爽,但温度不会骤然下降。立秋后,让身体适当感受凉意,以适应外界气候变化,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为机体能够平稳应对酷寒严冬做准备。此外,适当的“秋冻”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防御机制,防止汗出过多、阳气外泄、腠理不固导致生病。值得注意的是,“秋冻”不意味着盲目挨冻,倘若遭逢气温突变理应适当增减衣物,且颈肩、腰腹、关节处不宜受冻。此外,立秋过后也要避免贪凉,可以收起凉席、少食冷饮,并减少空调的使用,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立秋以后,自然界中的阳气趋向收敛,能量开始蛰伏,实乃为度过寒冬做准备的生存之道,人亦应当适应天地变化。立秋已过即以养阴为要,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应顺时而为,注重养护阴精。阴有功能之阴,主凉润宁静;亦有物质之阴,诸如精、血、津液等。当人体阳气趋于内藏时,易出现阳亢生热的情况,因此立秋以后更应注重养阴,使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同时,借阳气内收之效,脏腑机能旺盛,为滋补物质之阴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养气重收重肺气

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沉降、收敛,人体顺应时节的变化,进入收敛内养的状态。立秋后身体的柔韧度、四肢的伸展度有所下降,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造成阳气损耗,让邪气有可乘之机。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到适时有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这段文字指出,立秋后人们应该调整生活作息、早睡早起,早睡顺应了秋季阳气收敛的特点,而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缓冲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保持气血平稳运行。

秋应肺而收,立秋养生宜养肺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日饮食宜收不宜散,酸性收敛,辛味发散,故立秋起,可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来收敛肺气,同时少食辛辣,以防散发肺气。立秋之时,燥邪当令,易伤津液,容易出现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的症状,酸味食物不仅有助于收敛肺气,还有生津润燥的功效。肺在五色属白,为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改善秋燥之功,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

养神勿悲勿伤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应于肺,在志为悲(忧)。因此,在此时节,人们心情容易抑郁;秋季是肃杀的季节,果实丰登以后便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触景生情;立秋时节以后阳光照射时间逐渐缩短,人体的生物钟未能及时调整,导致生理节律紊乱,从而影响精神状态,产生悲秋等伤感情绪。

《灵枢·本脏》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段经文强调了意志的重要性。立秋养生,要做到心境宁静,收敛神气,意志调和,才能保持精神的专注和思维的敏捷,魂魄正常活动不散乱,避免过度情绪的刺激,五脏功能正常运行,从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了秋季养生的重要原则:“秋三月……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气候宜人,适合人们进行舒缓的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加日光照射,可以调动人体情绪,有助于提升精神状态,减轻抑郁情绪。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适时放松,可以通过打太极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此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关注美好的事物,与朋友家人分享喜悦,遇到伤感的事情,及时主动的予以排解。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点,可以设立一些小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规划,有计划地迎接新的挑战,有助于激发良好的精神状态。

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立秋养生之养形、养气、养神亦密切相关。以立秋养肺体—敛肺气—宁心神为例,没有肺脏之形则肺气无所依附,没有气之内收则人体神机不能内敛,而无法安宁,没有心神平和则终致气乱精离、形乃大伤。“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时令养生作为顺时而为的重要理念,“立秋养好生,冬天不生病”,扎实的立秋养生能为后续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李町 柴超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23-8-29 16:14:32 |只看该作者
养血通脉,温阳祛寒!
在《伤寒论》原文中,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组成。我在讨论当归四逆汤时,常常将桂枝汤拿来作为参照。桂枝汤治疗卫不与营和谐,而当归四逆汤治疗营不与卫和谐;桂枝汤治风寒束表,而当归四逆汤治风寒中于血脉。关于当归四逆汤,从古到今争议很多,尤其在关于方中生姜是误抄丢失还是仲景公本就不用生姜、大枣是二十五枚还是二十枚等问题上,各家意见不一。但是这些争议在临床实践中又十分重要,因为这“一加一减”对于临床是天壤之别,所以值得商榷。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载:“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关于当归四逆汤方中为何不用生姜,我的老师、已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瑞春先生认为是传抄失误所致,原方应当用生姜,理由有二:一是原方是以桂枝汤为基础,调和营卫,姜枣是主药;二是当归四逆汤有加吴茱萸、生姜的用法。所以,当归四逆汤中应有生姜是情理之中的事,毋庸置疑。陈瑞春老师是临床大家,在临床实践中用此方治愈多种疾病,但作为其弟子,我认为此方原本有无生姜在临床应用中差别很大,故不得不提出异议。

罗东逸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首先引用了柯琴对当归四逆汤方证的论述,并支持这一观点。柯韵伯曰:“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寒,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又名阴之绝阳。伤于寒,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然相火寄于厥阴之脏,经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耳。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倍加大枣者,肝苦急,甘以缓之,即小建中加饴法;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细辛甚辛,通三阴气血,外达于毫端,力比麻黄,用以代生姜,不欲其横散也,与麻黄汤不用同义;通草能通关节,用以开厥阴之阖。当归得芍药生血于中,大枣同甘草益气于里,桂枝得细辛而气血流经。缓中以调肝,则营气得至太阴,而脉自不绝;温表以逐邪,则卫气得行四末,而手足自温。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阴四逆,与太、少不同治,仍不失辛甘发散之理,斯为厥阴伤寒表剂欤!若其人内有久寒,非发散之品所能兼治。茱萸辛热,猛于细辛,能直通厥阴之脏,仍加生姜之横散,淫气于筋,筋脉不沮弛,则气血如故。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附罗东逸方解:认为当归得芍药和于血中,大枣同甘草益于里,桂枝得细辛而气血流经)。

是方不用生姜,而大枣之用多于桂枝汤一倍有余,此是桂枝汤用生姜治卫不与营和谐,而当归四逆汤治营不与卫和谐的重要区别。

清代医家陈亮斯在其《伤寒论注》中分析道:“此当归四逆汤,因风寒中于血脉而逆,当归四逆所由立也。风寒中于血脉,则已入营气之中,阴阳虽欲相顺接而不可得,邪涩于经,营气不流,非温通其血脉不可,当归血中气药,能散内寒而和血,故以为君。桂枝祛厥阴血分之风也;细辛泄厥阴血分之寒者也。大枣之用多于桂枝汤一倍有奇,以大枣能助经脉,和阴阳而调营卫,且邪并肝经,木盛则侮土,甘草大枣之用,尚有兼厚脾土而御侮之意耶!通草者,《本经》称其通利九窍血脉关节,盖邪气阻于血分,以通草之入血分而破阻塞者治之,即众药借通草之力而无不通矣。故桂枝汤治卫不与营和谐,是方治营不与卫和谐。”

桂枝汤调和营卫,燮理阴阳、解肌祛风,而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阳祛寒,散血中之邪风寒凝。经此一番分析,不得不感叹仲景公制方之严谨。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冯向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5 05:04 , Processed in 0.0323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