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1#
发表于 2016-7-17 11:48:28 |只看该作者
【第64讲:什么样的人连鬼神都不敢近身?】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唐朝的时候,南山律宗的道宣法师在山上精修,戒律守护得非常好,清净无染,结果天上的天人看到了,觉得道宣法师是有道高僧,便从天界下凡,每天中午给道宣送饭,每天都是如此。有一天,玄奘大师的弟子窥基大师从山下路过,就顺便上山拜访一下道宣法师。道宣法师听过窥基,知道他的名气很大,但听说窥基大师戒律守护得不好,便想借着天人供养他的机会教育一下窥基大师。两人相谈甚欢,不在话下。但到了中午了,天人就是不来,无论如何等待,天人都没出现。直到太阳偏西,窥基大师信步下山,两人告别。第二天的时候,天人毕恭毕敬,送来供养,道宣法师质问天人说:“你昨天怎么没送来供养?”天人回答说:“大师有所不知,昨天大乘菩萨在此,满山都是金甲神将,旌旗飘展,我连山都进不来,何况给您送来供养呢?大师莫怪。”道宣法师这才感叹,觉得自己的修为与窥基大师比起来,还差得很远。

  各位网友,天神尚且接近不了窥基大师,何况是小小鬼怪呢?原因就是窥基大师德行太高,所以有许多的护法神将为他护法,又岂能让小小鬼怪近身?所以,怕鬼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也即是王阳明说的“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同样的道理,应大猷也是如此,平常的时候就注意养性修身,道德深厚,他又怕鬼干什么呢?如果细细阐述这个问题,只怕几万字都下不来,我只能粗讲一下,接着往下讲了。

  应大猷听到鬼说,有个少妇要上吊自杀,就动了恻隐之心,一心只想救人!为了救人,他把自己的土地都变卖了,用四两纹银换来一条性命。应大猷家庭并不富裕,而土地对于古代人来说,几乎就是命根子,就是这看似普通的事情,实质上却是在以命换命,我们能读出这层味道来吗?拿着所有积蓄,去救护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若不是心中有大慈悲,有大仁德,是一定做不出这件事来的。



  少妇救下来了,最后夫妇团聚,恩爱有加,这些不提,但应大猷做这件事,把一个小鬼给得罪了。本来这个小鬼就可以找到替身,重新进入轮回了,但因为应大猷从中帮忙,结果投胎转世的机会没了。旁边的小鬼就来怂恿,让进入轮回未成的小鬼报复应大猷。但我们看,这个小鬼说了什么?小鬼说:“他心地好,上帝已经让他做了尚书了,我怎么加害他呀?”小鬼这句话,虽然出于报复未成而发的感叹,但却包含了三层意思在里面。第一层意思是,因为应大猷心地好,所有他能做尚书,也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第二层意思是,小鬼有神通,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当时,应大猷还在读书,做尚书郎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个小鬼若没有神通,他一定不会知道。有人说了,那小鬼很了不起,居然会未卜先知。但大家要注意,小鬼的神通,不是因为这个小鬼道德深厚,他的神通是报通,因为受报而获得的神通,不是通过修养道德获得的。鬼有神通,就像我们会说话一样,是一种本能,与道德没有关系。第三层意思是,鬼无法加害道德深厚的人,害怕有道德的人。鬼怕的东西很多,比如道术高明的人,鬼就害怕,但最怕的还是道德高深的人,因为道术比不上道德。

  小鬼的话,无疑对应大猷是一种鞭策,是一种鼓励,因为这让应大猷从善的心念更加坚定了。从这层意思上讲,碰到小鬼倒未必是坏事了。莲池大师所著的《往生集》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与应大猷所遇到的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往生集》中说:“隋朝的时候,有个叫法喜的法师,一天在修行的时候,忽然一只鸡跑出来了,让法喜偿命。不用多解释,这只鸡一定是法师所杀,只是年代久远,法喜也记不得了。这时候,旁边一个站出来一个金甲神,对着那只鸡高声呵斥,这位法师应该往生安乐净土,怎能给你偿命呢?”因为这段因缘,法喜求道之心日益坚,往生净土之念日益重,最后预知时至,端坐而化。法喜和应大猷一样,都是因为碰到坏事了,但因为心中纯善,反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变成了成就自我的阶梯。

  应大猷为善虔诚,信念坚定,所以他的后代考中进士做官的人不胜枚举,显贵无比,但若回头看看应大猷一生,看看他努力行善积德的样子,他有这样美好的结果,不正是他理所应得的吗,又有什么可羡慕的?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2#
发表于 2016-7-17 11:51:36 |只看该作者
【第65讲:评定一件事情是不是一件善事,只有一个标准】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先白话一下这段话:江苏常熟县有个叫徐凤竹的人,他的父亲很富有,碰到荒年的时候,徐凤竹的父亲就第一个捐出租子作为同乡的倡导者,然后就将自家谷米拿出来救济贫乏的同乡。晚上的时候,就听到很多鬼在徐凤竹家门口唱歌:“千不说谎,万不说谎,徐家的秀才马上就要考中举人。”这些鬼连续地唱,一晚上都没停下来。这一年,徐凤竹果然考中了举人,徐凤竹的父亲因此更加努力积累德行,孜孜不倦,什么修桥补路,供养众僧,接济贫苦,凡是对人有利益的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做。后来,又听到很多鬼在徐家大门口唱歌说:“千不说谎,万不说谎,徐家的举人呀,一直要做到都堂之位。”徐凤竹后来做到了两浙巡抚的官位。



  徐凤竹的父亲很有钱,是当地的大户,每当遇到荒年的时候,徐凤竹的父亲总是第一个去捐,为同乡的人做榜样。因为是荒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必定有捐不起租子的同乡存在。徐凤竹的父亲就把家中的粮食分给这些捐不起租子的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各位,捐税也算是善事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如从反面去想,偷税漏税是不是坏事?如果偷税漏税的性质确属坏事,那么它反面便是善事。很显然,偷税漏税属于违反国家法度的事情,是恶事无疑。有人说了,捐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是公民的责任,捐税不是恶事,但也算不到善事中去。我很喜欢说这种话的人,因为一看就知道他必定不是偷税漏税的人,偷税漏税的人不会说这样的话。但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孝顺父母是不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是不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呢?当然是!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一切善事的源头,可见孝养父母这件事,铁定是天下第一等善事。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恰恰都是善事中的善事,义务和善事并不冲突。再比如,对君王忠诚,这是臣子的责任,对兄长敬重,这是晚辈的义务,如此种种,每一件事都是义务,每一件事又都是善事。因此,捐税是善事,这一点确定无疑。




  捐税为什么是善事?善事的评定标准是什么?对于善事的评定标准,我会在以后的章节中细细为大家的讲述,今天只粗说一下。评定一件事情是不是一件善事,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这个人的用心,看他是公心,还是私心,如果是为他人着想,一片赤诚,那么就是打人骂人也是大善事。如果说是出于私心,为了自己的那点儿利益着想,那么就算是修桥补路、布施斋戒,都算是恶事。虽然看上去所作的事情都一样,但因为用心不同,善恶就立刻区分开了。



  徐凤竹的父亲第一个捐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为了大众,他并不是为了获得多么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自身的那些利益,所以他第一个捐税,这是莫大的善事,莫大的功德。依照现在来说,如果人人都不捐税了,都去偷税漏税,那么纵使你有宝马汽车,你到山上去开呀?这些公路哪里来的?都是纳税人的钱。



  徐凤竹的父亲家境富有,但赶上灾年了,贫困的同乡百姓怎么办?他们交不起租子了怎么办?徐凤竹的老父亲便“分谷以赈贫乏”,帮助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百姓交公粮。我这样说,大家没什么感觉,感觉不出这是多大的恩德来,我用现在的例子做个类比。各位,譬如你在北京租房,每月房租2000元,一个月下来,生活费不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了,必须借钱才能维持你在北京的生活。我想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是最困难的时候,而恰恰就在此时,你的朋友直接帮你交了房租,并嘱咐你,不用还钱,如果还不够,继续给你钱。各位,对于这样的一个朋友,对正在困难中的人来说,这是多大的恩赐!徐凤竹的父亲,就是在做这件事,而且是同时给很多正处在困难中百姓伸出了援手,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有功德,能感动天地,能感动鬼神,所以很多大鬼在徐凤竹父亲的门口唱赞歌,这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对于徐凤竹父亲的壮举,鬼神动容,这种“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的赞歌,无疑会坚定徐凤竹父亲为善的信心,因为已经有了明证了,鬼神都说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一心为善呢?所以接下来,徐凤竹的父亲为善孜孜不倦,无比虔诚,各种善事无不尽心去做。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鬼神再次放歌:“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件善事,一份福德。如果没有徐凤竹父亲的捐租济贫,徐家会有举人吗?如果没有以后的为善不倦,徐家会有都堂吗?若没有这些善事,徐家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可能就都是一个未知数了。



  对于徐凤竹这个人,我没有找到他的资料,了凡先生说徐凤竹最后做到了两浙巡抚的位置上,我们依照了凡先生这句话做个解释。我们知道,大鬼第一次唱赞歌的第二年,徐凤竹中了举人。举人,是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考试,也就是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身份。有人说,举人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我不太认可这种说法。原因是,考中举人便可以做官了,而且是知县等级的官员,但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了,似乎都在忙着找工作,很少听说大学一毕业,就立刻做了县长或是县委书记。再者,乡试的监考官都是由一省的行政长官担任,现在的高考,也没听到哪个省长或是省委书记来监考的。所以中举人,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绝非是现在的大学生资格所能比拟的。

  大鬼第二次唱赞歌,说徐凤竹要做到都堂的官位。都堂,在明代是专指都御使、总督、巡抚等具有最高巡查权利的官员,是一种统称。徐凤竹官终两者巡抚,所以大鬼说徐凤竹做到了都堂位置,也没错。在明代,两浙巡抚主管着十六郡的军政、民政大权,负责巡查事物,相当于现在的十六个市的检察院院长兼政法委书记,是明代二品官员。如此显赫的官位,哪一样不考德行呢?都是用阴德置换出来的。继续看下边一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3#
发表于 2016-7-17 11:58:28 |只看该作者
【第66讲:什么是阴德?什么是阳德?】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这段话大意是:浙江省嘉兴县的屠康僖,最初是在刑部任职主事的工作,晚上的时候就在监狱中住宿,详细询问了这些罪犯的情景之后,找出了一些无辜而被酷刑逼供认罪的人,但屠康僖不以为自己有功劳,就暗地里向刑部尚书报告了这件事。后来审问的时候,刑部尚书就用屠康僖告诉他的话来询问这些无辜的囚徒,结果这些无辜的囚徒都俯首拜谢,尚书当庭释放了十几个因为屈打成招而认罪的人。一时间,朝廷内外都称颂刑部尚书英明,明察秋毫。屠康僖便又向刑部尚书说:“这天子脚下还有很多冤案,那么其他地方,人口众多,难道就没有冤枉的人吗?应该每五年时间就派一些减刑的官员到地方上去,让他们核实案情,为冤屈的人平反。刑部尚书把这个建议上奏给了皇帝,皇帝应允了。当时,屠康僖也在皇帝所委派的减刑官员当中,他在睡觉的时候梦到一位天神跟他说:“你本来命中没有孩子,但因为你的减刑建议,非常符合上天之意,上帝特赐给你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是将来做高官的人。”这天晚上,屠康僖的妻子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了应埙、应坤、应堎三个儿子,都是高官厚禄之人。



  屠康僖,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高官屠勋,康僖是他的谥号。屠康僖先后在大理寺、都察院和吏部工作,最后的官职是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之职。屠康僖去世后,追赠为太保,位列三公。上面的这段故事,发生在屠康僖任职刑部主事的时候。



  因为在刑部工作,屠康僖经常在监狱中睡觉,利用晚上的时间,就常常询问被关押的罪囚,结果细细询问之下,有很多人居然都是因为屈打成招或是被冤枉陷害的。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不足为其。但屠康僖不同,他天资聪颖,少年时代就已经闻名乡里,学贯经史,所以在他的心中,存在一种以圣贤取舍为取舍的理念,绝不会放任不管。事实上,像屠康僖一样以儒家的诚意正心为目标的人,他也不可能只是寻找罪囚聊天。屠康僖任职刑部主事的时候,正是明朝成化年间,这时候太监专权,社会腐败,民不聊生,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因此,屠康僖去和罪囚沟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他是抱着这种目的去和罪囚沟通的,这既是一种慈悲心,也是一种天下为公的心。





  结果不出屠康僖所料,屠康僖在细细询问之下,发现有很多罪囚都是无辜百姓,并未犯法,而是在严刑逼供之下才认罪的。屠康僖在发现了罪囚当中有无辜百姓之后,便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当时的刑部尚书林聪。我们看,对于这件事,屠康僖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了凡先生用了“不以为功”四个字来形容,意思是屠康僖并没有以功臣自居,连汇报给尚书林聪,都是私下汇报的。



  各位网友,我们平常说做善事是有阴德的,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事实上做善事的结果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阴德,一种是阳德。阴德,是暗中做好事,别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这种善事便能积累阴德。如果做善事,喜欢被别人知道,喜欢自己获得一个好的名声,这就是阳德。可见,阴德与阳德比起来,阴德要比阳得的善功要大很多。原因何在?道理很简单,大约积累阴德的人,心地纯善,不夹杂任何一点儿私心杂念,只是一心为善,如此行事,虽然是一件很小的善事,也能积累起无边的阴德来。阳德就要差很多了,喜欢积累阳德的人,心中并不虔诚,因为他还想获得好的名声,让别人称赞自己,喜欢被别人追捧,所以才努力做善事,这种做善事的心地与发心虔诚、喜欢做阴德之事的人比起来,要逊色得多,原因就是两者的心地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历来古人称赞阴德,倡导积阴德,没有人称赞阳德的。如《淮南子》中说:“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这样的句子很多,都是对阴德的一种崇尚。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行事了,要把自己的善事掩盖住,要捂住自己的善事,这就是阴德。不要做了一点善事,就到处宣扬,到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这样行事,虽然善事做了,但阴德没有了,何必贪恋那空虚的好名声呢?



  我们看屠康僖所作的事情,虽然辛苦为善,做了巨大的善事,但不以为功,暗中向自己的上司林聪汇报,这才导致了秋审的时候林聪的询问,当庭释放的无辜百姓有十几个人。林聪按照屠康僖的建议做了以后,结果全国的百姓都称赞林聪,说林聪明察秋毫、办案如神、正直无私等等,这么好的赞誉,都是刑部尚书林聪获得的。那整件过程中,屠康僖获得了什么?是无比巨大的阴德!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4#
发表于 2016-7-17 11:59:23 |只看该作者
【第67讲:天神说的三个儿子怎么变成六个了?】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整个事件完结之后,屠康僖继续建议刑部尚书林聪说:“在京城中,还有这么多的冤假错案,那地方上的冤假错案就更多了,应该每五年就专门派出一些减刑的官员,都各地去巡查此事。”林聪把这个建议上奏给了皇帝,皇帝应允,颁下旨意,依旨奉行。很巧合,屠康僖恰好也在减刑官之列。对于这个过程,所展现出来的是屠康僖的胸襟,说明屠康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关心国计民生的人,在屠康僖的心中,装得是全国的老百姓。我们去想一下屠康僖此举,不难想到,因为屠康僖的减刑建议而让蒙冤的无辜百姓获得重生机会的人,必然是数以万计,无量无边。所作的善事无量无边,所获得的功德也必然不可穷尽。所以在屠康僖梦寐之际,天神告诉他说:“你命中本来无子,但因为减刑这件事与上天之意符合,所以上帝特意赐下三个麟儿,将来都是显贵之人。”这又是一个通过积德行善而彻底改变命运的案例,而且是有据可查的案例。

  根据《明史》以及我搜罗的资料来看,屠康僖一生有六个儿子:屠应埙、屠应坤、屠应圻、屠应坊、屠应埏、屠应埈,其中屠应埙、屠应坤、屠应埈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屠应埙官至湖广按察司屯田副使,屠应坤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屠应埈官至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读。有人说了,这与天神所说的不一致,三个儿子怎么变成六个了?



        各位要知道,命不一定,时刻都在变化中。屠康僖听到天神所说的话以后,对“善有善报”这句话的体悟要比一般人深刻得多。对于“善有善报”这句话,大多数人是听来的,相信的人少,但屠康僖不同,他是亲身经历的。天神托梦给屠康僖的时候,屠康僖并没有孩子,但当时屠康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按照资料推测,当时屠康僖任职刑部主事的时候,是在三十岁期间,而到五年便派出减刑官的时候,到屠康僖位列减刑官的时候,屠康僖应该已经不再刑部工作了,而是任职南京大理寺少卿之职,这时候,屠康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屠康僖在南京大理寺最初工作,是担任寺丞,这时候屠康僖是42岁,担任少卿,至少也是他42岁以后的事情。他提出的“暑月疏决囚徒两京一体、五年一遣官录州郡狱”建议,是在担任南京大理寺少卿期间,所以他当时的岁数已经接近五十岁了。所以,即使没有天神相告,屠康僖本人对于他能不能有儿子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有子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但当天神告诉他上帝御赐麟儿是因为他的减刑一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猜想到屠康僖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体悟有多深。所以,在以后的岁月中,屠康僖必然不会放过任何做善事的机会,一定是穷尽一生之力去做善事,去积累阴德,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当一个人一心为善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受命运的拘束了,没有人能够算出他的福报究竟有多大,即使是文王复生,也不可能算出他的实际福报。因此,天神的预测是根据当时屠康僖的减刑一事进行推测的,意思是即使屠康僖以后不再积累功德了,不在努力为善了,那么他至少也会有三个显贵的儿子。至于说以后,他一心为善,一生不懈,那他的福报就只有天知道了。因此,屠康僖有六个儿子,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好印证“积善之家,福报无穷”这句话,天神又哪里说错了呢!继续看下边一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5#
发表于 2016-7-17 11:59:49 |只看该作者
【第68讲:大家都在将布施,最难得的是什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嘉兴市的包凭,表字信之,他父亲是安徽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包凭入赘到平湖县的一户姓袁的人家做女婿,他与我父亲交往深厚,学问广博,才能出众,但每次参加科举都考不中,于是开始研究佛家和道家的学问,有一天,他在泖湖游玩的时候,偶然间走到一座村庄的寺院中,看到观音大士的佛像在露天中被大雨淋着,便拿出钱袋里面的十两银子,交给寺院住持,让他修缮庙宇,结果住持僧人说银子太少了,不能竣工;于是包凭就又拿出来松江特产的四匹布料,从竹筐中拿出七件衣服,有的衣服是用苎麻织成的贴身衣服,是新缝制好的,他的仆人请求不要布施了。包凭说:“只要圣像安好,我即使裸露身躯又有什么关系?住持僧人感动得流泪说:“布施金钱和衣服,这不算难事。这是这一片赤诚真心,实在是太难得了。”后来,庙宇修缮完毕,包凭和父亲一起来寺院游玩,晚上就住在了寺庙中。梦寐之中,包凭梦到伽蓝菩萨前来感谢说:“你的后代子孙应当享受朝廷俸禄。”后来,包凭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中了进士,做了高官。

  包凭是安徽池阳太守的小儿子,依照现在来说,包凭便是市长的儿子,入赘给了平湖县的袁家做女婿。包凭与袁了凡的父亲交情很深,而且很有学问,才华卓越,但每次科举都落榜,就是考不中。有人说了,包凭的父亲不是市长吗,怎么也不帮帮忙,不提携一下包凭?各位,我们说古人的修养要比现代人高很多,他们做官可不是为了升官发财,那真是一片天下为公的心,用现在来讲,真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没有半点邪念。



        不要说古人,即使是民国时期的官员,他们的境界都让人赞叹。我用我家的实例来说明。我家的一个爷爷,抗战时期本是某军区空军司令员,属于军级干部,抗战胜利后,他对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伯父说:“我不会帮你,完全靠你自己。”各位,这是我家的真实案例,我父亲讲出来的。如果不是亲耳听到,在现代的人看来,谁能想象一个空军司令员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可见,民国时期的官员,道德修养是非常高的,他们的人生境界,我们很难想象到。

  包凭生活在明代,是程朱理学最为繁盛的时候,当时官员的道德修养比民国时期不知要高多少倍,民国的官员尚且如此,何况是明代呢?读读史书你会发现,在古代,很多的高官,他们在去世的时候连一副棺材都买不起。如清代的汤斌,是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江宁巡抚,部长级别的干部,去世的时候家中只有八两银子,而当时的棺材价格却是二十两纹银。所以在当时,包凭的父亲不去帮衬小儿子,正是古人廉洁自守、天下为公心境的一种外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6#
发表于 2016-7-17 12:00:19 |只看该作者
【第69讲:此种心布施,虽是小钱,但功德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包凭因为屡考不中,屡受打击,心境变得消极起来,这才开始留心佛家和道家的典籍。很多人不解,包凭才华出众,学问过人,为什么屡考不中呢?原因很简单,包凭命中没有功名,功名与才华无关。我引用《新唐书》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

  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衒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新唐书?裴行俭传》

  对于这段故事,《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三大史书都记载了,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不容置疑。裴行俭是大唐名臣,一身荣膺礼部尚书和大将军之职,但他还有一门绝技,那就是善于知人,善于给人相面。当时的吏部尚书李敬玄称赞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之才,觉得他们必定有大的作为,于是向裴行俭请教。对于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来说,我们太熟悉了,他们四人便是震动大唐文坛的“初唐四杰”,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他们的文章,比如骆宾王的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相信上过小学一年级的人都会背;再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高中的时候也学过,卢照邻和杨炯也是一样,四人都是我们极为熟悉的文学家。但是我们看裴行俭是如何评价四人的?裴行俭说这四个人都浮躁傲慢,才华外漏,这哪里是做官的人呢?只有杨炯深沉内敛,可以做个县长,其他三人都不得善终。听了这话,我们都吓一大跳。

  初唐四杰的名气太大了,才华也太大了,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就不得善终呢?事实上,我们在判断命运的时候,经常把豪不相关的东西硬要联系在一起。比如这个人很有才,就很容易得出这个人很有钱,或是这个人很长寿之类的结论来,这些结论跟才华都毫不相关。初唐四杰也是一样,他们都在命中,改命需要的是积功累德,其他的东西与命运无关。

  那么初唐四杰的结局到底如何呢?王勃在27岁的时候溺水而亡;卢照邻投水自杀;骆宾王被官军斩首,只有杨炯做了一个盈川县令。各位,当这四人正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时候,谁能想到他们竟是如此结局?若非具有超人的智慧,裴行俭如何一看便知四人当中,三人不得善终呢?民国时期的许止净居士在谈论此事的时候说:“浮躁衒露四字,斩丧多少文人,而又为文人之通病,然皆以仅有文艺而乏器识之故。”真是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了文人悲惨命运的本因。



  那么包凭呢?自谓才华出众,博学过人,科举如何呢?次次落榜!这个事情很残酷,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屡次打击,包凭可是研究佛家和道家典籍。大家要注意,包凭不是因为受到打击以后,觉得自己要行善积德,要改命,他不是这样想的,而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心理。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受到严重打击的时候,会心静下来,继而万念俱灰,这时候往往就会走入佛典或道藏里面去,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去自杀,王国维就是选择了后者。

  包凭因为常常看佛典,所以对佛学研究颇深。因为这个因缘,才导致他在游玩泖湖的时候,修缮庙宇,拯救观音,如果没有对佛学进行很深入的研究,只怕一般人也做不出如此壮举来。

  我们看包凭做了何等壮举?东游泖湖,看到寺庙坍塌,观音大士的圣像裸露在外,被大雨淋着,便动了护持佛法的善心。包凭拿出了所带的十两纹银,但因为经费浩大,杯水车薪,这才让包凭一颗护持正法的心念展露无疑。因为经费不够,包凭便将刚买来的四匹上等布料和七件衣服,全部布施给了寺院,这时候包凭已经倾其所有了,连旁边的佣人都看不过去,要来阻止包凭。包凭说:如果观音圣像安好无恙,我就算布施掉身上所穿的衣服,裸露身躯,又有何妨?”包凭对我佛的虔诚之心,护持佛法的坚定之心,于此一句中完全体现了出来,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赞叹!

  包凭的这一举动,感动得支持僧涕泪悲泣,住持僧说:布施银子、布匹和衣服,这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你这一片赤诚之心,实在太难能可贵了!”住持僧的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各位要知道,求佛拜佛,诵经念咒,修桥补路等等,种种善事,只看一心,心地真诚,则小小善事也能积无量福,心地不真,不虔诚,即使你用黄金铺满山河大地,以此黄金进行布施,所得福德也寥寥无几。我用一个小故事进行一下说明。

  古时候,有一贫女来到一座佛寺跟前,浑身上下只有两文钱,但她想:“前世不积功德,所以才有如此贫困之报,今生定要发心布施,虽身命具殒,也在所不惜。”想到这里,贫女便将浑身所带的两文钱全部布施给了佛寺。寺院支持听说后,赶快从正房中出来,并对众僧说:“此事非小,我必须亲自为贫女回向。”寺院住持回向完毕后,就宣布贫女便是今天的功德主,是大布施,是大功德。十年年后,因为贫女功德巨大,做了正宫皇后,忽一日想起往日布施的因缘来,便带着千两黄金,再次供养众僧。但这次不同,寺院住持听说后,派了一个小沙弥出来,代为回向。皇后不解,认为往日自己只有两文钱布施,住持便赶忙放下经咒,亲自回向,今日如何千两黄金,支持却不肯露面了呢?小沙弥答道:“往日两文钱,却是皇后的身家性命,便是皇后一颗赤诚真心,如今虽是黄金千两,但虔诚之心却比不得往日,所以住持特派我来,为皇后回向。”皇后无语。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包凭的举动令住持老泪纵横了,源于一片赤诚真心,无有虚妄,这种心念最为难得,最为宝贵,以此种心布施,虽是小钱,但功德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包凭因为修缮寺庙这一善事,究竟获得了多大的福报呢?寺庙修缮竣工,包凭和父亲同游寺庙。晚上的时候,睡梦中,伽蓝菩萨前来向包凭致谢,并说:“因为你修缮寺庙,让观音大士圣像得以无恙,以此功德,你的后代子孙当享富贵,当做显官。”后来,包凭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两人都考中进士,做了高官。其中孙子包柽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家,收藏了很多古籍,官位做到了吏部郎中位置,是明代正四品官员,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相仿。这一段解读完了,继续看下边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7#
发表于 2016-7-17 12:00:48 |只看该作者
【第70讲:不要因为没有得到什么,就放弃心中的大原则。】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廷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先白话一下这段话:浙江嘉善县有一个叫支立的人,他父亲在衙门的监狱中工作,无意间碰到一个被冤枉而关进牢狱的罪囚,支立的父亲很怜悯他,想要帮助他脱离这牢狱之灾。这个罪囚听到后,就对他的妻子说:“支大人的美意,我们无以为报,明天支大人会下乡来,你用身体服侍他,他可能就会一心营救我,那么我就可以脱离这牢狱之苦了。”罪囚的妻子听到丈夫的话以后,哭泣着答应了。等到支大人到了的时候,罪囚的妻子就出来劝酒,并详细告诉了丈夫的意思。支立的父亲拒绝了罪囚的妻子以身犒劳的要求,但因为知道罪囚的无辜,就极力在上司面前为罪囚平反。


        后来,罪囚出狱了,便偕同妻子一起登门致谢说:“支大人这么深厚的德行,世所稀有,我现在没有儿子,只有一个闺女,就让她为恩公做一个卑微的侍妾吧,这就从礼教上讲得通了。支立的父亲这才备好聘礼,迎娶罪囚之女过门,并生了支立,支立20岁之后就考中了进士,做官做到了翰林院的孔目位置,支立的儿子叫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二人都被举荐做了州县的老师。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支立的父亲索所作的都是些平常事,也没看见支立的父亲有什么德行,怎么就能让后代子孙的富贵绵延不绝呢?我们来细细看一下这个故事。支立的父亲发现监狱里面有被冤枉的人了,他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救人!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救人,这不容易。怎么不容易呢?各位,你去救人,同事们说你收受贿赂了,你怎么办?你去救人,上司说你擅权,你怎么办?如果平时没有操守,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自私的想法,所以我说,支立的父亲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救人,这很不容易,说明这个人在平时的操守和德行也非同一般,只是通过这件小事,把支立父亲的日常修养折射了出来。



  等到支立父亲下乡,罪囚妻子殷勤劝酒,并以身相待的时候,支立的父亲严词拒绝了。各位,美色当前,秀色可餐,况且罪囚的妻子又是有事相求,如此情境之下,谁又能按捺住原始欲望?若不是平日注重修养功夫,有怎能挡住如此诱惑?不用去想,我们也能够猜测到,无辜罪囚一定认为妻子有几分姿色,所以对支立的父亲的进行一种性贿赂,各位要明白,如此情景下,莫说没有修养功夫,纵然是有慎独修养,而功夫不到家的话,只怕也难敌外界的诱惑。俗语说:“历事练心”,若没有经过一番检验,哪里知道你的修养功夫?看到诱惑了,心不动了,心泰然了,我们说这是功夫纯熟了,修养到家了,支立的父亲就是这样。水中的莲花,纵然美,也多了些娇嫩,只有在火中依然绽放的莲花,才是最美的,因为它经过了历练。



  支立的父亲修养极高,不可能趁人之危,做那苟且之事,但并不代表他不尽心营救无辜的罪囚。支立的父亲严词拒绝罪囚之妻的要求后,便一心救人,尽心尽力,他不会因为没有获得什么,没有得到什么,就放弃心中的大原则。换句话说,在支立父亲的心里有一种大义,这种大义是他为人的原则,无论什么情况,纵然是舍命,他也不会把这种道德原则打破。各位网友,那是不是支立的父亲在坚持一种道德原则呢?不是!支立的父亲不需要坚持,他是非常自然的去做,他心中有原则,但却不需要坚持。如同柳下惠一样,他虽然怀抱美女,但却不动心,他是没有邪念的,这并非说柳下惠坚持不动邪念,他是自自然然的不动,根本不需要坚持。理学家说致良知,良知若致,便可以良能,所以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应该属于良能,是本性之能,因为本性之中并无邪念。支立的父亲也是一样,他抵挡外界诱惑,靠的是良知良能,而不是硬要用自制力控制自己,硬要坚持,这一点儿我们要明白。



  等到支立的父亲将被冤枉的罪囚从牢狱中解救出来之后,夫妻二人登门致谢,不在话下。这个时候,两夫妻又提出来一个要求,要将自己的独女许配给支立的父亲为侍妾,这个时候,支立的父亲却答应了。为什么?因为这桩事情符合天理,于仪礼并无违背。支立的父亲以礼相待,下聘礼,大家要注意,下聘礼可不是给多少钱,聘礼是一种仪礼,这在传统经典《礼记》中说得非常清楚,与我们现在所谈的烧钱娶妻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的聘礼,更像是一种交易,早已失去了聘礼的内涵。



  支立的父亲因为德行操守俱佳,救人于水火而不图回报,美色当前而不受诱惑,所以积累了阴功,功德很大。因此,他的后代子孙富贵有余,仕途顺利,受人尊敬,也就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继续往下看下边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8#
发表于 2016-7-19 18:07:48 |只看该作者
【第71讲:不去分辨善理而盲目行善的人,他们所做的大都属于恶事。】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以上所列举的十条案例,虽然所发生的事情有所不同,但都可归纳到善事里面来。如果细细精详地来说善事,那么善事也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分,都应该细细辨别。做善事如果不穷尽善的道理,很可能就会出现自认为已经很有行持功夫了,实质上却在造孽,枉费了一片苦心,没有一点儿用处。



  袁了凡在上面几段列举了十个例子,这十个例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善事,在这一点儿上,这十个例子是相通的。但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若细细分辨起来,善事可粗分为16个种类。关于这16个种类,我会在下面的章节中详细为大家讲解,为大家剖析。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将善事分为这么多种类呢?有人说了,反正都是善事,不分类不行吗?各位,若不将这个“善”字,仔细剖析,你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就是善事?想做善事,很好,但若做了半天,细细一分析,都是十恶不赦的事情,岂不冤枉?事实上,不去分辨善理而盲目行善的人,他们所做的大都属于恶事,但却自谓有功夫,觉得自己心地这么好,做了这么多善事,得有多大功德呀?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他们所做的事情,非但没有功德,且有很大罪业。有鉴于此,我们能不细细分辨一番吗?当然不能!以下部分,我将详细为大家解说这16种善事,到底哪个才是真善,哪个才是伪善,我们一看便知。真是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吓一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9#
发表于 2016-7-19 19:09:56 |只看该作者
【第72讲:“做善不得福,作恶不遭殃”是为什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


  先白话一下:什么叫真善事,什么叫假善事呢?往昔的时候,有几个学习儒家思想的学生前去向中峰和尚讨教,这几个学生一起问中峰和尚:佛教中经常说因果报应的事情,就像影子跟随着形体一样,非常迅速。但现在有个人行善积德,他的子孙却没有兴旺发达;有个人造作罪业,坏事做尽,但却家门兴旺,佛陀所说的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中峰和尚回答说:“这些人心境受到世俗污染,眼睛为外物蒙蔽,所以才把善事当做了恶事,把恶事当做了善事,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他们不羞愧自己颠倒是非黑白,反倒抱怨起上天因果报应有差别来了,有这种道理吗?”



几个学生说:“善事和恶事怎么会颠倒呢?”中峰和尚让几位学生试着描述一番什么是善事和恶事。有个人说:“骂人打人就是恶事,敬爱他人,待人有礼,这就是善事。”中峰和尚说:“未必是这样。”又有一个学生说:“贪财盗取就是恶事,廉洁自守就是善事。”中峰和尚说:“未必是这样。”这几个学生说了很多善事和恶事的情形,但中峰和尚都说未必就是这样。


几个儒生,因为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所以他们一说话,便说佛家虚妄,不存在因果,佛家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都是程朱理学惹的祸。对于几个儒生所说的“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可参看我在前面所解说的盗拓和颜渊一节,自然也就知道他们错在哪里了,不再详细叙说。

  和这几个儒生一样,为什么大都数人都说因果不存在,都说“做善不得福,作恶不遭殃”呢?中峰和尚的回答可谓一语中的,他说之所以人们存在这种错误观念,根本原因就是“凡情未涤,正眼未开”,心境受到污染,眼睛又被外物蒙蔽,导致一叶障碍而不见森林,错把善事当做恶事,把恶事当做善事,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为颠倒了善恶,颠倒了黑白,把事情做错了,你说因果不存在,你说天道不存在,这天道岂不冤枉?但几位儒生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善事和恶事怎么可能会搞错,怎么可能会颠倒?于是,他们纷纷举例,纷纷描述自己所认为的善事和恶事,但中峰和尚不住的摇头,全部予以否定。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事?中峰和尚在下一段中给出了答案,我们继续看下一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80#
发表于 2016-7-19 19:13:04 |只看该作者
【第73讲:什么是真善,什么是伪善?】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先白话一下:因此缘故,几位儒生特向中峰和尚请教。中峰和尚告诉他么说:“只要对他人有利益,这就是善;只要对自己有利益,这就是恶。所作的事情对他人有利益,就是打人骂人也都是善事;所作的事情对自己有利益,就是敬爱他人、礼敬他人也都是恶事。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对他人有益处,这就是公心,公心就是真心;若是所作的事情对自己有益处,这就是私心,私心就是伪心。还有,从本心出发做善事的是真善,不知变化地照着去做的就是伪善;做善事不求回报的是真善,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善事的是伪善,这些细节,都要仔细分辨。

  在这一段中,中峰和尚为我们讲出了善事的真相。中峰和尚不愧是得道高僧,果然有大智慧,他的这种论调,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振聋发聩,真是太震撼了!善事的认定标准是什么?凡是对他人有帮助,对他人有利益,尽管放手去做,这就是大善事。若只是对自己有好处,对自己有利益,这就是大恶事,万万做不得。打人骂人,这就一定是恶事吗?各位,我们小时候,没少挨过父母的打骂,父母对我们所作的事情,哪一件是恶事呢?不去体谅父母的一片慈心,反而认定为恶事,那我们做人的良心何在?再细细来说,生活中,良师益友也没少对我们提携,没少给我们提供帮助,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朋友的话未必就好听,如此良师益友,反倒招致我们怨恨,那我们的感恩心何在?



  若说礼敬他人、尊敬他人就是善事,那历史上的乱臣贼子,哪一个不是对君王又爱又敬?原因是,对君王敬爱,以谋私利,这是奸臣的最终目的。乱臣贼子,他们把敬爱当做一种手段,当成为自己谋私利的必经之路,如此一来,越是敬爱君王,他们的私欲就越大,无量的罪业也就产生了。

  为他人谋利益,这是天下为公,这是用真心做事情。这个真心,本是我们的先天本性,从本性中流露出来的东西,便是一片至诚,所作的事情功德无量。为自己谋利益,这是私心,是妄心,私心产生的是私欲,这是儒家一再强调要去除的东西,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讲得就是这层道理。《大学》中之所以讲“格物”,也是因为只有革除私欲之后,人们才能产生公心,产生了公心,你才能平治天下。可见,这个格物,便是儒家修身养性的根基,是入道之要门。

  从本心出发而行善,这就是真心行善,也就是中峰和尚说的“根心者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孟子》中有一段记载,他说如果见到小孩快要掉进井里面的时候,不管是谁遇到了,都会上前阻止,都会去保护这个小孩。亚圣孟子通过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为什么呢?当我们去救护这个小孩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太多的东西,没有想小孩的父母是不是有钱,他们会不会答谢我,也没有想自己救人之后能够获得多么好的名誉,只是看到小孩将要落井,便一心想要救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产生过其他的念头。孟子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证明“性善论”的,但我们也不妨做另外一种解读。当看到小孩将要落井,来不及思考其他,只想一心救人,我们说这种心念就是“根心者真”,就是用真心做善事,它是从我们本心中发出来的东西,而本心中是不存在一丝一毫虚假的。

  但在现代社会,社会怪胎层出不穷,各种怪异的事件也在拷问着我们的良知。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个话题:“老太太跌倒了,我们要不要扶?”我想如果孟子看到这个话题,一定会落泪,如果孟子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若想证明“人心本善”这个命题,势必比登天还难!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不修道德,但即使这样,当时的人如果看到小孩将要落井,他依然会义无反顾冲上去救护将要落井的小孩,但今天的人们不会了。当我们看到老太太跌倒了,我们不会冲上去了,因为我们首先会想,如果这位老太太讹诈我怎么办?所以,当我看到网络流传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开始反省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所生存的究竟还是不是“人”的社会?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换句话说,如果不去扶起跌倒的老太太,那么这个“人”字究竟该怎么写才对呢?北大的一位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李金旺在此真心祈求,愿这样的声音再多一些吧,否则我们就连做人最起码的一点点良知都失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4-19 14:54 , Processed in 0.0336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