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1#
发表于 2016-7-23 15:13:07 |只看该作者
【第106讲:为什么佛门上万种行持,都是以布施为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先白话一下这段话:什么叫做舍弃钱财而做功德呢?佛门上万种行持,都是以布施为先。所谓的布施,只是一个舍字而已。通达的人向内舍弃眼、耳、鼻、舌、身、意,向外舍弃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所有,没有一样不舍的。如果不能做到像通达的人那样,那就要先从钱财上布施。世上的人以衣服和饮食作为最重要的东西,所有对钱财看得最重。我却舍弃钱财,向内可以破掉悭吝陋习,向外可以帮助他人急难。可能开始的时候很勉强,最后就泰然而安,这是最可以扫清自私自利之念,去除执着和吝啬最有效的方法。





  在佛门之中,有学学多多的行持,这些行持都是善事,如忍辱、禅定、持戒等等,有上万种之多,这些行持都是善事,都是善中之善。在这上万种行持里面,细细来论,布施排在首位。对于佛菩萨来说,因为一切都放下了,所以能舍掉一切。向内,他们可以舍掉自己的身体,向外可以舍弃一切物质享受。


        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某一世中,他看到一只老虎饿得站不起来了,就以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这只老虎,以身饲虎,这是菩萨的境界,非是普通人所能比拟的。佛典中说:“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不是菩萨舍身命处。”这不是假话,佛不妄语,原因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在无量劫的轮回流转中,菩萨早已放下了一切,证得了清净法身,心中只以众生为念,所以众生有需要,菩萨便不惜牺牲一切,以此来救护众生,帮助众生,真正是大慈大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2#
发表于 2016-7-23 15:28:45 |只看该作者
【第107讲:什么叫内舍六根,外舍六尘?】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什么叫内舍六根,外舍六尘?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的是色身香味触法。六根和六尘是佛教术语,现在也只能粗粗来讲,如果展开讲,六根和六尘便能讲上数月。眼睛,这是眼根,可以用来看东西,比如你喜欢看美女,这美女便是色尘。耳朵,这是耳根,可以用来听东西,比如你喜欢听曼妙的音乐,这音乐便是声尘。其他四根和四尘,也都是一一对应,以此类推。


  有人问了,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舍弃这六根和六尘呢,我们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也以身饲虎可以吗?当然不行!各位要知道,了凡先生所说得舍弃六根和六尘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是达者,如果细细讲,你必须要达到菩萨的境界才可以这样做。适合佛菩萨的,不一定适合我们。比如佛菩萨可以足步虚空,我们不可以,他们已经不再轮回之中,我们却依然在六道轮转,我们和佛菩萨比起来,相差悬殊,不能相提并论。




        释迦牟尼佛以身饲虎,但他并不痛苦,舍掉一个身体,对他来说和换掉一件衣服一样,他可以自主选择,十法界中,他都可以去,我们能去吗?不能!我们这个身体,是业力所成,但佛菩萨的身体不是,他们已经业尽情空了,无量世界,他们都可以归去来,随心自在。


  虽然我们不能像佛菩萨那样内外具舍,但他们的精神必须要学习,循序渐进,渐离生死业海。对于我们来说,以舍弃钱财为首要。为什么?世上人都追着钱财,把他当成性命一样,是看得最重的东西,所以先要看透钱财。看透钱财,你的智慧会提升,所谓“利令智昏”,你把“利”舍弃了,自然智慧会变得明朗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3#
发表于 2016-7-23 15:29:51 |只看该作者
【第108讲:从钱财上布施,有两大好处】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从钱财上布施,有两大好处。一者,你可以破掉执着,破掉吝啬。有人说,这是我的钱,别人不能动,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身体尚且不是他的,何况是钱财?他的身体是本是受到业力驱使而来的,是业报,哪里是他自己?他的钱财,本是他前世或是今生做善得来,哪里属于他呢?所以,看透钱财的真相,可以让人的智慧得到提升。


  二者,用钱财布施,可以帮人急难,这又是功德之事。有人很担心,那我布施金钱,我的钱就少了,怎么办呢?各位网友,你今生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它一定是你过去或是今生做了布施,种下了善因,所以才会有今生的富贵。所以,富贵的本因是布施,而不是你多么会工作,多么聪明,都不是。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佛教的基本理念。因此,凡是能够布施的人,他会越来越富有,而不是越来越穷困。那有没有把一切钱财完全布施掉了,导致落魄不堪的呢?有,但却是好事情。




        各位要明白,财布施必定得财富,这是因果,这是规律。把钱财布完全施掉了,今生变得穷困了,那是因为你的布施之因还并未结成果实,一旦果实成熟,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如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他们一定是某一世做了大布施,才会有今生的大富贵,为什么?《三世因果文》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看到富贵了,一定是某一世进行大布施,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此,所谓的赚钱,不过是财布施而已,只有财布施,才能真正的赚钱,而且是一本万利,世界上没有比财布施更稳当、更赚钱的生意了。


  最开始进行布施的时候,一般人都会有所勉强,并不是甘心情愿去做,可能是布施了又后悔了,也可能是布施的时候思前想后,种种状况,不一而足。但坚持去财布施,时间长了,机会渐入佳境,最终会泰然。为什么?习惯成自然,这是一定的道理。一辈子坚持去做,坚持去财布施,自私自利之心就能彻底洗涤干净,就能破掉我执,渐入圣贤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4#
发表于 2016-7-23 15:30:21 |只看该作者
【第109讲:为什么看到圣像、塔庙、经书都应当恭敬?】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叫护持正法呢?正法,这是一切众生的眼睛。没有正法,用什么来参赞天地?用什么来参透万物造化之机?用什么来解脱尘世的束缚?用什么来经营人世和出世?所以,凡是看到圣贤庙堂或是经书典籍,都应当保持敬重之心,努力修缮护持。以此来护持正法,以至于弘扬正法,以报答佛菩萨的恩德,我们应该勉力去做。



  这里所说的正法,指的是佛法。当然,孔子所说的发也是正法,并不是说一提到正法,就必须提到佛教,这不一定。事实上,在佛教中,孔子和老子都是菩萨,如佛教经典《起世界经》中就说:“佛言,我谴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震旦,就是指的中国。唐代道绰禅师和宋代永明延寿大师也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过。所以,孔子和老子所说的法,都是佛法,都是正法。我们再来看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句话:“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依照佛教来看,这也是菩萨的境界。另外,《列子》中也记载:“丘闻西方圣者焉”,可见孔子也并不是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孔子心中是明白的,所以孔子不自称为圣人,而以释迦牟尼佛为圣人。因此,怎么能够说孔子所说的法就不是正法呢?





  如果没有正法,世界会怎样?若是没有圣人所受的法,没有给我们留下经书典籍,我们靠什么参透这天地义理?各位要知道,天道奥妙玄远,若不是圣人,我们凡夫怎么可能知道呢?圣人以其证悟功夫,参透了天道规律,苦口婆心的告诉世人,我们这才知道原来天道如此玄远,若没有一颗向道的恒心,只怕永远参不透这道体。若没有这正法,单纯依靠我们的力量,又如何知道造物的机密?这些机密,这些道理,也都是圣人证穷法界之后告诉我们的结果。若没有这正法,我们如何在这红尘之中,内心获得一份安稳,这正法正是我们安心的法门。若没有这正法,我们如何经营这人生,依靠什么做指导?若没有这正法,我们如何脱离这生死业好,跳出这生死轮回?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索。真正明白了,懂得了,你才值得这圣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大,慈爱众生有多深,虽是亲生父母,也超不过圣人给众生的恩惠。所以,我们要生出无尽的感恩心,要感谢圣人,圣人对我们的恩德,即使我们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



  基于以上原因,当我们看到圣像、塔庙、经书都应当恭敬。看到佛菩萨圣像,要像见到佛菩萨一样恭敬,一分恭敬便有一分功德,十分恭敬便有十分功德。见到圣人经典,要像面临圣人,聆听圣训一样。凡是遇到塔庙坍塌,需要修缮,或是遇到经典需要修补,都要当不遗余力去做。为什么?若没有这些塔庙、圣像和经典,我们到哪里去修福?如何知道这脱离生死之法?如何明白天地造化?所以,能够修缮塔庙,修补经书,这是无量功德。正如理学家张载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与责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弘扬佛法,为世人讲解经典,让一切众生都能听到圣贤的教诲,都能理解圣贤的教诲,都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这就是对佛菩萨最好的报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5#
发表于 2016-7-23 15:30:45 |只看该作者
【第110讲:应当如何尊重父母长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什么叫敬重尊长?家长的父母兄长,国家的君王大臣,凡是遇到年龄高、德行高、位置高、见识高的人,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去侍奉敬重。在家中侍奉父母,要孝顺,要和顺仪态,声音轻柔,心态谦卑,慢慢形成习性,这便是获得一团和气,格物致知,通达天道的根本之处。从家中出来,进入仕途,侍奉君王,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说君王不知道便放纵自专。惩罚一个人,不要说君王不知道就滥施淫威。侍奉君王,如同上天,古人说,这些地方都是最关系一个人的阴德的地方。试看奉行忠孝的家庭中,没有一个不是子孙绵长富贵昌盛的,这些地方一定要非常谨慎才行。



  为什么要尊敬长辈呢?长辈,是过来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可以教导后人,可以指点后人。长辈,不单单是说年龄大,凡是在某一方面比自己长,非常优秀,我们都可以称作长辈。有人的德行高,也有人年龄大,也有人位置重,这些人都是我们要敬重的对象。一般意义上讲,尊敬长辈,单指年龄比我们大的人。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辈,他们已经经过了岁月洗礼,会沉淀下来很多经验,若是我们虚心求教,没有哪一个长辈会拒绝。

  一颗敬重长辈的心,就是尊师重道的心。譬如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念念都在儿女身上,这种恩德,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我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父母跟我们做饭,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菜,这个饭菜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最用心的一顿饭,里面承载的全是爱。我们也做一顿相同的饭菜送给父母,虽然原料都一样,但味道变了,原因就是缺少了一剂调料:爱。各位网友,父母是念念都在女儿,须臾没有离开过,而我们不是。我们工作忙了,会忘记父母,有了妻子,会忘记父母,有了孩子,会忘记父母。有人说,儿女就是父母的全部,这话不假。那么反过来,父母也应该是儿女的全部,但依照现在看,似乎已经变了。如此大恩大德,不去报答,不去敬重,还谈什么爱人,谈什么感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6#
发表于 2016-7-24 18:04:52 |只看该作者
【第111讲:这两件事情,跟我们的阴德有重大关系!】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那如何敬重父母呢?《弟子规》中说要“怡吾色,柔吾声”,了凡先生说要“深爱婉容,柔声下气”,均是大同小异。各位,敬重父母,要像敬重上苍,要像敬重神明,这才是孝子之行。


  我们立身行道,格物致知,养就一团和气,以至于通达天道,这个根在哪里? 依然是敬重父母!为什么?做人要有根,孝顺父母是人的根,千古圣人说孝悌,其原因在于孝悌是仁义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一切都是空谈。



  一个孝子,从家中走出来,进入仕途,他必然会忠君爱国。《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可见,忠君和孝顺说到根本上,都是一个事情,所以古人才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君王,也是天,对君王不忠便是不孝,古人说:“大孝曰忠”,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不管君王是否知道我们的行为,都不能放纵,不要说君王不知道,干脆自己作威作福,自己滥施刑罚,这都是不忠不孝的行为。

        很多人觉得我说这话,实在太封建了,很像一个封建卫道者。各位,我为什么必须一再强调要孝顺,要忠君呢?因为这两件事情,跟我们的阴德有重大关系。不忠不孝,便损害阴德,阴德损害了,你怎么成就自身?想要荣华富贵,想要万事如意,你脱离不开孝顺忠君,这是个规律,你无法改变,你可能很反感,但你却无法改变这个规律。

        冷静观察社会,一个不孝顺的家庭,他一定发达不了,想象一下,连根本都放弃了,他靠什么发达?如我前面所说,抛弃根本,必然不得善终,看看我我前面讲得吴起的例子,相信你会有所悟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7#
发表于 2016-7-24 18:43:03 |只看该作者
【第112讲: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这一点?】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叫爱惜物命呢?人之所以为人,只是这一点恻隐之心而已。追求仁义的人,追求的是这个,积功累德的人积攒的也是这个。《周礼》上说:阴历一月份,祭祀用的动物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远离厨房的原因,是为了成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没有这个心,不能称作人。千百年来,无数的圣贤人物都在积德,都在求仁,概括一下,也无非是要恻隐之心而已。所以,凡是经典,凡是圣贤语录,都讲同情,都讲慈悲,都说恻隐之心。



  孟春,也就是早春,阴历一月份,这个时候万物开始苏醒,开始生长,若是杀害动物,便干天和,故不杀,以显慈悲之念。在古代,如果春天要出外打猎,都要选择不怀孕的动物,以顺应天理,所以春天的打猎行为称之为“春搜”,意思是有所选择的打猎,不能恣意妄杀。君子远离厨房,也是因为厨房多杀戮,容易让人失掉慈悲之念,故君子不取。了凡先生引用这些至理名言,殷勤劝导,也只是为了让人保持这一颗恻隐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8#
发表于 2016-7-24 18:47:09 |只看该作者
【第113讲:初学佛之人,可以先从这四不食开始做起】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所以,以前的人食肉有四不食的戒律,分别是:听见杀不食、看见杀不食、自己所养的不食、专门为我所杀的不食。初学之人,不能断掉肉食,那就先从这四不食开始吧。


  什么叫四不食?没有听见杀、没有看见杀、不专门为我杀、不是自己养护的,这四个条件如果都具备,那么可以吃肉,否则不能吃,这是破坏戒律。这四不食的戒律,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儒家的概念,是儒家的做法,但与佛教中的戒律也非常相近,几乎是一模一样。



        佛教中,有三净肉,不闻杀、不见杀、不为我杀,这是三净肉。当然,如果再向前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佛教中更有五净肉之说,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鸟残、自死,也就是在三净肉的基础上加上鸟残和自死。鸟残,说是被鸟兽吃剩下的残羹剩肉;自死,说的是动物自己死亡的,不是被他人杀害的。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和佛教在食肉问题上所得出的结论竟是如此的一致,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圣人与圣人之间都是相通的,不存在障碍,儒家的思想佛陀能理解,同样佛家的思想,孔子也能接受,都是一样的。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三净肉、四不食和五净肉,这只是一个方便法,是给暂时不能断肉的人所说的,按照圣贤的本意,应该是断肉才对,因为食肉断大悲种性,会让人失掉恻隐之心,这也是佛陀在经典里面所讲的,我们应该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9#
发表于 2016-7-24 18:49:01 |只看该作者
【第114讲:仅仅做到不杀害动物吃肉就够了吗?】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


  这段话的意思是:渐渐向前进步,慢慢地慈悲心会增长。不但杀害动物吃肉应该戒掉,要知道一切绢飞蠕动都有灵性,都是一条生命。



  这一段是承接上面一段讲的,是上一段思想的延伸。养就恻隐之心,坚定这个心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慈悲之念就会增长。各位网友,我这里要澄净一个误区。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譬如在路边看到一条流浪狗,受伤了,有的人看到了,觉得这条流浪狗很可怜,所以他会流泪,我们说这个人是慈悲的,有怜悯心。但是,也有的人的表现不一样,很冷漠,无动于衷,当然更不会流泪动容,我们便说这个人很坚强。


        各位网友,坚强是对正义来说的,它的前提是你必须所作的事情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坚强非常好。如果是不正确的,非正义的,我觉得应该用冷漠来形容更恰当一些。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坚强又有什么用?在现在社会,我看到更多的人是冷漠,是无情,人心变得很坚硬,很少有内心柔然的人,都是一副“坚强”的样子,而实际上,这种人的病根就是缺乏恻隐之心。因为社会中多数人缺少了同情心,所以我们才感到这个社会冷漠,没有安全感。




  一切生灵,都有灵性,不管是大型动物,还是昆虫蚂蚁,从本性上讲,都与我们人类一样,只是迷得很深,不容易被唤醒。以前的时候,佛陀看到地上有一群蚂蚁,忙忙碌碌的,感叹道:“七佛以来,他们还在做蚂蚁。”意思是,已经有七个佛出世了,这群蚂蚁依然没有转变,还在做蚂蚁。七佛出世,这个时间太久了,论时间计算,我们要用到劫这个单位。


        为什么有七佛出世,这群蚂蚁还没有转变,依然还是蚂蚁呢?原因就是这群蚂蚁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蚂蚁,死了之后,投胎转世,还做蚂蚁,陷入了无限的轮回之中,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轮回,多少次转世,都都没用脱离蚂蚁之身。但从本性上讲,蚂蚁与佛陀的本性是一样的,没有改变过,但蚂蚁迷惑太深了,很难被唤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0#
发表于 2016-7-24 18:51:16 |只看该作者
【第115讲:为什么说暴殄天物的罪过,实际上和杀生是一样的?】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了得到蚕丝而煮蚕茧,耕耘土地杀害虫子,想想衣服和粮食的由来,都是杀害他们来养活我们。所以,暴殄天物的罪过,实际上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说不小心被手伤害的动物,不小心用脚伤害的动物,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都应该用心提防。古人说:善待老鼠,所以要常为他们留下粮食;怜悯飞蛾,所以就不点油灯。这是何等的仁义呢?



  不去吃肉了,完全素食了,是不是养就一颗恻隐之心了呢?远远不够!穿着丝绸衣服,这些丝绸也都是用无数的蚕的生命换来的,所以和杀生是一样的罪过。现在,我们很少穿丝绸了,但看看皮鞋、皮衣、皮带等等,这些衣服的原料哪一个不是出自动物身上呢?我们吃的粮食,在耕耘的过程中,我也不知道杀害了多少虫子,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味。一顿饭,从最初的种子下地,到最后变成可口的饭菜,这中间蕴含了无数人的劳动,伤害了无数的性命,结果我们却浪费粮食,我觉得这比杀生还要可怕很多倍。





  至于在路上走路,不下心用误伤了小动物,这些任何人都经历过,也实在太多,不去举例说明了。有人说,李金旺所讲的这些,我们无法实行,太难了。我认为,与其说我讲得难,不如说了凡先生讲得难,我也是按照了凡先生的原文来讲的,这中间没有我的意思存在。各位网友,我讲这个,强调的是一颗恻隐之心,一颗慈悲的心念,了凡先生讲这个,也是强调这个,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去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是了凡先生说这段话的初衷。


        事有千万种,理却只有一个,这个理便是我们慈悲心。同样的道理,古人说为老鼠留下剩饭,可怜飞蛾而不敢点灯,这都是在强调我们的慈悲心念,而不是讲案例。从这样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慈悲心有多重,然后检查一下自己,进而把这种恻隐之情长留在心间,这是需要我们体味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4-28 14:16 , Processed in 0.0456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