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1#
发表于 2016-7-5 19:40:29 |只看该作者
【第25讲:回向的真正意义】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时,我正跟从李渐庵回入关中,没有来得及回向。到了庚辰年南还的时候,才请性空和慧空等上人在东塔禅堂中回向。于是,我就起了求子的愿望,也许下力行三千善事的宏愿。到了辛巳年的时候,生了儿子天启。



  这一段中,连续出现了两次“回向”这个词汇,那回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回向属于佛教术语,意思是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因为积攒了功德,但不愿意自己独自享用,发心愿与众生共享这份功德,这便是回向的内涵。回向,是一个扩充心胸的过程,度量小的人难以做到真心回向。



  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功德,为什么要与别人共享?与别人共享一份功德,自己的功德分给了别人,那自己的功德不就少了吗?存在这种思想的人不在少数,即使是佛门中人,很多人还存在这样的想法。其实,这都是对回向的内涵了解得不够透彻所致。我们来做一个比喻。譬如一间黑屋子,你处在屋中,里面有一盏正亮着的电灯,因为电灯的存在,这间黑屋子变得明亮起来。本来屋中只有你一个人独享这份光明,现在进来一个人与你共享这份光明,那这份光明会因为这个人的到来而减少吗?会变暗吗?显然不会!那如果进来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更多,这个电灯所带来的光明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变暗吗?显然也不会!屋中亮着的电灯就是你的功德,所进来的与你共享这份光明的人就是你的回向。事实上,回向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他会随着你回向的人数的增加,你的这份功德会变得原来越大,越来越多。对于这层意思,我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比喻,但事实却确实如此。我们来看一下佛教的回向文或是回向偈,大都是回向给一切生灵,让一切含灵都来共享这份功德。能够从真实心中将一件善事的功德回向给一切生灵,因为心胸广大无边,那这件善事的功德也就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袁了凡三千善事完毕,需要回向,他请了性空和慧空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和尚来做证明人,并带为回向。既然已经中举,那袁了凡下一个愿望就是求子。袁了凡为求子在佛前所发的宏愿也是力行三千件善事,这和他为求中举在佛前所发的宏愿一样。到了辛巳年的时候,袁了凡的愿望再一次实现,再一次改变命运,再一次打破了孔先生的算定,他有了大儿子袁天启。袁了凡从发愿求子到顺利得子,他用了多长时间呢?不到一年!庚辰年的时候,袁了凡还在回向,回向完毕他才发愿求子,而到了第二年的时候,也就是辛巳年,他就已经喜得贵子,短短一年还不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看这句话真可以作为袁了凡先生积极改变命运的写照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2#
发表于 2016-7-11 19:12:04 |只看该作者
【第26讲:如何看待财布施】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这一段的大意是:我每做一件善事,都要用笔记上;你母亲不能写字,她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画一个红颜色的圆圈在日历上。或是施食给贫苦之人,或是买动物放生等等,有时候你母亲一天就能画十几个红色的圆圈。到了癸未年八月的时候,所发的力行三千善事的宏愿也完成了,就再请性空等高僧在家中回向。九月十三日的时候,我又起了中进士的愿望,并发愿力行善事一万条,到了丙戌年的时候我中了进士,皇上封赐我到宝坻任知县。

  一个人力行善事,从而带动全家人一起做善事,这个功德就很大了。袁了凡做善事,他的太太在袁了凡的熏陶之下,也开始力行善事,而所做的善事数量并不比袁了凡少。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知道,仅仅是袁了凡的太大一人一天所做的善事就多达十几件。全家从善,每天如此,而且力度如此之大,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因为所作的善事太多,袁了凡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善事,一是施食贫人,一是买放生命。为贫苦人施食,这属于财布施。如果按照因果理论来说,财布施能够得到大量财富。“财布施”这种善事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人看得透,放得下。我们常说:“钱乃身外之物”,不过放眼望去,似乎不爱财的人少之又少,而汲汲于名利中的人却大有人在。说到根本上去,这都是因为看不透,放不下。果真能够领悟“钱乃身外之物”这句话的人,无论多少财富都奈何不得他,他也不会苦心经营名利。

  财布施,是让你将自己的财物送给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你动得是慈悲念,用的是智慧法,长期坚持去做,你的心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慈悲,最终彻底看透这个捆锁了人们一生的东西。看透了,领悟了,自然也就放下了。放不下,根本原因就是看不透,看透了的人没有放不下的。比如看透了尘世,却放不下尘世,这样的人不会有。

  你天天去财布施,把钱都布施给了别人,那你自己不就变穷了吗?当然不是!天道规律很多都是与我们的思维定势相反的。财布施不但不会失去财富,恰恰相反,它能带来财富,而且是巨大的财富。富贵的本因是什么?财布施!这是佛教教义中一个基本的理念。举凡是大富大贵的人,都是因为前世或是今生财布施的原因。靠着心计、手段、谋略等等挣来的钱,都是你命中所有的,并且还给你打了折扣。换言之,如果你不用心计、手段、谋略等等,属于你的财富自然也会分文不差的到你家里去,因为因果丝毫不差,既然你前世有财布施的因,财富又怎么会差你分文呢?我们常说“舍得”这个词,意思也是能舍才能得,舍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舍得越痛快,得到的也就越顺利。

这样干巴巴的说教,信服的人也不会很多,我简单举几个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例子。隋朝有个叫房彦谦的人,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而且官位很高,是隋朝的监察御史。房彦谦为官清廉,史书上说他“家无余财”,那他的俸禄到哪里去了?全部财布施给人民了。如果按照常理判断,那房彦谦简直愚蠢,为官数十载不贪污,已经很清廉了,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工资给布施掉了?家中一点儿积蓄都没有,那儿子怎么办?如我上面所说,财布施的人必然会富贵,这是天理,这是规律,我们无法改变。那房彦谦的儿子过的很穷吗?当然不是!房彦谦之子便是大唐开国宰相房玄龄,富贵至极,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不去往后看,我们定会觉得房彦谦很傻,很愚蠢,但是往后一看,才知道他的作法竟是如此有智慧。

曾国藩,这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主席最佩服的一个人物。曾国藩在世的时候,他家里开过大钱庄,也就是现在的银行,所发行的票据,据民国的聂云台回忆(曾国藩的外孙),只要拥有一个曾氏票据,就可以称得上富贵人家,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富翁了。但我们看曾国藩是怎样告诫儿孙的呢?曾国藩说,凡是我曾氏子孙,这样的票据一个不准留下。我们去想一下,如果曾国藩想要这种曾氏票据,他只需要印刷就可以了,但为什么他不这样做呢?原因是曾国藩知道,留着钱财给儿孙不如留着功德给儿孙,所以曾国藩在世的时候大量财布施,到去世的时候整个家中只有一万两银子,其余的钱财都无偿捐献出来了。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清代外交家,担任过数次钦差大臣。

在历史上,像房彦谦和曾国藩一样用自身验证财布施得财富的例子实在太多,不胜枚举,我只是简单的举两个例子做个说明,如同我们学数学一样,知道勾股定理了,我要在生活中举出个例子来验证勾股定理,如此而已。
  财布施的内涵很丰富,义理很深,比如为什么财布施能够得到财富等等,鉴于版面和时间都有限,不能细细展开讲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3#
发表于 2016-7-11 19:22:08 |只看该作者
【第27讲:放生属于无畏布施】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袁了凡列举的第二件善事就是买放生命,那这件善事又该如何理解呢?实在来说,买放生命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也是佛教的概念。无畏布施难理解吗?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做个说明。比如你去医院中看望病人,明明病人得了重病,但你一般会说:“现代医疗条件很发达,这种病不是问题,很快就能康复。”你对病人所说的安慰之语,就是一种无畏布施。对于有困难的生灵施以无畏,让生灵获得内心安稳,就是无畏布施。买放生命,救护动物于危难之间,这是对动物的一种无畏布施。既然去买放生命,那这个生命必然是面临着被杀或是被伤害的危险,而去救护的人心中一定充满了慈悲,没有一颗大悲心是无法做到的。


  买放生命和我们现代所讲的保护濒危动物有共通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买放生命是对一切动物而言,不管是濒危还是不濒危,只要动物处在危难之中,就应该去救护,这是买放生命。保护濒危动物是只对自然界中最为稀少的动物种类予以保护,其他的动物不予保护。但是我们去想一下,有哪一个动物是愿意被杀的呢?哪一个动物被杀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的?我们走进超市去看一看,肉类专区中所陈列的被杀的猪、羊、鸡、鸭、鱼、虾,有哪一个是笑脸呢?都是异常惊恐愤怒的表情。这些可怜的动物们,被人剖心挖腹,剥皮抽筋,或者用沸水煮,或者用热油煎,或者用高温烫,被杀之时他们痛入骨髓,虽然声嘶力竭叫喊,但依然阻止不了人类的屠刀。这些被杀的动物何其无辜,而我们人类又是何其残忍!如果你能够到屠宰场去观摩一番,我想惨不容睹、触目惊心的场景定然让你不寒而栗。再去往下想,我们把死人的身体称作尸体,一般我们看到了尸体就害怕的要命,这是对于我们人来而言。但去细思一下,那死去的动物的身体不也一样是尸体吗?为什么我们会对动物的死尸如此的津津乐道?这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一下。人的尸体会产生尸毒,那被杀的动物的尸体呢,不也照样有大量的尸毒存在吗?不幸的是,我们却津津有味的将尸毒吃进了我们的胃里面,健康吗?很多问题都是这样,不去想不知道,一去想吓死人!



  买放生命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动物处在被杀或是或伤害的时候,处于危险的时候,这时候出资去买,然后放生,功德无量。如果是动物很安全,没有任何危险,你也去买放,这就有点死板了。比如一些观赏性的动物,如鹦鹉八哥之类,跟随着主人自由自在,把鸟笼子去掉,他们依然不飞走,这些观赏性动物就当别论了。还有一些菜市场中的动物,很多佛教人士都愿意去这些地方买放生命。我认为在菜市场中买来动物,然后放生,这等于是促使杀生。你买的越多,商贩就上货越多,等于间接促使杀生了。我相信很多的佛教人士不认同我的看法,觉得我的这种观点有问题,那不如去细细读一遍《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的观点与我相同。印光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在《文钞》中批驳了那些在菜市场中买动物放生的人,希望持不同意见的同仁可以去看看。买放生命必须是随缘去做,动物面临危险了,你正好遇上,然后努力救护,这是随缘做善事,才会有功德,袁了凡一家人也是这样去做的。



  袁了凡一家人积极行善,到癸未八月的时候,三千善事又完成了。袁了凡第一次发愿力行三千善事,他用了十年时间,但第二次发愿力行三千善事,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可见袁了凡做善事已经越来越纯熟了。三千善事完毕之后,他再次请性空等人进行回向,不同的是上次是在寺院回向,这一次却在家中。



  袁了凡在中举、求子如意之后,便开始发愿求中进士,发愿力行一万件善事。短短三年时间,他的愿望再次得以实现,他中进士了,并蒙皇上册封宝坻知县。进士是明代最高的学位,如同现在的博士后一样,学校教育到此已经是终点了。我们经常提到“状元”这个词,事实上状元与进士都是同一个级别,都属于进士及第,只不过状元是第一甲第一名而已。可见,在古代想考上进士是多么不容易!



  袁了凡进士及第之后就到宝坻县上任去了,那袁了凡在宝坻县有何政绩呢?宝坻县,即现在的天津宝坻区。在明代,宝坻县归顺天府管辖,因为靠近北京,很多王公大臣都在宝坻县有田产和房屋。袁了凡上任后,开始整治税收,但因为很多都是王公大臣的土地,所以阻力很大。以前的地方官,只要遇到王公、大臣、侯爷的土地就得过且过,但没想到这次却遇到了袁了凡。袁了凡发现,官府统计的宝坻县土地数量比实际土地数量要多,这让每亩征银变为了2.37分,比官府规定的税收要高很多。袁了凡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向上司汇报,一方面与权贵沟通(因为很多都是京城权贵的土地),最终将税收定在每亩1.46分水平线上,让乡民免除了横征暴敛之苦。袁了凡在任期间,还兴修水利,并因地制宜,将水稻引入到宝坻县,大力推广水稻种植,做了许许多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事实证明,袁了凡不单单是一位廉吏,更是一位能吏,一位忧国忧民的知县老爷。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4#
发表于 2016-7-11 19:28:21 |只看该作者
【第28讲:所行善恶,纤悉必记】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这段的大概意思是:我放置了一个空格本,起名叫治心编。早上起来工作的时候,我吩咐家人把治心编教给佣人伙计,放置到我工作的几案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等事,一丝一毫全部记上。到了晚上,我就设置一个桌子到庭院之中,效仿赵阅道,焚起香烟把每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一一说明。



  袁了凡所制作的治心编我没见过,也没找到可以参考的资料,但通过其用途,我们可以想见它应该是一个类似我们今天所用的空格本之类的记事本。治心编和功过格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功过格只负责记功与过,而对于整个事情的描述,功过格上无法体现。所以,袁了凡再用一个记事本专门记述一天所发生的善恶事情,就像写日记一样,将整个事情简略记述下来,以便于能够对治自己的习气,便于晚上向天帝祷告。如此这般,治心编和功过格就能起到互补的作用,而又各不妨碍。



  赵阅道焚香告帝是怎么回事?这一段要细细说说。赵阅道原名叫赵抃,字阅道,在《宋史》列传中有《 赵抃传》。赵阅道是北宋名臣,为官非常清廉,很有政绩,他与古文家欧阳修、宰相韩琦等都是至交好友。《宋史》记载,赵阅道每天晚上都要沐浴更衣,设置一个案几在庭院中,点上香火,然后跪下来将自己一天所作的事情向上天祷告。静心细想,如果一个人满心杂念,恶事很多,谁敢去焚香向天帝祷告?能够向天帝祷告之人,必然是心无愧怍,光明磊落,能够做到如此境界,才敢让上天来检验自己的言行举止。赵阅道修为极高,素有铁面御史之称,他与老百姓所称道的包青天一样,都是耿耿性格,心怀磊落之人。每天晚上都把白天所作的事情向天帝禀告,赵阅道坚持了一辈子。赵阅道去世的时候,《宋史》中说:“将终,与屼诀,词气不乱,安坐而没”,到了人生最后,赵阅道从容与儿子诀别,说话的语态神气与往日一样,镇定从容,笑对生死,神智非常清醒,最后跌坐而逝。如果不是平日用功,平日积功累德,赵阅道去世时怎么能够如此的从容?能够坦然面对生死,到了人生最后不忙乱,这要从平日生活中历练而来,赵阅道真正做到了。赵阅道去世后,当时的宰相韩琦称赞他为“世人标表”,意思是说赵阅道是整个人类的楷模标杆。



  袁了凡自从接受立命之学之后,就开始追求圣贤之道,绝不是以前悠悠放任的袁了凡。为此,袁了凡效仿先贤,效仿赵阅道,《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袁了凡正在做这件事。袁了凡效仿先贤,并不是仅仅从形式上效仿,不是说每天晚上跪下来向天帝说说白天发生的事情就可以了,袁了凡是真正从心地上效仿,效仿先贤的心地,效仿先贤的修为,这是袁了凡效仿的。通过如此的用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成功了。袁了凡的贡献不仅仅是说他改变了命运,并告诉千秋万代的人们这个改变命运的法宝,事实上袁了凡最后已经到了圣贤地步了,他跟赵阅道一样,最后都是超越生死,脱离轮回,是明代最有修为的居士之一。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这一段的大意是:你母亲见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我现在在家,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善事容易做完。现在你承诺了一万件善事,衙门中没有事情可做,这一万件善事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告诫儿子袁天启的话,所以书中的称谓都是针对袁天启说的,故称“汝母”。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袁了凡的妻子在怨天尤人,抱怨袁了凡承诺的一万件善事太多,无法完成,但如果细细品读下去,不难发现这种看法是一个误解。



  袁了凡的妻子为什么发愁呢?她是为了行善而发愁。各位网友,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为钱发愁的,见过为感情发愁的,见过为地位发愁的等等,但从未见过为做善事发愁的。比如一个人为钱发愁,因为钱太少故而想多挣钱,那么他一定是满脑子是钱,一心都是如何挣钱,如何才能挣到大钱,他的全部精神都放在金钱上。同理,袁了凡的妻子为做善事而发愁,那么袁了凡的妻子必然是满心善念,把全部的精神都投放在了做善事上,这是一心为善。既然 是一心为善,那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别人,又何来抱怨之心呢?所以,这一段是袁了凡的妻子在感叹自己所做的善事太少,并不是怨天尤人,这和为钱发愁的人感叹自己钱太少是一个道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5#
发表于 2016-7-11 19:31:05 |只看该作者
第29讲:心中所感,外界来应】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这一段比较长,先白话一下:我晚上偶然梦到一个天神,我告诉天神自己所承诺的一万件善事难以完成的原因。天神说:只是减少税收粮食一件事,你承诺的一万件善事就已经圆满了。大概宝坻的土地,以前每亩征收税银2.37分,我为了区别对待,将税银减少到每亩1.46分,确实有这件事,心中且惊且疑。正赶上幻余禅师从五台山下来,我就将梦到的事情告诉了他,并询问梦中之事是否可信?他说:只要善心真切,就能一件善事当做一万件善事来用,何况整个宝坻县减少税银,万民享受福祉呢?我于是就捐出了我的工资,请幻余禅师布施僧人并代为回向。

  这一段中,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袁了凡为何能梦到天神?二是幻余禅师的话该如何理解?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点。

  梦,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能带给人很多哲学上的思考。比如你夜间做梦,梦到自己如何如何,那么躺在床上的人是你,还是梦中的人是你?躺在床上的人和梦中的人是一个人吗?如果说不是一个人,那为何梦中的自己竟是如此的真实,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一点一滴都无自己没有任何差别?如果说是一个人,那梦中的自己为何能够穿越时间,穿越空间,腾云驾雾,变化万千,而床上的自己却没有如此神通?所以,细细观察梦,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往往是哲学或宗教层面上的。

  袁了凡梦到的这个神人可信吗?如果一个人没有力行善事却梦到了天神,我觉得多半不可信,除非是有特殊的因缘。但袁了凡不同,他是一个积极改命的人,一个全心全意去做善事的人,他梦到天神就必然可信了。为什么?我们知道汉代大儒董仲舒,他为汉武帝提供建议,从而出现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局面。董仲舒写过一本《春秋繁露》,书中阐述一个“天人感应说”的道理,意思是人和天是能够感格的。我们向来都认为董仲舒的学说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统治人民的工具,但如果细细品味儒家经典,我觉得董仲舒的学说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他只是说了一句真话而已。我们中国人向来讲“天人合一”,如果不去效仿天道行事,那如何“合一”?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天永远是天,人永远是人,是不可能合一的。但效法天道,按照天道规律行事,那天和人就合在一起了,天也是人,人也是天,人和天合二为一。做善事符合天心,这就是天道规律,坚持去做,必然有所感格,如同你在山谷中喊话一样,你喊出去了,必然会有回音,这是一定的道理。

  袁了凡力行善事,他按照天道去做,他感应到了一个天神,这个天神是他做善事的一个感应。既然是感应,那必然是先有感,才会有应,这个感便是袁了凡积极行善事,这个应就是他梦到的天神。所以,袁了凡梦到的天神依然来自袁了凡的内心,是袁了凡的善心感应出来的天神。大家要注意一下,这并不是说这个天神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不要错会了意思。善心真切,做天神尚且不难,何况是感应来天神?我举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一下。比如你结婚,邀请朋友参加婚礼,你发出邀请函,这是你内心中先有朋友,然后以恭敬之心去请。你要去请的朋友在你心内,你发出邀请函去,这个朋友来了,这是你心动之后的感应。朋友来了,他一定是真真实实的,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假的。袁了凡所梦到的天神,依然如此,是袁了凡内心中有天神,他通过力行善事(相当于发出请柬)把天神感应了出来(相当于请到了朋友),所以这个天神也是真真实实的。

  我们说做梦常说是“见周公去了”,各位网友,其实这句不经意的话里面就蕴含了一个很深的义理和典故,这句话说的是孔圣人的梦。因为孔子奉行大学之道,所以他经常晚上梦到周朝的圣人周公旦,实在来讲,这也是一种感应,而这种感应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与禅宗的禅定功夫极为相像。隋朝的智者大师,他在给弟子们《法华经》的时候,忽然间不说话了,看上去像睡着了一样。过来很长时间,智者大师醒过来,他跟弟子们说:“我去灵山了,释迦牟尼佛正在讲法,灵山大会还没散呢。”智者大师所处的朝代是隋朝,而释迦牟尼佛所处的朝代,正好是西周周昭王的时候,隋朝离着周朝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不管是孔子,还是智者大师,还是袁了凡,他们都是天道的积极实践者,他们心中所感,外界来应,他们穿越空间,穿越时间,这种神奇的感应现象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但却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不存在一丝一毫的虚假。

  当然,我们还有注意,这种人与天的感格,必须是你先去感,天才会有应,如果不去感,不去力行善事,你也梦到了天神,这与我们所说的感应规律不符合,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6#
发表于 2016-7-11 19:34:43 |只看该作者
【第30讲:善心真切,一行可当万善】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第二个关键是幻余禅师的话: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幻余禅师这句话也很难理解,因为在平常我们的理解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何一件善事可当做一万件善事来用呢?各位网友要注意,幻余禅师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善心真切。善心真切,则满心是善,不存在任何杂念,这就做到了“众善奉行”。在人的本性中,大小、数量、颜色等等差别都是不存在的,本性中没有对立,没有差别,都是广大无虚空,无边无际的。既然本性无差别相,那么少与多有什么不同呢?少也是多,多也是少,一也是二,二也是一,因为没有差别的原因。

譬如现代物理学家霍金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本来只是一颗极小极小的粒子,结果爆炸了才产生了我们这个世界。不要说整个宇宙,单单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有汽车,有电脑,有数不清的商品,有难以计数的动物,还有我们人类等等,但这些东西都从哪里来呢?依然是来自宇宙未爆炸之前的小粒子。那么对于未爆炸之前的小粒子来说,它有动物、植物、商品、人类、星球等等概念吗?一定没有!他只是一个粒子,一切都是来源于这个粒子,对于这个粒子而言,多与少、白与黑、高与矮、脏与净等等都没有任何意义,白也是黑,多也是少,都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我们的本性与宇宙未爆炸之前的小粒子很相似,也不存在差别之相,如果讲得更实在一些,宇宙未爆炸之前的小粒子也包含在我们的本性中了。

  因为善心真切就接近本性,故而可以以少带多,所以佛家讲“芥纳须弥”,一粒小小的芥菜子可以装得下整座须弥山,芥菜子没有变大,须弥山没有变小,原因就是本性之中无差别,无对立。佛学中有一个派别叫净土宗,其中讲到,只要人在临终的时候真切念佛,有往生之愿,一念就能生到极乐世界中去。很多人积功累德去不了的地方,但临终至心信乐念佛一声就去了,原因何在呢?至心念佛,则全心就是佛,全心是佛,又有往生愿望,必然能够往生安乐世界。人,本性是佛,至心念佛的时候,必然感应心中之佛,必然回归本性,这是净土宗的理论依据。

  袁了凡通过为宝坻县人民减少税收这一件善事就圆满了一万件善事,这是袁了凡行善真切的地方,幻余禅师做了解释,并代为回向。与此同时,袁了凡又拿出自己的工资布施斋僧,这都是令人震撼的地方,实属无量的功德,所谓“种福得福”,他又怎么能没有福报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7#
发表于 2016-7-12 18:44:56 |只看该作者
【第31讲:命运不定,自己力求】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这一段的大意是:孔先生算我五十三岁的时候应该有灾祸,我并没有向上天祷告消灾增寿,这一年竟然安然无恙,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尚书》说:“天命难信,命运不定。”又说:“命运不定,自己力求”,这都不是假话。我于是知道,凡是说祸福要自己力求的,都是圣贤之言。若说祸福都是上天的安排,那就是世俗之人的论调。

  这一段是既是袁了凡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也是他对立命之学的一个总结。袁了凡本来五十三岁的时候是有灾难的,但因为奉行天命,让自己的所做作为符合中庸之道,命运的方向改变了,所以虽不向上天祈求消灾,灾难也能自然化解。那袁了凡五十三岁的灾难跑到哪里去了?既然有灾难,必然有个来处,也必然有个去处。这个来处,我们可以解释为袁了凡先生某一时的一个恶心,从而产生一个恶因,恶因随缘慢慢长大,从而结果,这便是袁了凡先生的灾难,本应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开花结果。但我们看到,这个灾难并没有成为现实,这个“命中注定”的灾难去哪里了?根据因果理论我们知道,这个灾难一定是往后推迟了,推迟到很远的时间里去了。

     灾难的果子要长大,必须要有个缘,袁了凡把缘断了。如同种庄稼,种下种子,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开始在泥土里发芽,慢慢钻出土壤,奋力生长。你看到了这颗正在长大的植物以后,突然断掉了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肥料、阳光、空气等必要条件,这个植物还能继续生长吗?不能了!袁了凡就是这样,他通过不断的修身养德,把恶因生长所必须的阳光、水分、肥料等给断掉了,把恶缘断掉了,这个恶果就很难成熟了。因此,袁了凡虽然并没有向上天祷告消灾,这个灾祸依然无法到来,所以他在五十三岁的时候能够顺利度过,安然无恙。

  大家要注意,袁了凡的这个恶果虽然被推迟到无限在时间里去了,但是恶因还在,只要继续给这个种子施肥,给种子所必须的阳光和空气,他依然还是会成熟,这个恶果还是会到来。譬如一个杀人犯,被判了死刑,几天后就要执行,但因为杀人犯有立功表现,属于戴罪立功,于是变成了缓期一年执行。杀人犯在这一年的劳教过程中,积极表现,有很大的进步,于是缓期时间被延长,变成了缓期三年执行。缓期三年执行,并不等于不执行,只是缓期而已。如果这个杀人犯在三年劳教过程中,继续表现积极,对他的惩罚可能还会变,变成缓期十年执行,或是二十年执行,但不管是缓期多少年,执行是肯定的。如果想要不执行死刑,只有两个方法,第一是杀人犯并未杀人,也就是这个杀因没有。但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已经杀人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第二个办法是,他不断的积极表现,不断的戴罪立功,那缓期时间就会无限的延长,他也就可以不用担心被执行死刑。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比喻可以完美的解释因果理论,不管是种庄稼的譬喻还是杀人犯的比喻,都仅仅是一种比喻,对于因果理论的解释都是有限度的。种庄稼的时候,看到种子发芽了,生长了,你可以把种子从土壤中挖出来,但若是你种下了恶因,便永远无法挖出种子来;杀人犯通过积极表现,对他的惩罚很可能会变为有期徒刑,但种下的恶因却永远无法变为有期徒刑。袁了凡虽然积极一生都在不断的积功累德,但他从前所种下的恶因而必须要结出的恶果,我们只能看作是推迟了一万年,一亿年,一大劫,无穷无尽的时间里去了。如果某一个时间,他又继续造恶了,不再修身养德了,那这个恶果会来的非常迅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袁了凡最后的修为已经断惑证真,臻于圣境,这个恶果他永远不会吃到了,但恶果的形式还是要走的,只是不再是苦果。苦果是对凡夫来说的,对于超凡入圣的人来说,苦乐一如,没有苦乐之分,最后的袁了凡正是如此。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8#
发表于 2016-7-12 18:47:59 |只看该作者
【第32讲:福祸是自己求来的】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因果理论对于圣人就不适用吗?当然不是,因为是圣人,已经穷理尽性,断惑归真,所以他会善用因果,不昧因果,他会众善奉行,从而教化万方,这是圣人要做的。对于还未成为圣人之前的恶因,他也会从容面对,绝不躲避,这和平常人有着很大不同。不仅仅如此,圣人面对为恶因所形成的恶果,他也不会感受到苦,只有乐,没有苦,这更与凡夫有着极大的区别。

  比如《金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经有一世被歌利王所杀,杀害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丝毫痛苦,反而生起无限的大悲心,释迦牟尼佛说,如果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化的人就是你歌利王。如果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杀害的时候感到痛苦,他一定生起怨恨心,生起报复心,但他没有,而是升起了大慈大悲之心,你说他痛苦吗?所以,因果理论对于圣人来说,他只会善加利用,即使是他自己应该承受的恶果,他也从容淡定去接受,并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走恶果的形式,这是圣人与凡夫不同的地方。

  对于《尚书》中“天难谌,命靡常”和“惟命不于常”这两句话,不再解释了,原因是整个立命之学概况出来就这两句话,而且前面已经用很大的篇幅详细的讲解过。对于立命之学的理论依据,不管是从儒家经典还是佛家典籍中都能找到大量句子做证明,都不是一言一句,类似的话非常之多,《尚书》这两句话只是其中及其微小的一部分,四书五经中论述立命之学的句子比比皆是,所以立命之学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孤立的。立命之学总括起来,不过是命由己,自求多福,如此而已。

  很多时候,道理只有一个,但因为后人不理解,才引出了一大堆的典籍来。所以,宋代的程颐和程颢说,如果能够洞晓《论语》和《孟子》,那么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不必治,就不必学了,因为这两本典籍足够让你领悟孔颜心法,足够让你领悟天命规律。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明心见性了,断惑证真了,那整部《大藏经》也就形同废纸了。

  了凡先生通过真修实干,他领悟了,明白了,故而谆谆告诫后人,凡是说福祸是自己求来的,这是圣贤之言;凡是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有人的,这就是世俗之人的论调。了凡先生为什么说得如此肯定?原因就是他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来的,他经过了自己的亲身验证,他自己就是试验品,他成功了,果然是真理,是真真实实的东西,他才苦口婆心进行劝导。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39#
发表于 2016-7-12 21:24:49 |只看该作者
【第33讲: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的命运不知道怎样?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现在是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浅显不堪的念头。

  这一段中,了凡先生列举了命运的多个正面与方面进行说明,如果概况一下,只有一个意思:即使命中很好,也应当做不好想。那按照了凡先生的想法去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体质很好,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现在改了,连两代都富不过了,原因在哪里呢?道理简单得很,光消福不种福,光享受不积德,现在能够富贵两代真算是家中福厚了。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富二代,他们住着别墅洋房,开着宝马名车,吃着鲍鱼大餐,喝着茅台名酒,连腰带都是lv名牌,他们享受人间极乐,无限风光,但你何曾见过他们盖过一所希望小学,帮助过几个穷孩子?我的一个同事说,他们家中富有,可以享受,我只能说他们有享受的能力,却未必可以。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翻开历史,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一国之富尚且不可以,何况是一家?举一国之富供一人享受,再富有的王朝都会走下历史的舞台,王朝就要改朝换代。举一家之富供一人享受,再富有的家庭都会衰败,都会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定律。一家的财富,一家的阴德,被一个富二代消耗光了,那这个家庭的后代子孙怎么办?富不过三代,这是针对古代的纨绔子弟来说的,如果是现在极度奢靡的富二代的做法,只怕只能是“富不过二代”了。

  如果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想要长久发达下去,办法就只能按照了凡先生的办法去做:即使命中很好,也应当做不好想。了凡先生这句箴言,可以作为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长久发达的秘密武器。自己的命运很好,长存命运不好的念头,自自然然就会安心培福,努力修身养性,不敢享受,不去享受,哪里有不发达的道理?如果能够奉行了凡先生这句话,富贵就能天长地久,永不衰败。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如果家中富有,福报很厚,虽然不敢享受,但却不作善事,家庭依然会衰败下去。古人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努力行善,能够一心行善,福德才会绵远,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40#
发表于 2016-7-12 21:27:32 |只看该作者
【第34讲:个人修养的六个方面(1)】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段的大概意思是说:远处要思考弘扬祖宗的恩德,近处要思考遮住父母的过错;向上要思考如何报答国家的恩德,向下要思考如何为家中积攒福德;向外要帮助他人的急难,向内要思考改正自己的邪念。这一段中很短,但意思很长,了凡先生在这一断中讲出了六个方面的个人修养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什么是祖宗,为何要弘扬祖宗的恩德呢?我个人觉得祖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祖宗,我认为中国古代一切圣贤人物都是我们的老祖宗。比如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孔子、孟子等等,一切圣贤人物,我们都可看做是现代人的老祖宗。这些圣贤人物,或是著书立说,或是讲学办道,他们对我们有教化之功,是他们成就了我们。譬如我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一共只有两个姓氏,而《百家姓》中的姓氏却有上百个,如何以两个姓氏应对上百个姓氏呢?可见,能否成为中国人的老祖宗,并不在姓氏上,而在他在世之时对中国人的贡献有多大,为中国千秋万代的子孙做了些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黄帝和炎帝都是上古帝王,奉行天道,教化子民,功德巍巍,所以被中国人共同认定为最初的老祖宗。尧、舜、禹以及孔孟等圣贤也是一样,他们对中国人的贡献实在无法用笔墨形容,黄帝和炎帝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的老祖宗,那这些圣贤人物又有何不可呢?既然我们是圣贤的后代,那就要弘扬圣贤的教诲,如宋代理学家所说,“为往圣继绝学”,这才是最为孝顺的儿孙。

  狭义的老祖宗,就是和我们同姓的长辈,包括历史上的同姓长辈,也包括家庭中在世或过世的长辈。这些和我们同姓的长辈们,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恩德呢?各位网友细细思量,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吃穿用度,今天所享有的一切福报,哪一个不是长辈们辛苦积攒福报所得来的?如果没有他们辛苦行善,努力养德,那我们今天哪里有东西可以享用?《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完全都是“余庆”的原因。有人说了,我所享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努力赚钱挣来的,与祖宗无关。各位要知道,命中若没有,努力赚钱也只能是白辛苦一场,到头来一场空,说句实在话,努力赚钱与钱无关,努力行善才与钱相关。若是命中有,是富贵之命,那多半是祖宗之德所致,很少有人能够像袁了凡一样,靠着自己力行善事改变命运。袁了凡尚且劝导子孙要感谢祖宗之德,何况我们呢?所以,若是命中富贵,更应该努力弘扬祖宗的恩德,感恩祖宗,称赞祖宗,这才是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是要遮盖父母的恶事,《孟子》中有一句类似的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我们的朋友犯了错误,或是做了不好的事情,我们都要帮助他遮掩,替他打圆场,替他解释。这样去做,小而言之,是为了不让朋友尴尬,大而言之,是为了成就朋友之德。《弟子规》里面说:“扬人恶,即是恶”,到处宣扬别人的恶事,这个人就有问题,他本身就在作恶事。对于朋友的过错,我们尚且应该如此遮掩,何况是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呢?不去遮盖父母过错,这是对父母不敬,这是儿女的不孝。各位网友要注意,替父母遮盖错误,并不是说父母有了错误就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而是说不要在人前去说,不要到处宣讲,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对于父母的过错,仅仅是遮掩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进行劝导,让父母认识到错误,从而得到改正的机会,这是子女的义务与责任。

  了凡先生所讲的第三个方面是要报答国家的恩德。对于国家的恩德,我们平常很少谈及到这个问题,但是每一个人都在享用的很重的一个恩德。在佛家的一首回向偈中,有一句是“上报四重恩”,这四重恩之一便是国家恩。细细去想,若是祖国没有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我们走到其他的国家去,我们该用什么立足?平常的时候,我们吃着国家的粮食,用着国家的土地,一丝一毫,哪一样不是国家的赐予?这样谈起来似乎说教的成分很浓,但我也不是惺惺作态,而是国家之恩厚重无比,我们一时意识不到而已。我们可以去看看史书,过去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国人是何等的没尊严,是何等的受欺辱,我想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会有切身的体会。有人说了,如果这样算来,我们是不是应该也感谢阳光之恩,是不是应该感谢空气之恩等等,我们何时才能感谢过来呢?我只能说确实如此!各位网友,感恩是一种心态,从义理上讲,我们应该感恩一切,哪怕是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感恩,如同康熙帝要感恩鳌拜、吴三桂、葛尔丹一样,没有他们如何才能成就康熙帝的不世之功?因此,时时处处这个感恩心不能丢,因为他与人的本性相应,只有会感恩了,懂得感恩了,人的心态才会与本性接近,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一切,而不仅仅是国家之恩。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4-19 11:30 , Processed in 0.0365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