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4 13:00:23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十五讲:过能改,归于无(连载)
对于义理之身,描述最多的是佛家。佛家详细描述了义理之身,广大如虚空,不生不灭,而且给出了具体的称谓。佛家称义理之身为“法身”,与报身和化身相区别。佛陀为了能够让众生见到义理之身,开设了种种方便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让人能够见到义理之身。我们经常说的禅宗,实际上只是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已。禅宗是通过参禅顿悟来见到义理之身的,后来人的根性钝化了,于是给出了参话头的方法,让修行人通过参话头达到明心见性,也就是见到义理之身。佛教其他宗派也都有具体的方法,比如天台宗是通过修止观,净土宗是通过念佛,律宗是通过持戒,密宗是通过持咒等等,都有着非常完备的理论和方法。

  义理之身不需要格天,这个格天不是与天相斗的意思,而是要与上天保持一致,自然就能获福无量,不要错会了意思。儒家的这个“天”指天道,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天空,它属于哲学的范畴。实际上,义理之身四个字中,其中的“义理”二字就是指天道,所以义理之身就是天道之身。如果“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这句话翻译成“义理之身能够与天相斗”,那就是自己在和自己打架了,根本说不通。况且,在儒家看来,人们只有顺从天,遵从天,决不能与天相斗。比如我们看古装电视剧,凡是宣读圣旨,第一句便是“奉天承运”,意思是代天宣化,代表上天的意思,又怎么敢跟上天相斗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太甲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太甲本是商汤的嫡长孙,是商朝的皇帝。太甲即位之初,残害百姓,随便发号施令,做了很多坏事,虽然大臣伊尹屡次劝诫,但太甲都把伊尹的话当成了耳边风。无奈之下,伊尹采取极端行为,把皇帝太甲拉下大位,让他去反省自己,修养道德。后来,太甲改过自新,道德深厚了,大臣伊尹便把太甲接回来,重新让他做皇帝,教化万方。太甲回来之后就说了这句话:“先天罪业,还是情有可原的,如果明白道理之后继续做恶,那真是无法救赎了。”对于先天罪业,只有长生惭愧心,不断地忏悔,不断的反省,用这种愧悔之心对待先天罪业,那罪业便能消融很多。在佛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华严经》最后一节,普贤菩萨发了十大行愿,其中一条就是忏悔罪业。各位,在有智慧的人看来,先天罪业虽然已经不可逆转,但通过忏悔罪业便可积累功德,这样罪业便成了他悟道证真的因缘,所以他反而会感谢罪业,如果没有罪业,他又怎么会如此诚诚恳恳的忏悔呢?所以,先天罪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治的方法,这是最要命的。

  为什么忏悔能够对治先天罪业呢?这里面道理也很深。罪业是个什么东西?佛家的教典认为,罪业本空,他是个没有自性的东西。我们打个比喻,比如一件屋子,里面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已经几千年了,这时候你把电灯打开,那一屋子的黑暗立刻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罪业就如同黑暗,忏悔就如同电灯,不管多大的罪业,只要真心忏悔,一切罪业都会消失。况且,生而为人,谁没罪业呢?今生有罪业,前世也有罪业,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既然是不断的轮回,时间久了,罪业就多得无法形容。如果罪业有个形状,有形体,那即使用整个宇宙来装某一个人的罪业,都不可能装得下,因为时间实在太久了。我们形容时间长,常常用“年”这个单位,那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是什么?劫!劫,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一个大劫等于一百七十多亿年。各位,在佛经里面,形容时间长,常常是用“恒河沙劫”来计算,意思是把印度整个恒河中的沙子数量乘以劫,这就是“恒河沙劫”。到过印度的人知道,恒河的沙子细碎如同面粉,只要用手掌一捧,那数量就无量无边,更何况是整个恒河的沙子?更何况是“恒河沙劫”?所以,你今生作恶可能不多,但在生命恒河沙劫的轮回过程中,那恶业有多少呢?如此众多的罪业,如此深重的罪业,当不得“忏悔”二字,这是对治先天罪业的根本方法。蒙学经典《弟子规》中说:“过能改,归于无”,这是儒家的经典在讲忏悔,都是一个意思。

  反过来,如果知道自身罪业很重,不但不改正,还继续造业行恶,那真如太甲说的:“自作孽,不可活”了。

  永言配命,“永言”意思也很深厚,意思是圣人永远都这么说,不是仅仅孔子这么说,伏羲、黄帝、尧、舜、禹、商汤、文王等等都这么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等等都这么说,而且是永远这么说。不管这些圣人生活在过去,或是今天,或是未来,他们永远都这么说,永远不变,这是“永言”。为什么呢?这是规律,规律是永远不变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规律不会改变,圣人口述规律,因此所说的话永远不变。这个规律是什么?配命!“配”是符合的意思,“命”指天命,天心,意思是符合天心,符合天道。这里的“命”和上文说的“义理”是一个意思,都是讲本性,讲天道,文虽不同,但内涵一致。配命之后,结果怎样呢?自求多福。一切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天道,这就是自求多福,这就是“上天保佑”,这就是“诸佛加持”。言行举止不符合天道,福不会自来,上天虽然想保佑你,但你离着上天越来越远,走不进上天的怀抱中去,上天也没办法。譬如太阳普照大地,慈心一片,无私无欲,但你躲进屋子里不出来,阳光便无法照到你。这并不是太阳不慈悲,不照射你,而是你违背天道,太阳根本无法照到你。因此,想要自求多福,必然先要“配命”,这样福气自然而然就会来。不去“配命”,妄谈痴福,一切都只是戏论。

  云谷禅师给袁了凡讲完了义理,接着给他分析孔先生所算定的结果,不中举人,无子,这都是先天罪业,并耐心劝说袁了凡,你现在要自求多福。如何自求多福?云谷禅师告诉他,要修养你的道德,努力行善,积功累德,这样就和天道相应,这就是你的义理之身,你便可自自然然的安心享用了,怎么可能求不到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4 13:04:43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十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连载)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易》为君子谋划,趋向吉祥避开凶险。如果天命是一成不变的,那吉祥怎么可能趋向,凶险又如何避开呢?《易经》开篇就说,积累善业的家庭,必然有余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吗?

  这段话是云谷禅师反对宿命论说法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用儒家理论来反对的,可见云谷禅师不仅仅是佛门高僧,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儒。

  《周易》这本书居于五经之首,是中国最难懂的一部书。本来《易》有三个版本,连山、归藏、周易,前两个版本都失传了,据说现在《连山易》又出现于世了,不知道真假。我们以流传最广的《周易》为基准,因为《周易》不仅仅有周文王的后天八卦,还经过了孔子的认定,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版本了。说起来,这也多亏了秦朝丞相李斯,要不是李斯把《周易》划归到了卜筮书一类,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早就一把火把《周易》烧成灰烬了。《周易》本是讲天道运行的书籍,让人根据天道的运行规律去做事,但后来被算卦先生给发现了,研究《周易》的也就变成了两派,一派主要讲义理,一派主要讲术数,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怎么来理解呢?我做个比喻来说明一下。

比如八仙之一吕洞宾,他武艺卓绝,法术高强,神通变化,无所不能,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吕洞宾。但若问一句,吕洞宾的法术神通从哪里来的呢?不用去想,他一定是从不断的修炼道家功法中得来的,所以才有了各种神通。于是我们知道,吕洞宾的根本是道家修炼,而不是他的神通变化,神通变化只是在他修养身心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那《周易》呢?他本身主讲天道运行,懂得天道运行了,自然就懂得术数,因为术数来源于天道,天道是根本。现在,术数派不研究了天道运行了,只研究术数,我认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我们看古代的预测大家,比如邵康节,他是《皇极经世》的作者,他的预测术无能能比,但他写过许许多多的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有《观物篇》和《观物外篇》,这两本书都是讲天道的,根本不谈术数。所以,邵康节先生的预测术来源于他对天道运行规律的理解,而不是他对术数多么专注。
趋吉避凶,这句话我们经常说,甚至去商场买东西都要买个辟邪的物件带在身上,以为这就是“趋吉避凶”了。各位,“趋吉避凶”这有那么容易做到吗?果真如此容易,那《周易》这本书确实该烧掉了。趋向吉祥,避开凶险,这是多么大的事情,岂是一个小小的挂件就能摆平的事情!不管多么富贵,多么有钱有地位,他不懂天道,就永远无法知道趋吉避凶的方法。2011年7月22日,腾讯网刊登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全国8年来72名亿万富翁死亡,多数死于非命”,数据显示,这72名亿万富豪中,15名死于他杀、17名死于自杀、7名死于意外、14名被执行死刑、19名富豪积疾早逝。各位,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很有钱了,为什么这么多死于非命的呢?原因只有一个,不会趋吉避凶。不是吉祥不能趋,凶险不能避,而是他们不会。如何趋吉避凶呢?我上面已经做了说明了,言行举止符合天道,符合规律,这就能趋吉避凶。我们看这些富豪的死亡,说他们是死于非命,不是说他们命中必须要横死,不是这个意思,本来可以好好寿终正寝的,结果因为违背规律,违背天道,结果命改了,向坏的方向发展了,不是趋吉避凶了,而是趋凶避吉了,这不是他们的命,是“非命”。

  云谷禅师跟袁了凡说这句话,意思是命运可以改,否则《周易》绝不会说这句话。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变化的。对于人来说,必须要效法天道,根据天道运行规律而变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能趋吉避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也是《周易》中的话,后半句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都是天道规律。只要一心向善,必然有多余的喜庆,一心向恶,必然有多余的灾变。《尚书》中说:“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句话是大禹说的,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行,就会吉祥,违逆天道而为,必然凶险,这如同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一样。《周易》和《尚书》都位列儒家五经,说话都非常肯定,没有说“积善之家”可能有“余庆”,也许有“余庆”,是“必有”余庆,我们可以想见其中的分量。

  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讲了很多,关键点儿在哪里?关键是袁了凡信不信这个道理。如果袁了凡不信,那讲得再多也只是一大堆废话。比如我上面讲了也不少,说了半天你不信,那我也是费了半天唾沫星子,说了一大堆啰嗦话而已。古人说:“信为道元功德母。”无量功德,一切福田,都来自一个“信”字,“信”这个字是入道的门径。想要相信,谈何容易!古代圣人悟道,讲究“信、解、行、证”,把“信”放在第一位,没有信,后面的解、行、证根本无法谈起,也涉及不到。那这个“信”有多难呢?我给大家举个案例来说明。有个老和尚,从小就出家了,上早课,上晚课,诵经持咒,开坛讲法,都非常敬业,看上去也很有修行。忽然有一天,他问另外一个和尚:“你说观世音菩萨到底有没有,经书上说有,到底有没有呢?”这个和尚听了吓了一大跳,感叹道:“八九十岁的老和尚不信佛呀!”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做到“信”是多么难了!我们看孔子,他十五岁开始立志从事大学之道,一生努力用心,从未改变过,这是真信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城东老母发誓不见佛陀,虽然城东老母生在有佛之世,但她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拿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所以云谷禅师最后问了袁了凡一句:“你信的及吗?”换句话来讲,如果你不信,那神仙都救不了你了。我们看下边一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4 13:14:13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十七讲:命运的转折点(连载)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我相信云谷禅师所说的话,拜谢云谷禅师领受教诲。因此,我将以前所犯的罪过在佛前尽情发露,并写了一篇立志文章,先求中举,发誓做三千条善事,以此来报答天地和祖宗的恩德。

  袁了凡受了二十几年命运的摆布,如今听到了云谷禅师的改命理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他彻底相信了云谷禅师。袁了凡宿根深受,一听就信,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既然有了信仰,那生活就必然受其影响。袁了凡接下里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在佛前忏悔罪业,二是求中举。我们先讲第一件事。

  袁了凡为什么非要在佛前忏悔,而不是直接求中举呢?列为看官,我们前面讲过,要想改命,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改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改过,能够改过,就是改命,这是一桩事情。那为何又非要在佛前,不在佛前可不可以?可以,但没有在佛前效果好。佛陀是圣人,法身遍法界,我们平常说:“上帝无处不在”,佛陀也是这样,每一处都是佛陀,因为佛陀是法界藏身。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一个法身,这个法身有多大呢?尽虚空法界,宇宙有多大,法身就有多大。我们平常看山河大地,芥子微尘,无不是佛陀的法身,所以大文豪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既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事实,因为佛陀的法身广大无边际。大家要注意,这是从理上说的,理上是这样。理离不开事,理论和事情都要圆融,理中有事,事中有理,这才算圆融。理上是这样,那事上呢?从事上说,寺庙里佛陀的雕像就是佛陀,是真佛,不是假佛。佛陀的雕像,本是泥胎木偶,但这个泥胎木偶,你若看做真佛,那就能灭无量罪,积无量福,若只是看做泥胎木偶,那对你就毫无用处,甚至还有很大过失。因此,虽然佛陀是法界身,但佛教中居士皈依的时候,或是受戒的时候,都会到寺庙中,在佛像前受三皈五戒,原因就是理在事中,事在理中。

  袁了凡在佛前忏悔罪业,其实质就是让佛陀做个证明人,见证自己的错误,意思是我要改错了,请佛陀来做个证明,监督我,这里面有什么迷信可言呢?

  第二件事,袁了凡求中举。开始改命,都是有所求的,如果一无所求,那何必改命呢?素贫贱而行乎贫贱,素富贵而行乎富贵,这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袁了凡不好高骛远,虽然后来他修为至高,成就非凡,成为了明代最著名的居士之一,但现在他还是立足于改命,把起点定的很低。有人说,袁了凡通过做善事而求福报,和鬼神讲条件,这不是一种交易吗?各位,我们要晓得,如果做善事得不到福报,没有福报,那天下有多少人会去善事?既然作善作恶都一样,何必又去行善积德呢,这是何苦呢?我相信做善事不求福报的人一定存在,但只怕是亿万人中没有一个,大多数人都是有所求,有所希冀。开始行善有所求,有所为,在不断地行善过程中,人的心境会起变化,慢慢地会转变为无所为,这是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可以去想,如果开始就把自己的着手点定的很高,坚持做下去的人往往寥寥无几,出现虎头蛇尾的状况。所以,做善事,着手点要放低,志向要放得高远,有所求是好事情,让人容易着手去做。

  袁了凡发誓做三千条善事,那什么是三千条善事?有人说了,我每天捡一个垃圾,捡三千个,这不是三千条善事吗?不是!各位,这里的三千条善事是说三千类善事,按照《太上感应篇》中的说法,能够做到三千条善事,就能够做地仙了,可见三千条善事绝非易事。所以,每天捡垃圾,这只是一件善事,还差得很远很远。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4 13:20:58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十八讲:烦恼消失和智慧增长是同一个过程(连载)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云谷禅师向我出示功过格,让我把每天所作的事情都记上,善事就登记,恶事就退除,并让我持诵准提神咒,以此来希冀我所求的有所验证。

  云谷禅师向袁了凡所展示的功过格是什么东西?这里要细说一下,因为功过格是改命的重要工具。功过格分为功格和过格两种格,功格记录善事,过格记录恶事,合在一起就是功过格。功过格本是道士自勉的一种善书,通过功过格就可以知道自己一天、一月或是一年的功德和过失了。后来,功过格流传到民间,很多修身养性的人或是积德行善的家庭都用这个法宝,每天反省自己,然后把善事记在功格上,用正数来表示;把恶事记在过格上,用负数来表示,这样就知道自己一天的功与过了。到年底,可以把功过格装订成册,但要将功与过的总数分别统计在来年的功过格上。千万不能小看了功过格,他对勉励人改过从善具有莫大之功。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就会像《弟子规》中所说的一样,“德日进,过日少”,渐而变成纯善无恶,达到儒家所说的“至善”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云谷禅师给袁了凡所出示的功过格,从网络上所查找的资料来看,确实有人列出了当年云谷禅师出示给袁了凡功过格的具体标准,比如:“准百功:救免一人死,完一妇女节,阻人不溺一子女,为人延一嗣”等等,并标示此功过格出自明代莲池大师的《自知录》。不过,我查阅完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其中并没有云谷禅师出示给袁了凡的功过格,不知道网络上流传的版本是真是假。

  云谷禅师除了向袁了凡传授功过格以外,还交给他另外一个法宝,这就是准提咒。准提咒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咒语,并将其列为了十小咒之一,每天早上,僧人们上早课的时候都要读诵它。根据佛经的记载,念诵准提咒的功德很大,可以灭罪消愆,所求如意,所以不管是僧人还是在家居士,自古以来持诵的人非常多。佛教咒语中,很多咒语都具有灭罪和所求如意的功用,不单单准提咒是这样,如我们所熟知的大悲咒、往生咒、楞严咒、六字大明咒等等,灭罪的功用都很大。

  那佛教咒语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念诵咒语就能灭罪?如果不对佛教咒语的常识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确实很难理解云谷禅师所说的话。佛教咒语,本是佛菩萨的秘密真言,里面暗含佛菩萨的加持力,长期念诵,功德不可思议。本来,佛菩萨在说咒语的时候,只有声音,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看到的咒语只是一种发音,而且最初的时候都是梵语发音,不是汉字。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咒语也跟着来到了神州大地上。但因为佛经都是梵语,中国人看不懂,于是在帝王的组织下,高僧们开始翻译佛经,同时翻译咒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经和咒语都是经过历代高僧翻译过来的。佛教咒语是佛菩萨的秘密真言,其中含有无量的智慧和功德,所以念诵咒语,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的一个过程。

比如因歌唱《青藏高原》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李娜,他在录制一个佛教歌曲《六字大明咒》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越唱内心就越安静,似乎在唱诵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无比宁静的力量,这种来自内心的喜悦与宁静,最终促使李娜看破红尘,出家为尼,也就是后来的昌臻法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六字大明咒中有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你虽然唱诵的时候是无心的,但因为唱的时间久了,慢慢地你的内心会清净,心地清净了,佛菩萨的智慧与福德就会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它会加持你,促使你得到一种新的生命,新的人生。我们看古代,很多人并不信奉佛教,但他喜欢佛教的一个咒语,嘴边常常挂着,像唱流行歌曲一样,时间长了,他的内心变成了佛咒,佛咒变成了他的内心,是心是咒,是咒是心,他居然大彻大悟了,开悟了,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

  念诵一个佛教咒语,相当于接通了菩萨的手机,这个咒语就是一个秘密的联络信号。很认真很专一的念诵一个佛咒,比如念诵准提咒,你内心的烦恼会被准提咒代替,烦恼会被伏住。如果继续念下去,烦恼就会彻底消失,此时你的内心就是准提咒,而你就是准提菩萨。这时候你的功德不可思议,智慧不可思议,神通不可思议,因为你已经超凡入圣了,已经进入到圣人的行列中来了。那你的先天罪业哪里去了呢?大家要知道,罪业无自性,此时你的罪业早就被福德和智慧代替了。如同一个空杯子,本来空空的,但你注入了清水,杯子的空间立刻就被你所注入的清水代替了,念咒灭罪也是如此,并非是烦恼先走,智慧才来,烦恼消失和智慧增长是同一个过程。继续往下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4 13:21:38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十九讲:于无为之中有所为(连载)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这段话的大意是:符箓家说,不会画符,鬼神会笑话你。画符的秘诀是心中不动念头。拿起笔来画符,先要把万缘放下,心中无念。在心中不动念头之时,画一笔,这叫混沌开基。在此基础上,一挥而就,其过程没有半点儿念头,这个符就会灵验。凡是向上天祈祷立命,都要从不动念的地方开始。

  这段有点儿像道家的学问,但云谷禅师并不是要讲道家学说,他是想借道家学说来说明立命之学必须要从不动念的地方开始这层意思。

  符箓家是一些通过画符来达到捉鬼、降妖、祈福等目的道士或术数人士。为什么不会画符会被鬼神笑话呢?画符并不难,难在不动念。我们打开道教的网站,或者随便去网络上搜一搜,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符,管发财的,管辟邪的,管捉鬼的,等等,你下载下来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和网站上的一模一样,那你打印的这个符灵验吗?不灵!这个符里面缺少信息和能量。譬如你看到齐白石的一幅真迹,这个字画可能就价值连城,但如果你从电脑中下载一幅齐白石的字画,虽然你用彩色打印,纸张规格完全相同,但你所打印的字画依然毫无价值,因为你所打印的字画缺少灵气,不具备齐白石老人家的心境和修养,你是无论如何也复制不出一幅同样的字画来的。有科学家做过试验,他们把古代高僧所书写的字画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们发现高僧字迹中所用的墨的分子排列,非常整齐,非常漂亮,但临摹的字画,也就是复制品,墨分子的排列就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可见,字画不仅仅只是一个形状的描绘,字画之中还有人的修养和道德,还有人的信息和能量。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鬼神笑话不会画符的人,并不是笑他不会画出符的形状来,而是笑他没有修养,笑他德行不够,笑他心中杂念太多,我们不要错会了这句话的意思。

  画符的时候,把万缘放下,别无杂念,在不动念的时候点下一点,这叫混沌开基。各位网友,有智慧的人做事,他一定效法天道,所谓“法天则地”,画符也是如此。为什么不动念的时候点下一笔就叫混沌开基呢?我们平常看神话电视剧,常常听到“混沌初开”这个词儿,什么意思呢?混沌本是天地未开之前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是一团元气,没有念头,混沌开则天地成,天地尚且没有念头,何况这一团元气呢?在无念之中,混沌分为天地,事虽然做了,但没有动念,这是不可思议处。人的念头不动,就如同一团元气,如同混沌,由此下笔,这和混沌开基是一个意思,是在无为之中做有为之事。能够效法天道规律做事情,万事皆成,何止一个画符?你去从事教育,去做生意,去从政,去行医等等,只要念头不动,于无为之中有所为,都可以称为混沌开基。混沌开基说的是一种哲学理念,一种做事方法,并非是指某一件事情,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为画符,那就掉进了狭隘的窠穴里去了。

  由不动念之时一挥而就,这个符就灵验,原因是它效法的是天道规律,无法不灵。改命呢?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云谷禅师谆谆告诫袁了凡,让他照着混沌开基的做法去做,让他在无思无虑的过程中实践自己的立命之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4 13:26:46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二十讲: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连载)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孟子论述立命之学的时候说:“短命和长寿无二无别。”短命和长寿,这是两件事情。但是,当你念头不动的时候,哪一个是短命,哪一个是长寿呢?细细区分下去,丰收与歉收无二无别,然后就可以立贫穷和富裕之命了;困厄与显达无二无别,然后就可以立高贵与卑贱之命了;短命与长寿无二无别,然后就可以立生与死之命了。人生在世,只有生死之事最重,既然生死不二,那么一切顺逆境界都可以从容应对了。

  孟子被称为亚圣,他的修为接近圣人之境。在《了凡四训》中,我们一般认为袁了凡的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的,那云谷禅师的立命之学又是怎样来得呢?是不是云谷禅师自己发明出来的?不是!有智慧之人,他不会臆造一种东西出来,他们更多的是传承,传承来自古人的东西。比如孔子,他的学说来自哪里,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吗?也不是!这和我们的常识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只是口述古人的话,并没有创作,他相信古人,喜好上古之世。孔子不止一次的在墙上或是粥碗中见到圣人尧,在梦中见到圣人周公旦,孔子之心都在古圣先王身上,他所口述的是古圣先王之道,根本没创作过东西,就连我们常常看的《论语》也是孔子的弟子所记录下来的,也不是孔子所记。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吗?也不是!在佛经当中,释迦牟尼佛不止一次的强调:我说的佛法,一切佛都是这样说的,不是只有我释迦牟尼佛这样说。”那释迦牟尼佛创作过佛经吗?没有!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佛陀的弟子记下来的,是当时释迦牟尼佛教学的实录,释迦牟尼佛没有创作过任何东西。《道德经》是老子写的吗?不是!是老子口述的,别人记下来的。凡是圣人,他不创作任何东西,不发明任何东西,不臆造任何东西,他们理念与思想都是传承来的。云谷禅师的立命之学也是来自古人的传承,不是云谷禅师的发明。因此,云谷禅师说孟子论述立命之学,没说自己发明立命之学,也没说孟子创作立命之学,因为云谷禅师知道这立命之学都是古圣先王传承而来的。

  人在无念的时候,为什么富与贫、生与死、贵与贱都无二无别了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人的本性中讲起。在人的本性之中,本来没有生与死,也没有贫与富,没有贵与贱,所以佛教中说生死只是假名,本来无生死,当然这是从理上讲的。儒家说,上天所赋予人心的东西,虚灵不昧,但因为后天环境、禀赋的差异,于是有了千差万别的人,但在人的先天本性之中,这些是差别是不存在的。儒家把人产生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后天环境和禀赋的不同,而佛家归结为妄想执着和先天罪业的不同,说的根本上,都是一个意思。因此,儒家讲大学之道,讲仁,只要修行到仁的境界,恢复了先天本性,那人的差异性自然就消失了。对于佛家来说,一切众生只要业尽情空、完善圆满,证悟到佛的境界,众生的差异性就会消失,不单单是人的差异性消失,人和动物、微生物的差异性都会消失。这段话很难理解,我们借助一个比喻来作说明。比如我们看神话电视剧的时候知道,天上的神仙不都是由人修炼而成仙的,很多妖精通过修炼最后也飞升仙界,悟道成仙了。这些悟道成仙的妖精,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些动物,但是随着日月的增长,他们通过修炼有了道行,变成了妖精。但妖精是不会甘心的,他必须有一个彻底的转变才行。于是,随着这些妖精不断的修炼,修为日高,最终有一天悟道成仙,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去想一下,这些妖精飞升仙境之后,他们和那些由人而变成神仙的天仙们有什么不同吗?没有!他们变成了神通和智慧完全相同的神仙,动物、妖精、人、神仙这些差异性都消失了,因为都是神仙,没有差异。因此,儒家认为,不管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及其至也,一也,皆得为圣人。

  人的差异性消失了,恢复了本来面目,先天本性,那哪里是生与死?哪里是富与贫?哪里是贵与贱?先天本性之中没有差别性,都是一样的完美。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想要无念,我们做不到。事实上,即使是云谷禅师说的不动念,已经属于非常高的境界了,因为不动念的时候,人的差异性已经消失了,再去修为,慢慢地就会到无念的境界,也就是圣人的境界。

  所以,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学的理论来自于人的先天本性,它是从人的本性之中得出来的,不是云谷禅师的发明,古圣先王都论述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5 19:15:04 |显示全部楼层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先解释一下这段话:修改过错之后安心等待,这就是积德祷告上天之事。说修,就是说身体有有错的时候,一定要加以整治改掉;说等待,则一丝一毫的侥幸、企盼之心,都要立刻断绝。到这个地位,就可以直登先天境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修身以待天命,这是儒家价值观。修,修正的意思,偏重于改错。俟,安心等待之意。要想安心等待,前提是相信命运。相信命运了,你所有的企盼、侥幸之心都会荡然无存。

  云谷禅师是禅宗的得道高僧,修为应当很高,但云谷禅师并没有对袁了凡说很玄妙的东西,没说什么大法,只是告诉袁了凡修身待命,这就是最实在的学问,如此而已。有人说了,云谷禅师这么有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谈大法秘要,偏偏一句“修身待命”就打发袁了凡了呢?我想有着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各位,我们要明白,凡是高深的学问,深奥的道理,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实在的。儒家学说,典籍浩瀚,如果将儒家经典整理成书,一间屋子不能装下,但如果归纳一下,这浩瀚的儒家经典只解释了“忠恕”两个字。《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有三百多首诗,但归纳起来只有“思无邪”三个字。

云谷禅师不谈佛家义理,原因是说禅谈妙,大都是空话,罗嗦话而已,说之无益。况且,佛家义理高深,对于信奉儒家道统的袁了凡来说,他未必相信,这是云谷禅师智慧之处。往昔,明代的莲池大师参学遍融老和尚,遍融老和尚也只是对莲池大师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你不要被名利骗了。”此后,莲池大师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办道,用自己的一生来实践遍融老和尚这句话,终成一代高僧,被尊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在莲池大师参访遍融老和尚之前,很多人猜测:两位都是得道高僧,所谈必定是佛家义理,秘要精髓,什么“祖师西来之意”,什么“狗子有无佛性”等等,做了各种猜测。但是,遍融法师只是简单说了句“不要被名利所骗”,莲池大师就有所悟处,心领神会了。末学认为,两位佛门前辈,世外高人,所谈都是平易近人之语,正是给后学做示范,以教导后人不要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白白错过一生。

如果用心去体悟,云谷禅师所传授的“修身待命”四字秘诀真的很容易做到吗?恐怕未必!各位,如果说“修身待命”简单,我们真的是看走眼了。读读儒家经典《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前一个步骤是什么?修身!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把《大学章句》放在开头,并标明后学修学的次第,第一本要看《大学》,盛赞其为入道的门径。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修身绝非易事!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才开始修身,开始立志从事大学之道,到了七十岁还在实践之中,以孔圣人的天资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因此,我认为云谷禅师所传授的“修身待命”四字诀,说起来简单,行起来却需要一番辛苦与磨炼。

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有一天去拜访鸟窠禅师,问:“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的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岁的老翁做不到。”因此,天道义理不在于多么简单,而在于能不能真正的落实,真正的去做,我们常说的“难能可贵”,说得正是这层意思。继续看下边一段。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5 19:19:03 |显示全部楼层
【第22讲:持准提咒,消除妄念】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你还不能做到无心,但只要坚持持诵准提神咒,不要记数,只要不让他间断,持诵的非常熟,在持诵中不持,于不持诵中有持。到了念头不动的时候,自然就灵验了。

  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准提咒的功用,并详细介绍了持诵的方法。

  凡夫不是圣人,无心是圣人境界,想要直达圣人之境,谈何容易!人的念头始终都在不停的妄动,但因为现代人心浮气躁,很难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持诵准提咒,一心持诵,专一持诵,如同推着车子上山坡,一刻不松懈,一刻不放松,你很快就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不停地动。很多人开始持诵准提咒的时候,总是感觉妄念增加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去持诵咒语,很多时候是我们觉察不到妄念在动,正是因为你持诵咒语的原因,你才能发现你有着数都数不清的念头。如果不持诵咒语,只怕是你一生也未必能够发现你还有着如此众多的念头。随着持诵功夫的深入,从开始的觉察到念头妄动,慢慢地会念头减少,再慢慢地会念头不动,到了此种境界这已经不可思议了,如果继续持诵下去,就会出现无念的境界,是心是咒,是咒是心,整个身心完全是一个准提神咒,此时你已经超凡入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云谷禅师告诫袁了凡不必记持诵的遍数,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因为这种持诵方法不容易分心,不容易分神,这是佛门中一种很好的持诵方法。有人问了,我记数行吗?也很好!事实上,古代很多佛门大德都是记数的,比如念珠,就是专门为了持诵记数发明的,而这些记数的高僧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有据可查的。记数,可以有一个量的保证,今天持诵了多少,会很清楚,很明白,通过持诵的数量,最后达到一种质的飞跃,这也是一种方法。因此,记数有记数的功用,不记数有不记数的奥妙,两种方法很好。

  什么叫“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我想如果没有持诵过咒语的人,对于这一段很难理解。各位网友,这句话确实很难理解,原因就是只有试过的人才能知道,单凭文字确实难以解释清楚。如同一杯白糖水,喝过的人知道味道是甜的,但对于一个从未喝过白糖水,不知道甜味为何物的人,你又如何解释“甜”这种味道呢?但今天既然说到这句话,我试着做一个解释,希望大方之家多多指点。持中不持,不持中持,是说持诵的过程当中,这个“持诵”的念头没有,并不知道自己在持诵,而确确实实心中在持诵,从未间断过,绵绵密密的,没有间歇,没有缝隙,风吹不进,雨打不进,这是一种极高的持诵功夫。
  有人说了,这不可能做到,太难了,因为只有一心,我还要生活,还要工作,怎么可能同时做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呢?对于这一点儿,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看古代的净土宗高僧,他们每天都要吃饭,都要喝水,都要和他人谈论,都要上早课,他们也是一个心,却做了很多件不同的事情,但他们确实达到这个境界了,比如唐代善导大师、法照大师、明代藕益大师、莲池大师、清代截流大师、彻悟大师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例证。我做个譬喻给大家听。比如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同时可以听音乐,同时可以和别人聊天,三件事情都没耽误,你吃的很香,听的很明白,聊得很开心,但你仍然只一心,却同时做了三件事情。在生活中做到“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与此理相同,道理都是一个,原因是心力不可思议,功用不可思议,它比神通变化还要神奇。
  持诵准提咒,到了念头不动的时候,自然就灵验了,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讲了一下,现在细细说一下这层道理。准提咒中暗含准提菩萨的愿力和智慧,里面有准提菩萨的加持力,你若念头妄动,虽然持诵,但准提菩萨的加持力进不来,加持不了你,并不是准提菩萨不慈悲,而是你妄念纷繁之时,准提菩萨无能为力。如同一池水,池水若是浑浊不清,那月亮虽然明亮,但依然无法在水中显现月影,只有等到池水澄净的时候,月影才会自现。又如同父母对于子女一样,虽然父母眷顾子女,想要照顾子女,但子女却跑掉了,不肯到父母面前来,那父母的眷顾之心也是徒然,不能说父母不爱子女,虽然一心记挂着子女,又有什么用呢?持诵准提咒也是这样,念头妄动,佛菩萨没办法眷顾,没办法加持,只有等到你念头不动的时候,佛菩萨的加持力就会起作用,无限的智慧,无量的福德,你自然会亲身感受到,这时候才会发现佛菩萨的恩德竟是如此深厚,感恩报德之心才会由衷的生起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5 19:25:28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讲:君子日三省乎其身】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先白话一下这段,然后再讲解。我最初号学海,这一天改号叫了凡。我已经领悟了立命之学,不想再回落到凡夫的窠臼中去了。从今以后,我每日都战战兢兢,觉得自己与往日有了很大的不同。往日我只是悠悠然放纵自己,现在有了战兢警惕的景象,即使在暗室之中,也常常害怕自己的行为得罪了天地鬼神;遇到别人憎恨我,毁谤我,我也能恬然容受了。
  了凡,本意是了却凡尘,和世俗名利有一个彻底的了断。袁了凡为了改命,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我们由此处也可以看出,袁了凡彻底相信了立命之学,想要真心改过了,他下了巨大的决心。但是,往下一看,我们的疑问产生了,改命为什么要战战兢兢呢?这似乎与我们想象的有出入。翻查一下古代典籍,我们发现宗圣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十六岁就投拜孔子为师,颇得孔子的真传。曾子在去世之前,躺在病床上说:“《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可以看作是曾子的临终遗言。我们知道,曾子在《论语》中可是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话,他一生都保持这种自省的态度,一直到去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曾子做什么事情要这样小心谨慎呢?说出来事情很简单,求仁,求无过,求不犯错。如果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不犯错,处处符合儒家道统,那就要小心从事,小心到如履薄冰的程度,才可能让自己的言行无过错。一生都这样去做,战战兢兢的,临终之前曾子才发出如此感叹,从今以后,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可见曾子的修养功夫是非常了得的,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
  袁了凡发出的感叹与曾子完全相同,都是战战兢兢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小心从事,小心自己的言行,追求一种无过的境界。我们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我更相信是人无过便是德,《菜根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叫“无过便是功”。无过容易做到吗?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他祷告上天,祈求上天借给他几年以便他学习《周易》,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免除大过。孔子七十岁了还要学《周易》免过,曾子是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可见无过绝非易事。袁了凡以前悠然放纵,现在要改命了,所以他必须先要效法古圣先贤,这是袁了凡战战兢兢的原因。
  如果我们冷静的观察,凡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胆量都不大,都很小,原因就是他们怕犯错误。我们现代人确实胆子很大,什么都不怕了,不怕天,不怕地,与天斗其乐趣穷,与地斗其乐趣穷,但结果怎样?道德没了!所以我认为,人的胆量小一些,未必就是坏事情。这就如同我们离开家的时候,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是告诫我们要小心一点儿,没有哪个父母劝导自己的子女要胆大的。我们再去思考“胆大妄为”这个成语,它告诉我们什么?人的胆量大了,就会妄为,就会随意做事情,就会不考虑后果。一个小小的成语,居然也暗含了很深的教育理念,这是古人的睿智之处。
  一个人追求无过,想要改命,他必须万事小心,不管在何种场合之中,这种战战兢兢的态度不能变。袁了凡在暗室之中,他也如同面对神明一样,害怕自己的行为得罪了天地鬼神,这是儒家的慎独思想。一个人在人前做的好,很容易,因为有人监督,但在私下也做的很好,这就不易了。因此,儒家追求慎独,《大学》中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故君子慎其独也”,都非常强调慎独思想。事实证明,凡是坚持慎独思想的人,都受到人们普遍的拥护。比如东汉杨震,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经学大师,学识广博,官至太尉。他为官期间,他的学生为了感谢杨震的栽培,晚上送了些金银给杨震,没敢送太多,因为杨震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在杨震的私宅中,他的学生说:“现在就只有你和我,没人知道。”杨震义正言辞回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谓无知?”杨震的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被后人广泛的应用。因为杨震的慎独功夫极好,因此他的子孙非常发达,连续出了四代宰相,高官厚禄的子孙不计其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称赞杨震,被誉为“关西孔子”。
  既然是诚心改变命运,那在生活中,是非之心自然就会淡泊很多。有人冤枉你,诬陷你,自己知道是诬陷,又何必较真?不去较真,少去争辩,落得个清净自在,你的涵养功夫就会增厚很多。《金刚经》中说:“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今生被人侮辱,被人毁谤,被人看不起,因为前世罪业的原因,你本应该受到不好的结果,堕落到恶道中去,但是因为你能够恬然容受这些毁谤,这些侮辱,那你的前世罪业就能消灭掉了。前世罪业消灭掉了,命运不就改了吗?因此,来自外界的侮辱与毁谤并不可怕,恬然容受,坦然面对,这正是积攒福德的好方法。
  我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个和尚,修持很好,忽然有一天,一个漂亮女子来找他,怀中还抱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年轻女子口口声说和尚始乱终弃,说怀中孩子是和尚与她的亲生骨肉。和尚只是淡然一笑,说了句:“是这样吗?”然后接过孩子,在寺中抚养孩子二十多年。二十年里,这位僧人受尽了白眼,信徒不再信任他,同修不再帮助他,在所有人眼里,他都是位有问题的和尚。忽然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了,他想要找和尚要孩子,并给这位禅师叩头请罪,声称自己一时糊涂,犯下了错误,有了身孕,但不知道如何处置,听到大师的修为很好,就给大师带来了。在常人看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冤枉,但这位和尚只是说了句和二十年前一样的话,“是这样吗?”于是便带着妇女去见了孩子。我们确实很难想象,如此巨大的冤枉与侮辱,竟然一句淡淡的“是这样吗”就完结了。

《新唐书》中有个唾面自干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臣娄师德。娄师德的弟弟辞官回家,向娄师德请教涵养功夫,问道:“有人吐了我一脸唾液,我擦干了就行了。”娄师德说:“这样不行,你这样做会让吐你的人更愤怒,不如让脸上的唾液自己干掉好。”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听起来像笑话,但却出自正史之中,包含了极深的道理,诠释了包容的内涵,我觉得可以作为“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的注脚。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7-5 19:36:06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讲:积德行善、持之以恒】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到了明年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按照孔先生的算定,我应当考第三,但我忽然考了第一,孔先生算的算定不再应验,秋天的考试我就中举了。然而,我细细去想,我对改命的义理掌握的还不够精纯,检查自身,也有很多做错的事情,或是见到善事做的不够勇敢,或是救人的时候心中长存疑虑,或是身体力行之时,勉强为善,而口中还有怨言,或是清醒的时候有操持,而酒醉之后就放纵了,过错折算掉了福德,常常虚度过日。我自己在巳岁时发的愿望,直到己卯岁,总共经历了十年的光景,三千件善事才算做完。
  从袁了凡发愿改命到真正改变命运,他只用了一年时间,本来应该考第三的,结果考了第一名,中了举人。可见这改命学说,掌握并不难,难在没有勇气真正的履行。果然真正履行了,彻底相信了,一年的时间就能改变命运。这让我想起了前面那个卖壁挂炉的商人,他在力行《弟子规》之前,他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很简单,试一试,不灵再改回来。他也是用了一年,讲诚信,守道德,一年时间,他的营业额不但没倒退,还增长了很多,这让他兴奋不已。从此之后,这个北京商人开始认真学习《弟子规》,真正的履行儒家的道德理念,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了凡四训》讲到现在,应该说我们对立命之学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我们是否有勇气真正去做呢?没有勇气去做,那我们能否像这个北京商人一样,哪怕只是试一试呢?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去试验,不去履行,那我讲的再多,都是戏论,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如果因为没去做,没去履行,转过来说这立命之学不灵验,我觉得这也欠妥,至少我们应该去试一试才知道它到底是否灵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袁了凡履行了,按照这立命之学去做了,他的命运真真实实的改变了。
  开始实践立命之学,勇气都不会很足,袁了凡也一样,毕竟他也是个普通人。正因为是普通人,所以才会改变命运,让命运变得不普通。袁了凡艰难地行走在改变命运的路途中,但他很有智慧,他会反思自己,会反观自己,他知道自身的过错,然后立刻改正,绝对不去拖延过错,不去苟且自足。他反思出来什么呢?他觉得自己见到善事做得不够坚决,救人的时候心中常常疑虑,口中常常有过错等等,这些都是袁了凡在力行立命之学的过程中亲身体悟出来的。袁了凡在改命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他从发愿力行三千件善事开始,足足用了十年时间。我想,十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短的岁月,十年不改变初衷,真正是难能可贵了。
  改变命运的人并不孤独,如果我们翻开史书看看,历史之中真正改变过命运的比比皆是。《三字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蒙学经典,里面有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窦燕山就是一个典型的改变命运的人。窦燕山最初的时候,无恶不作,做了太多的坏事,直到有一天他去世的父亲给他托梦,告诉他说:“你做了很多恶事,品行不端,已经被上帝知道了,你以后会无子,寿命很短。赶快积德行善,否则就来不及了。”经过这样一个奇怪的梦,窦燕山开始改过自新,开始行善积德,他兴办教育、周济贫寒,铺桥补路,做了很多善事。后来他的父亲再次给他托梦说:“你阴德广大,美名远播,天帝已经知道了,你会有五个孩子,都是大富大贵之命,你的寿命会到八十多岁。”结果怎样呢?窦燕山不但有子,而且是五个孩子,个个金榜题名,长子名仪,后晋时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次子名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任宋起居郎;四子名偁,任左谏议大夫;五子名僖,任宋左补阙。窦燕山还有八个孙子,都显贵无比。窦燕山最后做到了谏议大夫的职位,享寿八十二岁。窦燕山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含笑而卒。窦燕山与袁了凡一样,都是实实在在有据可查的通过行善积德改变命运的典范。
  一念善心,一点儿善事,可能就让你的命运有了彻底的改变,这个改变有时候超出我们想象。一个秀才进京赶考,在京城遇到一个看相先生,看相先生仔细打量这位秀才,然后叹了口气说:“你命中不能中举,不如回家学门手艺讨生活吧!”秀才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京城,不妨试一试,也不枉跑一趟京城。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开考前几天,上天降雨了。这位秀才在回旅馆的途中,看到一个蚂蚁巢穴,雨水正在往蚁巢中灌,不计其数的蚂蚁面临着灭顶之灾。秀才看到蚁巢旁边有几片树叶,便用手挪动树叶,挡住了正在往蚁巢中流动的雨水,然后急匆匆的回旅馆去了。秀才并没有把救护蚂蚁的事情放在心中,因为是举手之劳,几秒钟的功夫而已。考试完毕,还未揭榜,秀才打算回家了,因为有了看相先生的话,他知道他不可能中举。无巧不成书,这位秀才意外的在路上再次碰到了这位看相先生。看相先生惊呆了,细细打量秀才之后说道:“你面相上挂满了阴鸷纹,看样子应该是救护了百万生命,功德巨大,你必定是今年的新科状元。”秀才也很诧异,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善事。在看相先生的不断提醒下,秀才猛然间想起自己在路上用树叶救护蚂蚁的事情来。揭榜之日,人潮如海,一切都如看相先生所料,这位命中不能中举的秀才便是当年的第一甲第一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3-29 08:51 , Processed in 0.0359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