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易峰:易经智慧》第一讲 易经概述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6-7-27 20:36:56 |只看该作者
给大家说一个事情。有同学在群里问我,让我推荐书啊,还是通过各种方式问我买哪种书,想学易经,我没法儿给大家推荐啊,因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一些当代的人写的书,我自己都不太看了。但是你让大家上来就看一些古籍的原文,你比如说,战国时期鬼谷子的《断易天机》,还有宋朝邵雍先生的《河洛真数》,程颐先生的《程氏易传》,还有北宋杨万里先生的《诚斋易传》……你要这样让大家直接看的话,我估计啊,大家第一看不懂;第二呢,跟现在的事情结合的也少,所以,根据我自己的学习,我就把这个兼顾其他各家,把各家、各门派对易经的爻辞、卦辞解释,做了一个我认为还是比较符合我们中庸之道的这个整理。然后,为了让大家让更多的人都看到,我从25号到现在,也就十天,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把这些爻辞卦辞的每一卦都往上放。今天我刚放到乾坤屯蒙,这刚放到第四卦,就是卦辞以及卦辞的白话文解释,爻辞以及爻辞的白话文解释,我希望有些东西,如果大家想看的话,你就去我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就如我们在讲课,讲到那儿的话,你也知道去哪儿找,找爻辞卦辞,你就不用单独再去网上找,或者再买书了。
那个微信公众号的名字叫“韩易峰白话易经”这几个字,大家一搜就能看到,你关注不关注都无所谓,一次进去能看到所有的消息。以后如果技术先进了,争取上面能给大家多贴图,多贴课件的话,以后咱们讲课就更方便了,目前的个人公众号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好了,今天的课咱们就暂时告一段落,我哪里有讲得不清楚的或者因为个人水平有限,哪些地方大家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留言,我在线跟大家交流好了,大家听课辛苦了,谢谢大家。
~~以下为课堂互动问答~~
根据微信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先提出若干问题,再由老师选择5个问题统一给予回答,因此,以下问答亦分为问题和答疑两个部分。
问题
(2029群友问:请问韩老师,最近听说有伏羲的《简易道德经》问世,有些内容还是与我们现在的易有些不一样的,学习易就是为了追本溯源,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伏羲《简易道德经》的?)
(0280群友凯威问:韩老师,从什么时候开始四柱和易经有联系?)
(0280群友问:明朝万民英的著作三命通会和易经的关系?上面说的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这四柱和易经的八卦的关系?)
(0280群友方龙问题:韩老师,您好!孔夫子有云:时也,命也。请问时、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谢谢!)
(0280群友问:韩老师,您好!占卜不同的事情,同样的卦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我占卜了一卦(50根筷子那种方法),问今年九月考试的胜算有多大,本卦賁卦,变卦为临卦,请帮忙解答一下,以指导我们怎样来解卦!特别是像这样有多个变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来断卦?谢谢!)
老师回答
回答同学问题。
有同学说的这个《简易道德经》。说法不一样,有的叫这个简易经,我是听说过,自己也是因为还见不到书,只在网上看过一些。总之,我不敢妄言,他这里面就是以这个数字,好像它是把这个河图洛书了做了一个简化,里面数字的成分比较特别多,我现在还没有做更多的研究,没有做更多的学习,所以我在这儿不敢乱说,非常抱歉。如果您对这个感兴趣的话,我建议您去找这个方面学习时间比较长的老师,您去交流。我真的,关于您说的这个书,我没法给您提供什么有帮助的回答,非常抱歉。
还有两个同学都在问“四柱”。所谓的四柱,就是八字跟易经的关系。还有一个同学问《三命通会》这本书。是这样,这个四柱八字理论最早的出现时期,如果能查到的,应该在西汉。你说的《三命通会》这本书还是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的,我记得《四库全书》好像是把它收进去了。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书是命理学上的书,我想让大家搞清楚,把一个概念我再重复一下:易经的原文里面是没有这些东西的。易经的原文大家随便去网上搜一下,搜“易经全文或者易经全文注解”之类的,是没有这些东西的。所有的这个命理学啊、数理学啊、面相学啊、还有别的什么学啊,林林总总的,都是到汉代以后才陆续出现的。那你要说他跟易经没关系吧,也不是没关系,还是有一些关系。但是你要说当年这个易经里面说的有这么确切吗?还真是没有。
你比如说拿四柱来说。四柱最多的是跟五行发生关系,而对五行理论最早的论述就是在《尚书• 洪范篇》里面,对五行做了非常确切的定义,在易经里面也有不多的文字,对五行也有一些论述,但是他不占他的所谓学术的主干。所以呢,我个人是这样说,以后大家对原文的易经有关的问题呢,因为术业有专攻,每个老师对自己的学术领域,都会有不同的方向,好多同学问的问题,我只知道一二,我是不敢瞎说的啊。人没到这个本事可不敢瞎说啊,这都是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我再次给大家说,我个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向或者这么多年学的,就是易经的本文,易经本文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最靠谱、最接地气法地方,就是易经里面说的占卜的这些方法和这些解卦的技巧,这方面的问题大家尽管问,是没有问题的,我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还有一个同学问:这个时也,运也,命也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就是我的线下课程里的一个图,就给他解释清楚了。这个图这儿没法发,我给大家讲一下,看能听明白吗。大家都学过这个冰山理论模型吧,这个冰山理论模型是西洋人的理论,就说每一个事物都像漂浮在海平面上的一个冰山,这个冰山有海平面以上我们能看得见的东西,也有海平面以下我们看不见的东西。通常海平面以下的这块头一定比海平面以上的块头要大。古人挺有意思,古人就把这个理论呢,我们把它套在冰山理论上。
有句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我把这个套在这个冰山理论上就非常有意思了,就是海平面以下的这两个部分——就是水面以下最深的,是命,稍浅点的,是运,再往上就是海平面,再往上就是风水,再往上就是积德,最不行了读书吧。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所以你说这个命也,运也,时也,什么意思?这个冰山理论模型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叫Uncontrollable部分,就是不可控的部分;海平面以上的部分叫Controllable部分,就是可以控制的部分。我个人对此的学习和理解就是,命跟运在冰山理论模型里的下半部分,它是在一个不可控的部分里面;而上面可控部分,就是‘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个是人为可控的部分里面,可以跟我们时的观念来对应(虽然不能说完全的贴近),但是我们可以说‘人,你要掌握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掌握。做到你的时跟底下的一命二运的时相匹配,你就不会出问题。’
易经里面有一个辞叫“大人”,跟大人有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是这样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谓之大人焉。”这里面就说了一个非常好的这种概念。你比如说:以四时合其序,这就是我们指的“时”的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都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几个时令在古代农业社会,你一定要符合时令来干活的,否则的话你颗粒无收。
那么我们作为人,按你说的,里面的命跟运都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就这么安命知运吗?是该怎么着怎么着啊?还是我们要奋力反抗啊?
我一直有个观点,人啊,你不要老想着胜天,你就顺天就行了。顺天知命,尽人事,听天命。把握“时”就是把握你在这个什么时节上跟你的命跟运相配合,就像我们易经智慧里说的,你现在的命好,现在的运正在走好运。那你怎么办啊?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千万不可这么大意失荆州,这样才能走得长久。如果你说我现在的这个命和运都在走背字,都不好,那按照我们易经这个占卦里面的理论,按照我们的六十四个这个境遇当中给你的启示,那你怎么办?你不就是韬光养晦吗?你不就是独善其身嘛!你不就是暂时收敛锋芒嘛!你不就是先自己这个安身修德啊,以备时来运转的时候,你才能‘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最后大事方可成也。
最后回答自己占卦的这个朋友的问题。你说你自己拿五十根筷子占了这个卦了,你问九月份考试的事。首先我问问你这个占卦的程序对不对?你占卦前面的这些这种严格的程序是否按照了易经里面要求的?我权且认为,你所有的这个都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了我给你解卦。
你说你的本卦是“山火贲”,后来那个支卦是“地泽临”,我画了一下卦象,那你是三爻变。你是本卦山火贲的这个六二、九三、上九这三个爻变,变成了这个地泽临(临卦)。占完卦解卦,我们有个规矩:三个爻变的话,就以本卦和变卦的爻辞都参考占,如果这两个相近的话大家都参考;如果爻辞相反,则以本卦的卦辞为主,因为一共六个爻,三个爻变,正是在一个坎儿上,一个爻变、两个爻变,都不一样。这就很容易了,你随便找一本书或者网上查一下这个山火贲的爻辞,我记得应该是“亨,小利有攸往”。
昨天我们讲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这么来的么。小贲就是装饰。那你问的这个事情就是小利有攸往,还是比较亨通的,会有一些好处啊,可以去干这事,这是爻辞对你的指示。你要不明白,你再去网上查一下“贲卦”,然后出来之后就看他这个卦辞就是这么个意思。
好了,我们今天就到这里结束吧,下次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6-7-29 20:02:38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好像好多年前我听一个大法师讲课,我听了一句话我就一直记着,他说“一个人一闻道就能开悟的人,其实他已经在修道的路上走了很远的路了”。我觉得说的真好!咱们那位朋友他自己也说了,以前少年得志,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已经达到貌似看着好像达到人生的巅峰顶端的阶段,他说他没有听第二讲的课,今天早上他是爬楼梯听的。
大家回想一下,他当时的状态是不是咱们以前讲的乾卦里面“九五”的状态?其实你已经到了‘飞龙在天’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要是不学习、没有智慧的话,你不知道你紧跟着的就是‘亢龙有悔’,所以‘持盈保泰’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孔老夫子说:‘亢龙有悔’指的是‘盈不可久也’,而且还说‘日中则斜’、‘月盈而亏’,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老子也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就是说你在一个非常激烈、非常高亢的一个阶段,你是不可能把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的。所以‘持盈保泰’虽然很难,但我们通过学习智慧,也要把它争取做到,或者让“盈”跟“泰”的时间尽量的延长。
怎么做到‘持盈保泰’?很简单。你调过头来看乾卦的九三爻你就知道了。“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无论什么时侯都要保持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既便晚上睡着觉,还要和白天一样,这样你才不会有麻烦和矛盾。所以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我们这位同学他已经从咱们的课程当中,他已经真的是得到了这种智慧,或者说得到了易经智慧的一点点的指引。你现在既然人生处于这种短暂的低谷,没有关系。年轻嘛,我们大不了从‘初九’再开始,我们从‘潜龙勿用’再开始,对不对?我们现在先学习,就按您自己说的:我自己先修身养德,我们重新回到这个“穷则独善其身”的时侯,等待时机,然后我们再“达则兼济天下”。我个人完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能重新打造你这个事业的顶端,重新再现当年的辉煌。
好了,前面说了一段题外话,咱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按照咱们的预报,今天的课该讲“爻”。但是我做了一个调整,把咱们下一讲的“阴阳”先提到前面,讲这个“爻”。这样的话,我觉着到后来的时侯,大家能够听的更清楚一点,否则的话会有难度。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爻,肯定分阴阳爻,大家都知道。你要不把‘阴阳’的概念搞清楚,那么到研究“爻”的身上你会觉得很麻烦,到那时侯我们再讲“爻”。
但是“爻”中间的槪念非常多,你比如爻跟爻之间的“比”的关系、“邻”的关系、“距”的关系、“乘”的关系、“成”的关系,还有他的中啊,是不是中啊,是不是正啊,是不是有应啊,像这些,全是爻涉及到的概念,这个我们排到后面来讲。其实啊,我给大家说一点:你要是看《易经》的一个卦、你想看其中的一爻,比如你占到一个爻了,那么你就试着先别查这个爻辞是吉呀、凶呀、悔呀、吝呀,无咎呀、有利呀等等,先不要查。你就先根据老师讲过的这一爻跟它周围的爻的关系,你自己先来做一个评断,就是这个爻处在这个位置上,他跟周围的人都是什么关系,他应该是好还应该是不好,还应该是中间状态。等你分析完了之后,你再去查这个《易经》的原文,然后你再对,看看自己到底猜对没猜对,这是学习《易经》的一个办法。我告诉大家了。
《易经》跟别的书不一样。(别的书)都是工具书,你比如儒家的书也是工具书,通过学习它来修身养性。但是有区别。儒家的书告诉你的是方法、是道理,让你自己去寻求结果,而《易经》跟这些书的区别在于什么?《易经》呈现给你的每一卦的卦辞和每一爻的爻辞,它都是结果,你看完了之后,你就直接得到了结果。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各位。
我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是什么呢?一定要通过这个结果学会往前推,学会这个结果是怎么得来的,这样你就把《易经》彻底学透了。我那个微信公众号里给大家上传的每一卦每一爻的爻辞跟卦辞,里面好多我都加杂了一些根据‘爻’的位置,解释道理。比如有一爻,他告诉你“以下争上,凶也”。如果是普通的注释,它就告诉你“下级对抗上级,小官对抗大官,跟大官打官司,你一直会凶”,但是我在里面的解释就给大家注明:你现在是“九二”爻,你反跟“六五”对着干,你是没有出息的,我把这个给大家加上,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个爻、你现在有这么大的动作,你反而不成事,反而有祸患,招致诉讼官司,就是这么来的,我的解释可能跟别家的老师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关于这个爻呢,咱们放到后面讲。
(先)把这个结果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得到这个结果的原因跟过程,这样我们才会知道,是因为什么导致的这个结果。如果这个结果是善的,那么这个过程我们就继续使用、采用、发扬;如果这个过程是凶的,那怎么办呢?如果这个结果、这个爻辞是凶的,那怎么办?我们推出来他为什么凶,那你不就可以不犯这个错误了么,是不是各位?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个,你的九二爻是凶的,你怎么也知道它是凶,为什么呢?刚才我说的你以下犯上、以小欺大、以弱抗强,你肯定是不行的。在这种时侯怎么办?很简单,慢慢让自己成长,让自己从“九二”长到“九三”再长到“九四”,到那时侯你完全有力量跟“六五”来抗争,那才是适合你发挥作用的时机。
好了,上次跟大家讲了,《易经》不是光是我们中国人用,西洋人很多都在用。讲了一个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台步进式计算机,他就说我的理论来源于中国的易经智慧。别的我就不讲了,还有别的数学家、哲学家,都不讲了,这个就是西洋人的应用。那么,我们中国人对它的应用和传承又是什么样的呢?咱们现在就进入这个版块。我给大家发一张课件图。
这张图我们称之为“国学之树”。我希望大家在听下面的语音课程之前,大家用几十秒的时间,把这颗树好好看一眼,否则的话容易听乱。
这个树呢,我们把他叫“国学之树”,如果把我们悠久、灿烂、文明的传统文化比做一颗根深叶茂的、源远流长的大树的话,那么大家看,树根的部分是什么呀?这张图上明显的显示,树根的部分就是咱们这个课程讲的《易经》。大家看看这个图的右侧有一个时间轴,《易经》的出现,从伏羲画那‘八卦’开始,距今七千年了。距今三千年前,跟大家讲过了,已经有了文字,那就叫“周易”,是周文王在距今三千年前写的。大家再往上看,到了二千五百年前的时侯,孔老夫子把它重新发扬光大,做了注解,所以成了《易经》。而二千五百年前正是诸子百家兴起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大家看,到了什么时侯,就到了我们这个树最粗的主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16-7-29 20:04:57 |只看该作者
我们刚才讲《易经》是树根,长出地面之后,到了最粗的主干部分,就是我们讲的“儒、释、道”这三教。然后大家看,“儒释道”这三个主干的部分,周围有一个“中医”,大家很奇怪,看到画了一个箭头,指的是什么?“中医”!就是我们这颗“国学之树”的树皮。
为什么把中医比作树皮呢?有这么几个意义:第一,树皮是对大树起保护作用的,那么中医也是对人民的身体健康起保护作用的;第二,每一棵树最大的表面积不就是树皮吗?包括《易经》、儒释道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说,在这个先民时期,它们不是人人都有权力能够学习到的,只有一些达官显贵、富裕人家才能学习。那时侯识字人非常少,而他们既便没有学过《易经》、既便没有学过儒释道,但是(他们)所有的人都接触过中医,因为人吃五谷杂粮,难免都会生病,所以他们都离不开中医。所以,中医在这几家文化里面和老百姓接触的最多,或者说我们叫他的表面积最大,所以就把中医叫作树皮。那么主干是儒释道,中医是树皮。
再往上走,到了次主干的位置,就要分斜叉了,大家看,“兵、法、墨、医、农、阴阳、纵横”,就是诸子百家出现了,再往上到了枝枝端端、花花叶叶、果果实实的地方,就是我们看的小的,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了。有的同学一定会问,说你的“国学之树”怎么不包括红木家具、玉石玩赏、文物鉴定呢?
其实‘国学’这个槪念,是个很大的槪念,但是它会有个非常大的限制。历史上章太炎先生、胡适先生、季羡林先生都对国学的槪念做过论述,他们普遍认为: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叫‘国学’。我个人对国学还有一个自己的定义,就是:中国的学问没错,但是他一定要上升到学术的层面,我们才能把它叫做严格意义上的国学,就是有学术。如果你没有学术,没有传承,我觉得是谈不上的。所以,有些大家虽然比较爱好的事情,如果用这几点来衡量不够的话,他就还没到学术的层面上来。
回到这个图上来,那有人又说了,韩老师您讲这个,我有不同意见。比如说琴棋书画,我就学下棋,我就学琴,我学画画、做诗,我不学《易经》不行吗?我不学儒释道不行吗?我不学兵、法、墨、医、农等这些不行吗?当然行了。你比如说做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嘛”,顺口溜总吟得来,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你所学的一切,如果没有以前这些树根、树干、树主杈、文化的积淀,最终你学的结果是“徒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也”。这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还希望大家如果学,还是从根上学。
那么儒、释、道三家,我们经常讲的,他们跟《易经》的关系,有多大的关系呢?是这样,咱们主要讲儒和道。至于佛呢,我个人研究佛法不深,修行不够,悟性不高,所以我不敢妄言。就讲儒、道吧。儒家对《易经》的继承,或者说《易经》对他的影响,是很显而易见。因为之所以叫《易经》,就是因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老夫子写了十篇注解,所以他才由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伟大的哲学之作。这个《易经》对儒家思想的最大的引申,就是由阴跟阳生变出来的“仁跟义”。孔子说过一句著明的话,就是拿“水火既济卦”来做的象征,上面是一个坎卦,底下是一个离卦,“水火既济”。“既”就是‘既然’的既,第二个就是咱们这个‘济客群’的济,就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就是说我们达到了、我们成功了、我们的事业做成了。你说,噢!这肯定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了。错,各位,既济卦是六十四卦的第六十三卦,第六十四卦叫未济卦,又得一个轮回,重新开始。
孔子就把既济卦的这六个爻分成了‘三才’。上边两个爻,一阴一阳,叫天道;中间两个爻,一阴一阳,叫人道;下面两个爻,一阴一阳,叫地道。天、地、人,三才之道,它是拿六个爻来分,每个道占两爻。那么孔老夫子就从《易经》里得出一个规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这个都好理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这个大家都知道,阴天晴天、白天黑夜、一寒一暑,交替往来,这就是“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这个有时候大家可能不好理解,大地怎么还分‘柔与刚’,大地不就是‘坤柔’吗?大地不就是厚德载物吗?不就是逆来顺受的美德吗?
大家要这么来理解大地的这种‘柔与刚’。咱们要是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就会知道,大地在一年四季,它的土地的这种强硬程度、软硬程度是不一样的。春天,万物准备萌发的时候,它的土便会解冻,容易让你犁开(春耕),容易让你插苗;到了夏天,长的时候,地更加松散;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大地就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就开始了“收”的状态;那么又到了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大地自然也就上了冻,锁住养料,锁住水分,为明年的春耕再作打算。这就是大地的柔与刚,一年四季有柔的时候(夏天最柔),也有刚的时候。
还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同样一块地,同样在春天,为什么人家的地种什么都长,咱家的地种什么都不长呢?人家就是肥油油的黑土地,咱家就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这俩比起来,就是也有阴也有阳了,这是一种阴阳的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同样是一块地,今年种玉米,就亩产一千斤;明年你还种玉米,可能亩产就四百斤,这也很正常。那么这块地在今年就是阳的,在第二年就是阴的。“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一阴一阳,在大地上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关键看的是这个“立人之道”。“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我们都学完了,“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老夫子说的。说到这大家就会有问题了,说立天,阴与阳;立地,柔与刚,这都是对应的,‘立人’为什么叫‘仁与义’啊?应该叫:立人之道,曰仁与不仁;或者叫曰义与不义,那才对呀,为什么偏偏孔老夫子把这儿搞成了一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仁和义’都是阳嘛,我们讲正义的,向上的,积极的都叫阳,而这个不仁不义,不都属于阴的吗?
给大家做个解释。孔老夫子专门把立人之道就叫仁和义,他认为什么?他说,这个做人,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仁和义这两点,你就不配成为人。所以说,在做人这方面,仁跟义是你的首要条件,这是儒家讲究的,做人,一要仁,二要义,这样你才能配当个人。在立人之道上你就别琢磨着我还能不能阴着点儿。你就算了吧,没有这种可能性。所以呢,你看这个立天之道在上面两个爻,是这个‘水火既济’的这个九五跟上六;立地之道呢,是‘水火既济’卦的下两个爻,一个是初九,一个是六二。偏偏就是九三跟六四这两个爻:一个第三爻、一个第四爻,孔老夫子把它叫做了‘仁和义’,所以后来我们有了一个成语,说这个人“不三不四”。各位记住了,“不三不四”就是说既不符合第三爻,也不符合水火既济卦的第四爻,说你这个人“不三不四”,指的就是“不仁不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6-7-29 20:05:28 |只看该作者
那好了,我们来分开讲一下这个“仁”和“义”。这个“仁”,其实大家就很知道了。仁者爱人嘛,孔老夫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这都是“仁”的概念。其实这个“仁”,你要是用这个古体字的篆书写,就是两个“人”并旁,所以这个“仁”,你要是具体让我解释,咱就甭解释,大家都知道“仁”,什么叫“仁”。那么这个“仁”,应该是儒家强调用“仁”来调整谁和谁的关系呢?——用“仁”来调整你和周围、别人,或者说你的个体的周围的另一个个体,一共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叫“仁”。而这个“仁”的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俩字:利他。就是凡事能不能为别人着想,这叫“利他”;凡事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这就是我们《易经》里的“综卦”带给我们的智慧。
综卦不是一个卦名,“综卦”是卦的一种变换形式,错、综、复、杂,全部都是由本卦往变卦变的一种变化形式。大家要记住,“错综复杂”这个成语,指的是变卦,这就是“综卦”。什么叫综卦呢?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是说,我跟另外一个人,我们俩在某些事情上发生关系,你要是总是站在你的角度上看问题,你这叫“本卦”;你要是想方设法站在他的角度上看,这叫“综卦”。所以说,这就是符合“仁”里的最根本的两点,就是“利他”。
说到这个,我有挺多的感触。我以前看过一本著名的大文学家(是谁我就不说了)写的一本书。这个大文学家在德国留学,去当客座教授,然后他租住在德国的一个老夫妇的房子里,关系相处得非常好,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嘛,跟那边人特别好打交道,而且那对老夫妇特别热爱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们处得非常好。他的房租是一个月一交,又到了月底了,他又打电话给那个老先生交房租。老先生便过来了,他说:“先生,你再住完一天就搬走吧,我不租给你了。”他问老先生,我哪儿做的不好吗,我们处的那么好,为什么不租啊?老先生说:“你上周是不是打碎了一个碗?”他说:“对啊,我是打碎了一个碗”。老先生问然后呢?他回答道:“然后我就扫扫装垃圾袋里,扔到门口垃圾箱里了”。老先生说:“你有没有想过,清洁工来拿这个垃圾袋的时候会扎破手呢?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找一个坚固的纸箱子,一个太薄,哪怕套两层,然后把这些碎玻璃碴放进去,拿胶带踏踏实实地粘好,上边拿醒目的红色记号笔写上‘内有玻璃碎片,小心受伤’,我们再放到垃圾箱里去”。咱们的大作家一听,羞愧万分呀。所以说你看,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能做的十全十美的。
我还听过一个说法是:心里有别人,就叫善;心里没别人,就叫不善。我觉得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大而化之、一分为二的倾向,但是,你要是从广义上理解呢,我觉得还是有它自己的一定道理的。这个不是今天的课程,咱们就不展开讲啦。
这个“仁”就讲完了,“仁”就是调整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咱们再来讲这个“义”。这个“义”字,现在演变成了“一个叉加一个点”的简化字,不知道是怎么简的,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用意,咱们讲繁体的。大家看这个繁体的“義”怎么写?这个繁体的“義”,大家都知道,先写一个“我”字,你我的“我”,把“我”字放哪儿?放下面。然后上面放什么字呢?放一个“王”字,这个“王”字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里有这么个说法:(‘古之造文者’,就是古代造字的这个人,谁造的字?仓颉造字,仓老师,仓老师造字。大家别笑,这个“仓老师”跟你们看的那个“苍老师”不是一个“仓老师”)。
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古代造字的人,画了三条杠,中间又把它连上,谓之王,这个就叫“王”。怎么解释?说这“三画者”,天、地、人“三才”,三画者就是天地人。而“连其中者,道也”,就是说,天、地、人三才,中间连接的那个,叫做“道”。而后来,‘通其道者,谓之王’。你这个人如果能把天人地,连接三才之间的这个“道”你通晓了,这个人就叫“王”。所以说这个“義”字,先把“我”搁在底下,把“王”放在自己的头上顶着,时刻让我们自己记住:天、地、人,三才之道。中间的这种大道,我要一直学习、一直研究,一直把它顶到头上,最后上面再加一撇、一点,这叫什么?一阴一阳!这个“義”字就出来啦,各位。现在大家能回想出来这个字怎么写吗?把“我”放在下面,上面画三横,这就是天地人,把三横连住,这就叫“道”,这就是个“王”字。把这个掌握好之后,再在上面加两点,就是一阴一阳。你再把一阴一阳之道掌握好,你这人就到了“義”的这个阶段了。
孔老夫子对“義”的解释,在《易经》里面,他是这么解释的,他是从“利”开始说。咱们不是说‘元亨利贞’吗?“利者,義之和也”,所以,他把这个“義”和“利”总连在一起。比如他说‘见得思義’,就是把这个“義”放在一个人跟周围的社会发生关系,尤其是要从别的社会当中,从社会的其他人当中,或者说从其他群体当中得到好处的时候,这个“義”一直体现在这里。
孔老夫子一直都在说这个事儿,比如孔老夫子还说“君子有九思”(大家都会背):“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所以,他一直把“义”跟“得”、跟“利”连在一块儿。可是呢,我们再看后来朱熹先生是怎么解释这个“義”的?他说“義者很简单,義者,宜也”。宜是哪个宜?合适的那个宜,合宜的宜,就是说,“義”一定要合时宜,就叫做“義”。这是朱熹的解释。
那你不就是说:你多点儿我少点儿,你前点儿我后点儿,你高点儿我低点儿,你进点儿我退点儿,归根结底不就是说你“阳”点儿我“阴”点儿么。这就是这个“仁”从易经思想得到的启发;而这个“義”得到的启发就更大了。他很简单的直接把天、人、地联系起来——“通其中者谓之道,通其道者谓之王”,解释的非常准确。“天、地、人之道”就是从易经里来的,《易经》就是研究‘天、地、人之大道’的这么一部哲学之作,所以,“三才”的观念在易经里也有。
你比如说(以后如果有课的话,教到大家)咱们拿这个蓍草(就是五十根草棍,五十根牙签,五十根筷子)占卦的话,就是按照《易经》的《系辞》里写的非常清楚的占卦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然后“分而为二以象两”——就是一堆东西,你把它分为两堆,象征什么?两仪,一阴一阳;然后是‘挂一以象三’——从一堆里面拿出一根,夹在自己两根手指头之间,象征着三。这个“三”指的是什么?就是“三才”。所以,这个‘三才’《易经》里已经有所体现了。儒家的“義”的方面,又把我们的‘三才’体现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跟“义”的这么一个观念。
我个人有一个学习心得:如果是我们公认的《易传》(就是孔老夫子写的那十篇《易传》)是对周文王在五百年前的《周易》的注解、读后感,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个人认为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对《易经》的这种理解,或者对阴阳概念的阐述,也是非常深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16-7-29 20:05:55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读老子《道德经》,你看,老子《道德经》大量的在给我们讲述阴阳的概念。比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你看这个雄跟雌、白跟黑,这不就是阴阳吗?还有老子写的这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不全是阴跟阳吗?这就是老子的对阴阳的解释。老子还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都认为万物是阴阳结合的这种产物,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儒家讲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卜吉凶,吉凶成大业”,那老子怎么讲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咱们来分析一下。孔子说“易有太极”,就是说,“易”这个大学问里面有“太极”;老子说“道生一”。“道”相当于“易”,它们是个同等位置。“道生一”的这个“一”,指的就是太极;那么孔子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太极生了阴阳两个仪(阴仪阳仪);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这不也是阴阳、两仪吗?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生出来四象,就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到了老子这儿就变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了。怎么这么奇怪,二怎么生了三了?
我给大家讲,这个“三”呐,我个人理解(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有些老师不这么理解,有些书也不这么理解。我是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读了这么多的书,我的理解):老子的这个“三”指的是“阴阳互动”,老子的这个“三”讲的是“阴阳互动”。大家想一想:天地有互动吗?云行雨施,就是天地互动,对吧各位;那么,人有互动吗?那当然有互动了,男跟女不互动,怎么生二胎呀?哪里来的娃呀?那是必须要互动的;上级跟下级有互动吗?有互动;咱们同学里面做企业的朋友,企业跟客户互动吗?你肯定是要互动的。所以说,老子说的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这个“三”~互动,我觉得他对这个《易经》的天地之道的变化的解释,我觉得真是应该超越在孔子之上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他们对阴阳这方面的解释。阴阳互动以后,他直接就跳过孔子说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卜吉凶,吉凶成大业”,他直接就“三生万物”了。很简单,老子说话言简意赅。的确是这样,我们读老子《道德经》,好多都是三字的、四字的,四个字的居多。都是这个对仗非常工整,音律非常整齐的四字成语。
所以《老子》里面,再给大家说几个,你看“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都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全是阴阳、阴阳。你看“大成若缺”,成是阳,缺是阴;“大盈若冲”,大的满像、大的空虚。大直若屈,大的直的像弯的一样。你看这个就是说‘大阴就像阳,大阳就像阴’,全是这种阴阳的概念。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存在,而且还能相互转化的,下次课我给大家把阴阳概念讲透。这就是《道德经》我觉得是对《易经》的理解,或者说是对它的注释,也是非常高深的。
历来学术界就有 “三教合一”这么一种说法,指的是儒、释、道。儒是儒家,道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大家记着,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道家指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的学派,叫道家;而道教是到了汉朝时期出现的,他们把老子推崇为他们的圣人,后来把庄子推崇为真人,而在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佛教,指的就是从印度传过来,到咱们中国后‘中国化了的佛教’。
我们经常所说的“三教合一”,这个‘教’可不是宗教的‘教’,这个‘教’指的是“教化”,就是‘三种教化合一’,就是儒释道三家这‘三种教化’的思想,是合一的,这‘三种教化’全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各自有各自的体系,同样都是博大精深。但三家不对立,它们共同倡导善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兼容并举,进退有度,最终社会和谐的意愿都是一样的。
儒家强调“以人为本”,它尊重的就是伦理道德(注意:这里的‘道德’不是道家所说的“道德”,不要混淆了。),主要是伦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儒家最早提出来的。在给大家讲“贲卦”的时候会跟大家讲到“人文也,关乎人文与化成天下”,这就是文化一词的来历。那么,“以人为本”指的是什么?以人的什么为本呀,大家想到过吗?我们都说“以人为本”,好多企业大墙上都写着四个大字: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这本是什么呀?我个人认为(我再强调,各位,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再加一个字大家就好理解了,以“人之本为本”,就是以这个人你在这个社会上本来应该所处的位置为本,为做事的根本,这叫“以人为本”。这就是我们儒家讲到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即“五伦”。你在什么位置上你就要干什么事,这叫以人为本。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学习心得。大家有不同意见咱们可以商榷、可以交流。
道家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子就喜欢拿大道作比方,说大道跟万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我个人认为,德是道的体现形式。老子讲的大道是本、是源,德是落实在我们社会上体现的形式。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这么个阶段,从道到德,到德都不中了,那到仁,仁不行还有义,义不行我们就推行礼吧,这个礼要是推广不好,这种(假模假式的)礼就是忠信之薄呀,这个东西是没有积淀、不厚重的,是乱之首,是起祸乱的原因之一吧。
佛家强调的是善恶有报,度己度人。这方面我不敢多讲,学习不够。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汇报一下。说有一个年轻人去参见一个大法师,年轻人说:“大法师啊,您能不能用简短的几个字把佛法的大意总结出来?”大法师说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年轻人说:“这八个字三岁的孩子都会背,这么简单就是佛法的大意了吗?”老法师默然一笑说:“唉,是啊,三岁的孩子都会背,可是八十岁的老人又有几个能完全做到的呢!”
儒家它传的是一种进取的文化,它就鼓励人们“学而优则仕”。就是要年轻人穷则独善其身,你就好好读书,考取了功名,达则兼济天下,最终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儒家强调的进取文化。说你学问好啦不去当官,你无耻呀!诶,好像说我一样,呵呵。
道家讲的是规律文化,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生长的规律,我们就不横加干涉,我们就“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我自己虚极,达到静笃、气定神闲,万物并作,万物你们就自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该怎怎么着,我“吾以观复”,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看你们怎么长。虽然我生了你们,但我不去干涉你们。这就是老子讲的尊重万事万物的规律。
儒家讲入世。你必须去求功名,跟它的进取文化有关系,你得去读书,得了功名之后,你能有更大的能力,给更广泛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人必须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6-7-29 20:06:39 |只看该作者
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得一步一步来,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必须走这路,给你安排好了。
道家讲出世的哲学。我不管你这世间的纷繁了,我一个人躲清静,就像陶渊明先生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全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老子看来还没有做到陶老先生的境界。陶(弘景)老先生没办法去不了荒郊野外,就在自己的院子里,也算‘心远地自偏’了;而老子自己骑个牛,就在终南山中不知所归了。老子讲的还是清静无为,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就是老子对出世哲学的教育思想。
而佛家跟他们俩不一样。佛家教育你:你在佛家圣地是修行,你在俗家一样是修行,你在凡尘俗世也能修行,它让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就是你在入世当中的事情你还得干。如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你都得去挣去,你不可能把它都抛掉啊。但是,你干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把它作为修行来干,作为出世的修行,或者为出世做准备的一个过程来干。这是佛家,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南怀瑾老先生有一个说法非常好,我跟大家说说。他说:佛家像百货商店,有事没事、有钱没钱,你都去转转,买东西也行,不买东西也行,常去逛逛有好处,社会根本离不开它;道家就像药店,人生了病,必须得去药店,一个国家民族生病,也得去药店;儒家的思想是我们中国人的粮食店,中国人吃饭,就要吃小米粥、棒子面、花卷、馒头,而我们现在天天吃洋面包,时间长了,我们自己的胃,思想之“胃”,会出毛病的。
再讲一个题外话,今天给大家多讲十分钟。
下午跟李唐老师聊天,李唐老师我觉得是一个修养非常好的人,我从李唐老师身上学了很多东西。今天他说了一个,我觉得非常好:佛家讲究‘向内求’——心法内求,向自己求。大家看,心法内求,向自己要求自己,向内心要求自己,向自己的心行要求自己,这跟儒家“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多么得相似啊,大家觉得是吗?儒家说圣人什么事儿都找自己的原因,小人呢,什么事都是别人的原因,都不是自己的原因——我的员工都辞职了,不怪我,怪员工;我的客户都退货,不怪我,怪客户;我媳妇跟隔壁老王跑了,不怪我,怪隔壁老王……这不是瞎扯么。凡事从自己身上找毛病,这是儒家讲的‘君子求诸己’。所以说,佛家的‘向内求’跟它真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那你说儒家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啊?儒家也是向内求。只不过儒家的内求,把外延扩的比较大(佛家的内涵更大,其实儒道释三家根本上就是一家,讲的是同一个道,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不同的人能从不同的讲法中明白入道,最后发现所有的智者讲的都是一个。此部分非老师所说,为文字整理者注:)。比如说,我对别人来说,我修我的身就是内修;我的家对整个乡来说,我修我的家就是内修;我要是当乡长,把乡修好,对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内修;一个国家对整个天下来说,把国家修好了,相对整个天下来说,不就是内修吗?所以,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啊,这里的身、家、乡、国,无一例外的都是向内求的范围,跟外延逐步逐步的扩大。如果你从远处向近处看,都是在向内求。这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讲的不到的地方,各位同学可以提意见、批评,做学术交流。
所以,以《易经》为根源的、最主要的三家文化——儒释道文化,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梳理,由于我个人的学识浅薄,也许有很多地方讲的不到位的,请大家多担待。
最后呢,南怀瑾老先生有两幅对联我给大家念一下,看老先生是怎么看待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南怀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今天的课就先到这里了,感谢大家陪我一起度过共同学习的时光。

互动交流部分
1、问:曾经听说《道德经》是老子在跟高等智慧的人讲《易经》,而《论语》是在跟中等智慧的人在讲《易经》,请教韩老师,是这样吗?
答:有点划分的界限太明了,孔老夫子讲中庸之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还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还是不要分的那么太清楚为好吧,什么是上等智慧、什么是中等智慧呢?我觉得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人想提高自己的智慧层次,可以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读,读完之后就可以接触孔子写的《易传》,然后再兼容并蓄,再读读《道德经》,最后你就会发现,它们是通的。这几种经典有这么一个规律,我自己这么认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指的就是儒家的东西,咱们孩子天天念,天天背,时间一长就能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到45岁之后,指的就是道家,你经常读,经常背,没有生活阅历你是理解不了的。我又过了45岁了,我又没学,不小心活到85岁死的时候,《易经》没学,《易经》还是不会。这是我自己的认识,学《易经》什么时候都不晚,孔老夫子说“五十而学易,从此就无大过矣”,咱们在座的各位都差不多,有的还没有到这个年龄,现在学来得及,找一个老师跟着学,没问题。
2、问:我立春卦算的小畜,象征什么意义?
答:第一,您立春那天算卦问什么我不知道;第二,你用的什么起卦法我不知道,不知道您的程序合不合乎古圣先贤的要求。另外,你问的什么事我也不知道。那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的卦象是“风天小畜”的卦象,上面是巽,底下是乾,指的是“风在天上飘”这么一个表象。小畜的爻辞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北京有个地儿叫密云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说天上的云一直密着,但是一直不下雨。“自我西郊”,为什么从西郊来呢?为什么密云不雨呢?是因为有风在吹,说明风在吹,云集中不到一块,不会下很大的及时的雨,这样的话,庄稼不会有太大的收成。所以这个“风天小畜”卦就是小有积蓄的意思。那么,在这种时候怎么办呢?孔老夫子在《象传》里告诉我们了:“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就在家修身养性,把品德修好,把文章做好,等待发达的时机吧。
3、问:知道了人事物的发展规律之后,如何利用易经化掉自己的习性,真正按规矩办事呢?
答:我觉得您这个也是跟上一位同学一样,我们看问题不能把它一分为二这么看。儒家讲的很明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里面的,讲得就是这个人,谁都有天命,谁都有性,你按照自己的性来做,依靠这个性,这叫道。但是你这个道不见得是正道,不见得是大道,为什么呢?因为你还要修道。修道通过什么呢?修道是谓教,你得通过受教育,通过别人来对你进行教化,才能把道修好。
荀子也说:‘生之所以谓之性,不事自然谓之性’。大概是这样,记不太清了。(荀子原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大概意思:就是你生下来就有的,就叫性,不用干涉而自然就形成的,就是性。而性分好恶、喜怒、哀乐,这个表现出来的叫做情。我们说的性情、性情,就这么来的。我们说的还是这个《中庸》里面的修道之谓教,通过教化,你把自己的道做好。
我记得孟子有句话说的好,对这个人不受教育有个说法,“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而不教,则近于禽兽。”又说到规矩,规矩是哪来的?规矩是一个人一时定的吗?有这种规矩,但是这种规矩是流传不久的。我们现在说的符合规矩,就是认为它是大道,大道是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大家公认为它是合乎规范的,这才叫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就是要通过学习,让自己的性、或者表现出来的情,更加符合道,符合规矩,你做人不就完美了吗!
儒家还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谁都有喜怒哀乐,没发作出来叫中,发作出来而不超出礼节,叫和。这就是儒家讲的“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就这么回答您吧。就是:修身、合道,让自己的行为超脱出自己的本性,向着大家公认的规矩靠拢得越近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6-7-31 15:20:03 |只看该作者
按照咱们的预报,今天的课该讲“爻”。但是我做了一个调整,把咱们下一讲的“阴阳”先提到前面,讲这个“爻”。这样的话,我觉着到后来的时侯,大家能够听的更清楚一点,否则的话会有难度。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爻,肯定分阴阳爻,大家都知道。你要不把‘阴阳’的概念搞清楚,那么到研究“爻”的身上你会觉得很麻烦,到那时侯我们再讲“爻”。
但是“爻”中间的槪念非常多,你比如爻跟爻之间的“比”的关系、“邻”的关系、“距”的关系、“乘”的关系、“成”的关系,还有他的中啊,是不是中啊,是不是正啊,是不是有应啊,像这些,全是爻涉及到的概念,这个我们排到后面来讲。其实啊,我给大家说一点:你要是看《易经》的一个卦、你想看其中的一爻,比如你占到一个爻了,那么你就试着先别查这个爻辞是吉呀、凶呀、悔呀、吝呀,无咎呀、有利呀等等,先不要查。你就先根据老师讲过的这一爻跟它周围的爻的关系,你自己先来做一个评断,就是这个爻处在这个位置上,他跟周围的人都是什么关系,他应该是好还应该是不好,还应该是中间状态。等你分析完了之后,你再去查这个《易经》的原文,然后你再对,看看自己到底猜对没猜对,这是学习《易经》的一个办法。我告诉大家了。
《易经》跟别的书不一样。(别的书)都是工具书,你比如儒家的书也是工具书,通过学习它来修身养性。但是有区别。儒家的书告诉你的是方法、是道理,让你自己去寻求结果,而《易经》跟这些书的区别在于什么?《易经》呈现给你的每一卦的卦辞和每一爻的爻辞,它都是结果,你看完了之后,你就直接得到了结果。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各位。
我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是什么呢?一定要通过这个结果学会往前推,学会这个结果是怎么得来的,这样你就把《易经》彻底学透了。我那个微信公众号里给大家上传的每一卦每一爻的爻辞跟卦辞,里面好多我都加杂了一些根据‘爻’的位置,解释道理。比如有一爻,他告诉你“以下争上,凶也”。如果是普通的注释,它就告诉你“下级对抗上级,小官对抗大官,跟大官打官司,你一直会凶”,但是我在里面的解释就给大家注明:你现在是“九二”爻,你反跟“六五”对着干,你是没有出息的,我把这个给大家加上,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个爻、你现在有这么大的动作,你反而不成事,反而有祸患,招致诉讼官司,就是这么来的,我的解释可能跟别家的老师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关于这个爻呢,咱们放到后面讲。
(先)把这个结果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得到这个结果的原因跟过程,这样我们才会知道,是因为什么导致的这个结果。如果这个结果是善的,那么这个过程我们就继续使用、采用、发扬;如果这个过程是凶的,那怎么办呢?如果这个结果、这个爻辞是凶的,那怎么办?我们推出来他为什么凶,那你不就可以不犯这个错误了么,是不是各位?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个,你的九二爻是凶的,你怎么也知道它是凶,为什么呢?刚才我说的你以下犯上、以小欺大、以弱抗强,你肯定是不行的。在这种时侯怎么办?很简单,慢慢让自己成长,让自己从“九二”长到“九三”再长到“九四”,到那时侯你完全有力量跟“六五”来抗争,那才是适合你发挥作用的时机。
好了,上次跟大家讲了,《易经》不是光是我们中国人用,西洋人很多都在用。讲了一个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台步进式计算机,他就说我的理论来源于中国的易经智慧。别的我就不讲了,还有别的数学家、哲学家,都不讲了,这个就是西洋人的应用。那么,我们中国人对它的应用和传承又是什么样的呢?咱们现在就进入这个版块。我给大家发一张课件图。
这张图我们称之为“国学之树”。我希望大家在听下面的语音课程之前,大家用几十秒的时间,把这颗树好好看一眼,否则的话容易听乱。
这个树呢,我们把他叫“国学之树”,如果把我们悠久、灿烂、文明的传统文化比做一颗根深叶茂的、源远流长的大树的话,那么大家看,树根的部分是什么呀?这张图上明显的显示,树根的部分就是咱们这个课程讲的《易经》。大家看看这个图的右侧有一个时间轴,《易经》的出现,从伏羲画那‘八卦’开始,距今七千年了。距今三千年前,跟大家讲过了,已经有了文字,那就叫“周易”,是周文王在距今三千年前写的。大家再往上看,到了二千五百年前的时侯,孔老夫子把它重新发扬光大,做了注解,所以成了《易经》。而二千五百年前正是诸子百家兴起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大家看,到了什么时侯,就到了我们这个树最粗的主干了。
wxid_zptfi181d36m12_1469949689640_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8#
发表于 2016-7-31 15:30:41 |只看该作者
我们刚才讲《易经》是树根,长出地面之后,到了最粗的主干部分,就是我们讲的“儒、释、道”这三教。然后大家看,“儒释道”这三个主干的部分,周围有一个“中医”,大家很奇怪,看到画了一个箭头,指的是什么?“中医”!就是我们这颗“国学之树”的树皮。
为什么把中医比作树皮呢?有这么几个意义:第一,树皮是对大树起保护作用的,那么中医也是对人民的身体健康起保护作用的;第二,每一棵树最大的表面积不就是树皮吗?包括《易经》、儒释道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说,在这个先民时期,它们不是人人都有权力能够学习到的,只有一些达官显贵、富裕人家才能学习。那时侯识字人非常少,而他们既便没有学过《易经》、既便没有学过儒释道,但是(他们)所有的人都接触过中医,因为人吃五谷杂粮,难免都会生病,所以他们都离不开中医。所以,中医在这几家文化里面和老百姓接触的最多,或者说我们叫他的表面积最大,所以就把中医叫作树皮。那么主干是儒释道,中医是树皮。
再往上走,到了次主干的位置,就要分斜叉了,大家看,“兵、法、墨、医、农、阴阳、纵横”,就是诸子百家出现了,再往上到了枝枝端端、花花叶叶、果果实实的地方,就是我们看的小的,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了。有的同学一定会问,说你的“国学之树”怎么不包括红木家具、玉石玩赏、文物鉴定呢?
其实‘国学’这个槪念,是个很大的槪念,但是它会有个非常大的限制。历史上章太炎先生、胡适先生、季羡林先生都对国学的槪念做过论述,他们普遍认为: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叫‘国学’。我个人对国学还有一个自己的定义,就是:中国的学问没错,但是他一定要上升到学术的层面,我们才能把它叫做严格意义上的国学,就是有学术。如果你没有学术,没有传承,我觉得是谈不上的。所以,有些大家虽然比较爱好的事情,如果用这几点来衡量不够的话,他就还没到学术的层面上来。
回到这个图上来,那有人又说了,韩老师您讲这个,我有不同意见。比如说琴棋书画,我就学下棋,我就学琴,我学画画、做诗,我不学《易经》不行吗?我不学儒释道不行吗?我不学兵、法、墨、医、农等这些不行吗?当然行了。你比如说做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嘛”,顺口溜总吟得来,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你所学的一切,如果没有以前这些树根、树干、树主杈、文化的积淀,最终你学的结果是“徒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也”。这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还希望大家如果学,还是从根上学。
那么儒、释、道三家,我们经常讲的,他们跟《易经》的关系,有多大的关系呢?是这样,咱们主要讲儒和道。至于佛呢,我个人研究佛法不深,修行不够,悟性不高,所以我不敢妄言。就讲儒、道吧。儒家对《易经》的继承,或者说《易经》对他的影响,是很显而易见。因为之所以叫《易经》,就是因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老夫子写了十篇注解,所以他才由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伟大的哲学之作。这个《易经》对儒家思想的最大的引申,就是由阴跟阳生变出来的“仁跟义”。孔子说过一句著明的话,就是拿“水火既济卦”来做的象征,上面是一个坎卦,底下是一个离卦,“水火既济”。“既”就是‘既然’的既,第二个就是咱们这个‘济客群’的济,就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就是说我们达到了、我们成功了、我们的事业做成了。你说,噢!这肯定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了。错,各位,既济卦是六十四卦的第六十三卦,第六十四卦叫未济卦,又得一个轮回,重新开始。
孔子就把既济卦的这六个爻分成了‘三才’。上边两个爻,一阴一阳,叫天道;中间两个爻,一阴一阳,叫人道;下面两个爻,一阴一阳,叫地道。天、地、人,三才之道,它是拿六个爻来分,每个道占两爻。那么孔老夫子就从《易经》里得出一个规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这个都好理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这个大家都知道,阴天晴天、白天黑夜、一寒一暑,交替往来,这就是“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这个有时候大家可能不好理解,大地怎么还分‘柔与刚’,大地不就是‘坤柔’吗?大地不就是厚德载物吗?不就是逆来顺受的美德吗?
大家要这么来理解大地的这种‘柔与刚’。咱们要是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就会知道,大地在一年四季,它的土地的这种强硬程度、软硬程度是不一样的。春天,万物准备萌发的时候,它的土便会解冻,容易让你犁开(春耕),容易让你插苗;到了夏天,长的时候,地更加松散;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大地就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就开始了“收”的状态;那么又到了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大地自然也就上了冻,锁住养料,锁住水分,为明年的春耕再作打算。这就是大地的柔与刚,一年四季有柔的时候(夏天最柔),也有刚的时候。
还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同样一块地,同样在春天,为什么人家的地种什么都长,咱家的地种什么都不长呢?人家就是肥油油的黑土地,咱家就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这俩比起来,就是也有阴也有阳了,这是一种阴阳的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同样是一块地,今年种玉米,就亩产一千斤;明年你还种玉米,可能亩产就四百斤,这也很正常。那么这块地在今年就是阳的,在第二年就是阴的。“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一阴一阳,在大地上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关键看的是这个“立人之道”。“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我们都学完了,“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老夫子说的。说到这大家就会有问题了,说立天,阴与阳;立地,柔与刚,这都是对应的,‘立人’为什么叫‘仁与义’啊?应该叫:立人之道,曰仁与不仁;或者叫曰义与不义,那才对呀,为什么偏偏孔老夫子把这儿搞成了一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仁和义’都是阳嘛,我们讲正义的,向上的,积极的都叫阳,而这个不仁不义,不都属于阴的吗?
给大家做个解释。孔老夫子专门把立人之道就叫仁和义,他认为什么?他说,这个做人,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仁和义这两点,你就不配成为人。所以说,在做人这方面,仁跟义是你的首要条件,这是儒家讲究的,做人,一要仁,二要义,这样你才能配当个人。在立人之道上你就别琢磨着我还能不能阴着点儿。你就算了吧,没有这种可能性。所以呢,你看这个立天之道在上面两个爻,是这个‘水火既济’的这个九五跟上六;立地之道呢,是‘水火既济’卦的下两个爻,一个是初九,一个是六二。偏偏就是九三跟六四这两个爻:一个第三爻、一个第四爻,孔老夫子把它叫做了‘仁和义’,所以后来我们有了一个成语,说这个人“不三不四”。各位记住了,“不三不四”就是说既不符合第三爻,也不符合水火既济卦的第四爻,说你这个人“不三不四”,指的就是“不仁不义”。
那好了,我们来分开讲一下这个“仁”和“义”。这个“仁”,其实大家就很知道了。仁者爱人嘛,孔老夫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这都是“仁”的概念。其实这个“仁”,你要是用这个古体字的篆书写,就是两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9#
发表于 2016-7-31 16:35:08 |只看该作者
“人”并旁,所以这个“仁”,你要是具体让我解释,咱就甭解释,大家都知道“仁”,什么叫“仁”。那么这个“仁”,应该是儒家强调用“仁”来调整谁和谁的关系呢?——用“仁”来调整你和周围、别人,或者说你的个体的周围的另一个个体,一共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叫“仁”。而这个“仁”的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俩字:利他。就是凡事能不能为别人着想,这叫“利他”;凡事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这就是我们《易经》里的“综卦”带给我们的智慧。
综卦不是一个卦名,“综卦”是卦的一种变换形式,错、综、复、杂,全部都是由本卦往变卦变的一种变化形式。大家要记住,“错综复杂”这个成语,指的是变卦,这就是“综卦”。什么叫综卦呢?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是说,我跟另外一个人,我们俩在某些事情上发生关系,你要是总是站在你的角度上看问题,你这叫“本卦”;你要是想方设法站在他的角度上看,这叫“综卦”。所以说,这就是符合“仁”里的最根本的两点,就是“利他”。
说到这个,我有挺多的感触。我以前看过一本著名的大文学家(是谁我就不说了)写的一本书。这个大文学家在德国留学,去当客座教授,然后他租住在德国的一个老夫妇的房子里,关系相处得非常好,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嘛,跟那边人特别好打交道,而且那对老夫妇特别热爱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们处得非常好。他的房租是一个月一交,又到了月底了,他又打电话给那个老先生交房租。老先生便过来了,他说:“先生,你再住完一天就搬走吧,我不租给你了。”他问老先生,我哪儿做的不好吗,我们处的那么好,为什么不租啊?老先生说:“你上周是不是打碎了一个碗?”他说:“对啊,我是打碎了一个碗”。老先生问然后呢?他回答道:“然后我就扫扫装垃圾袋里,扔到门口垃圾箱里了”。老先生说:“你有没有想过,清洁工来拿这个垃圾袋的时候会扎破手呢?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找一个坚固的纸箱子,一个太薄,哪怕套两层,然后把这些碎玻璃碴放进去,拿胶带踏踏实实地粘好,上边拿醒目的红色记号笔写上‘内有玻璃碎片,小心受伤’,我们再放到垃圾箱里去”。咱们的大作家一听,羞愧万分呀。所以说你看,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能做的十全十美的。
我还听过一个说法是:心里有别人,就叫善;心里没别人,就叫不善。我觉得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大而化之、一分为二的倾向,但是,你要是从广义上理解呢,我觉得还是有它自己的一定道理的。这个不是今天的课程,咱们就不展开讲啦。
这个“仁”就讲完了,“仁”就是调整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咱们再来讲这个“义”。这个“义”字,现在演变成了“一个叉加一个点”的简化字,不知道是怎么简的,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用意,咱们讲繁体的。大家看这个繁体的“義”怎么写?这个繁体的“義”,大家都知道,先写一个“我”字,你我的“我”,把“我”字放哪儿?放下面。然后上面放什么字呢?放一个“王”字,这个“王”字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里有这么个说法:(‘古之造文者’,就是古代造字的这个人,谁造的字?仓颉造字,仓老师,仓老师造字。大家别笑,这个“仓老师”跟你们看的那个“苍老师”不是一个“仓老师”)。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古代造字的人,画了三条杠,中间又把它连上,谓之王,这个就叫“王”。怎么解释?说这“三画者”,天、地、人“三才”,三画者就是天地人。而“连其中者,道也”,就是说,天、地、人三才,中间连接的那个,叫做“道”。而后来,‘通其道者,谓之王’。你这个人如果能把天人地,连接三才之间的这个“道”你通晓了,这个人就叫“王”。所以说这个“義”字,先把“我”搁在底下,把“王”放在自己的头上顶着,时刻让我们自己记住:天、地、人,三才之道。中间的这种大道,我要一直学习、一直研究,一直把它顶到头上,最后上面再加一撇、一点,这叫什么?一阴一阳!这个“義”字就出来啦,各位。现在大家能回想出来这个字怎么写吗?把“我”放在下面,上面画三横,这就是天地人,把三横连住,这就叫“道”,这就是个“王”字。把这个掌握好之后,再在上面加两点,就是一阴一阳。你再把一阴一阳之道掌握好,你这人就到了“義”的这个阶段了。
孔老夫子对“義”的解释,在《易经》里面,他是这么解释的,他是从“利”开始说。咱们不是说‘元亨利贞’吗?“利者,義之和也”,所以,他把这个“義”和“利”总连在一起。比如他说‘见得思義’,就是把这个“義”放在一个人跟周围的社会发生关系,尤其是要从别的社会当中,从社会的其他人当中,或者说从其他群体当中得到好处的时候,这个“義”一直体现在这里。
孔老夫子一直都在说这个事儿,比如孔老夫子还说“君子有九思”(大家都会背):“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所以,他一直把“义”跟“得”、跟“利”连在一块儿。可是呢,我们再看后来朱熹先生是怎么解释这个“義”的?他说“義者很简单,義者,宜也”。宜是哪个宜?合适的那个宜,合宜的宜,就是说,“義”一定要合时宜,就叫做“義”。这是朱熹的解释。
那你不就是说:你多点儿我少点儿,你前点儿我后点儿,你高点儿我低点儿,你进点儿我退点儿,归根结底不就是说你“阳”点儿我“阴”点儿么。这就是这个“仁”从易经思想得到的启发;而这个“義”得到的启发就更大了。他很简单的直接把天、人、地联系起来——“通其中者谓之道,通其道者谓之王”,解释的非常准确。“天、地、人之道”就是从易经里来的,《易经》就是研究‘天、地、人之大道’的这么一部哲学之作,所以,“三才”的观念在易经里也有。
你比如说(以后如果有课的话,教到大家)咱们拿这个蓍草(就是五十根草棍,五十根牙签,五十根筷子)占卦的话,就是按照《易经》的《系辞》里写的非常清楚的占卦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然后“分而为二以象两”——就是一堆东西,你把它分为两堆,象征什么?两仪,一阴一阳;然后是‘挂一以象三’——从一堆里面拿出一根,夹在自己两根手指头之间,象征着三。这个“三”指的是什么?就是“三才”。所以,这个‘三才’《易经》里已经有所体现了。儒家的“義”的方面,又把我们的‘三才’体现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跟“义”的这么一个观念。
我个人有一个学习心得:如果是我们公认的《易传》(就是孔老夫子写的那十篇《易传》)是对周文王在五百年前的《周易》的注解、读后感,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个人认为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对《易经》的这种理解,或者对阴阳概念的阐述,也是非常深远的。
大家都读老子《道德经》,你看,老子《道德经》大量的在给我们讲述阴阳的概念。比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你看这个雄跟雌、白跟黑,这不就是阴阳吗?还有老子写的这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不全是阴跟阳吗?这就是老子的对阴阳的解释。老子还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都认为万物是阴阳结合的这种产物,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20#
发表于 2016-7-31 16:45:42 |只看该作者
儒家讲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卜吉凶,吉凶成大业”,那老子怎么讲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咱们来分析一下。孔子说“易有太极”,就是说,“易”这个大学问里面有“太极”;老子说“道生一”。“道”相当于“易”,它们是个同等位置。“道生一”的这个“一”,指的就是太极;那么孔子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太极生了阴阳两个仪(阴仪阳仪);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这不也是阴阳、两仪吗?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生出来四象,就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到了老子这儿就变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了。怎么这么奇怪,二怎么生了三了?
我给大家讲,这个“三”呐,我个人理解(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有些老师不这么理解,有些书也不这么理解。我是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读了这么多的书,我的理解):老子的这个“三”指的是“阴阳互动”,老子的这个“三”讲的是“阴阳互动”。大家想一想:天地有互动吗?云行雨施,就是天地互动,对吧各位;那么,人有互动吗?那当然有互动了,男跟女不互动,怎么生二胎呀?哪里来的娃呀?那是必须要互动的;上级跟下级有互动吗?有互动;咱们同学里面做企业的朋友,企业跟客户互动吗?你肯定是要互动的。所以说,老子说的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这个“三”~互动,我觉得他对这个《易经》的天地之道的变化的解释,我觉得真是应该超越在孔子之上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他们对阴阳这方面的解释。阴阳互动以后,他直接就跳过孔子说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卜吉凶,吉凶成大业”,他直接就“三生万物”了。很简单,老子说话言简意赅。的确是这样,我们读老子《道德经》,好多都是三字的、四字的,四个字的居多。都是这个对仗非常工整,音律非常整齐的四字成语。
所以《老子》里面,再给大家说几个,你看“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都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全是阴阳、阴阳。你看“大成若缺”,成是阳,缺是阴;“大盈若冲”,大的满像、大的空虚。大直若屈,大的直的像弯的一样。你看这个就是说‘大阴就像阳,大阳就像阴’,全是这种阴阳的概念。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存在,而且还能相互转化的,下次课我给大家把阴阳概念讲透。这就是《道德经》我觉得是对《易经》的理解,或者说是对它的注释,也是非常高深的。
历来学术界就有 “三教合一”这么一种说法,指的是儒、释、道。儒是儒家,道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大家记着,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道家指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的学派,叫道家;而道教是到了汉朝时期出现的,他们把老子推崇为他们的圣人,后来把庄子推崇为真人,而在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佛教,指的就是从印度传过来,到咱们中国后‘中国化了的佛教’。
我们经常所说的“三教合一”,这个‘教’可不是宗教的‘教’,这个‘教’指的是“教化”,就是‘三种教化合一’,就是儒释道三家这‘三种教化’的思想,是合一的,这‘三种教化’全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各自有各自的体系,同样都是博大精深。但三家不对立,它们共同倡导善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兼容并举,进退有度,最终社会和谐的意愿都是一样的。
儒家强调“以人为本”,它尊重的就是伦理道德(注意:这里的‘道德’不是道家所说的“道德”,不要混淆了。),主要是伦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儒家最早提出来的。在给大家讲“贲卦”的时候会跟大家讲到“人文也,关乎人文与化成天下”,这就是文化一词的来历。那么,“以人为本”指的是什么?以人的什么为本呀,大家想到过吗?我们都说“以人为本”,好多企业大墙上都写着四个大字: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这本是什么呀?我个人认为(我再强调,各位,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再加一个字大家就好理解了,以“人之本为本”,就是以这个人你在这个社会上本来应该所处的位置为本,为做事的根本,这叫“以人为本”。这就是我们儒家讲到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即“五伦”。你在什么位置上你就要干什么事,这叫以人为本。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学习心得。大家有不同意见咱们可以商榷、可以交流。
道家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子就喜欢拿大道作比方,说大道跟万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我个人认为,德是道的体现形式。老子讲的大道是本、是源,德是落实在我们社会上体现的形式。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这么个阶段,从道到德,到德都不中了,那到仁,仁不行还有义,义不行我们就推行礼吧,这个礼要是推广不好,这种(假模假式的)礼就是忠信之薄呀,这个东西是没有积淀、不厚重的,是乱之首,是起祸乱的原因之一吧。
佛家强调的是善恶有报,度己度人。这方面我不敢多讲,学习不够。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汇报一下。说有一个年轻人去参见一个大法师,年轻人说:“大法师啊,您能不能用简短的几个字把佛法的大意总结出来?”大法师说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年轻人说:“这八个字三岁的孩子都会背,这么简单就是佛法的大意了吗?”老法师默然一笑说:“唉,是啊,三岁的孩子都会背,可是八十岁的老人又有几个能完全做到的呢!”
儒家它传的是一种进取的文化,它就鼓励人们“学而优则仕”。就是要年轻人穷则独善其身,你就好好读书,考取了功名,达则兼济天下,最终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儒家强调的进取文化。说你学问好啦不去当官,你无耻呀!诶,好像说我一样,呵呵。
道家讲的是规律文化,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生长的规律,我们就不横加干涉,我们就“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我自己虚极,达到静笃、气定神闲,万物并作,万物你们就自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该怎怎么着,我“吾以观复”,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看你们怎么长。虽然我生了你们,但我不去干涉你们。这就是老子讲的尊重万事万物的规律。
儒家讲入世。你必须去求功名,跟它的进取文化有关系,你得去读书,得了功名之后,你能有更大的能力,给更广泛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人必须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得一步一步来,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必须走这路,给你安排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17 13:18 , Processed in 0.0424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