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3#
发表于 2016-7-15 19:04:40 |只看该作者
【第47讲:什么是从道理上改过】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这段的意思是说:善于改过的君子,还没戒掉恶事,先要明白道理。譬如平日有杀害动物的恶习,于是就想: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生灵都珍惜自己的生命,杀害动物来养护自己,怎么能安心呢?动物被杀,已经饱受屠宰之苦,现在又把它们放到锅里烧煮,这种种痛苦,哪一个不是痛彻骨髓?自己养生,各种美味佳肴,食用完毕复归于空,蔬菜瓜果都可以充饥,何必要杀害动物的生命,损害自己的福德呢?又想:凡是有血气的,都有灵性,既然有灵性,它们就和我们是一体。纵然不能修养道德,让他们尊敬我亲近我,但怎么可以杀害动物的生命,使它们对我产生无限的仇恨呢?一想到此处,必然有对着肉食伤心难过,再也不能下咽了。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从道理上改过。认识道理了,明白道理了,自然不会再去做恶事,喜欢做恶事,大都是因为不明理所致。还是刚才的问题,杀害动物,从事情上改过,只要强制自己不再杀生,不再虐待动物就行了,是被强迫的,那从道理上改过又该如何?了凡先生不惜笔墨,讲了很多,将戒杀的道理和盘托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古语说:“大德曰生”,人世间最大的道德是什么?让生灵活着!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救动物一命呢,纵然到不了七级,那五级总会有的。任何动物,都爱惜生命,爱惜生命的不单单只有我们人类,动物也是一样。从来没见过哪个动物被杀之前是笑着的,都是非常痛苦,超市里面肉类专区摆放的猪头、鱼、鸡、鸭等等,我们去观察一下他们死后的表情,每一个死去的动物都带着无穷的恨,它们的表情都异常痛苦,我想这一点最能说明动物是不愿意被杀死的。我的一个同事到内蒙去,草原上有一种美味大餐,叫“烤全羊”。同事选定一只小羊之后,有人就会出来宰杀,但这只小羊很怪异,它躲在车子底下流眼泪,我这个同事回来之后跟我说,小羊居然也会流眼泪,真见到了。各位网友,是不是我同事看错了,纯熟无稽之谈呢?清代有个叫徐谦的人,他编选了一本《物犹如此》,在《物犹如此》这本书中,徐谦列举了上百了动物案例,分门别类,都是动物被杀之前所作的种种类似人的行为,有的动物能藏刀,有的动物能守墓,等等,这样的案例多达上百个。所以,动物也与我们人类一样,都含有灵知,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断然不会有喜欢被杀的动物。基于这层道理,我们杀生害命,于心何忍?


  再去思考,动物被杀,其过程是何等残忍,剥皮抽筋,以血肉之身对白刃,血流如注,痛彻心扉。我们人类,平常被硬物碰一下尚且要修养,那被杀的动物呢?如果动物能够喊话,我想动物在被杀之前,它的声音能够震动大千世界,令人毛发倒竖。动物被杀之后,还要下油锅,滚沸水,热火烤,如此种种,血腥残忍,这人世间变成了动物的无间地狱。


  吃饭无非是为了饱腹,是为了充饥,蔬菜瓜果已近足够,为什么一定要杀害动物?瓜果蔬菜的营养要比肉食丰富,这早已是为人所熟知的事实。补充体力,必须要肉食吗?如果说补充体力必须依靠肉食,那作为体力消耗巨大的奥运冠军,为何有很多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可见,在补充体力上,补充能量上,素食绝对不输给肉食。很多武僧,消耗体力巨大,但他们依然选择素食,也没见他们体力下降,武术下降。单靠素食能养生吗?各位网友,药王孙思邈说,如果杀一命救一命,那宁可不救。张仲景,也是医圣级的人物,据说因为在所写的医学著作中采用了动物为药方,结果他得道的时间晚于他身边的小伙计。民国时候的虚云禅师,因为是和尚,一生素食,他活到了120岁才圆寂。现在的本焕老和尚,称得上是佛教界的泰斗,如果算到2012年,他今年已经106岁了,身体健康得很(几日前得到消息,本焕和尚已圆寂)。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多得让人无法形容,所以素食是养生的法宝,这一点毋庸置疑。更何况,杀害动物,能够让自己的福报飞速减少,这又是何苦?真是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一切动物,他们都与我们是一体,这个问题在前面讲过,本于“三世诸佛同一法身”的原理,再细细思考佛陀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至理名言,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动物也是佛,是未来之佛。三世诸佛,说的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我们是未来佛,动物也是未来佛,同一个法身,物我一体,为什么要杀害动物,让他们对我们产生无穷地仇恨?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都“躬修至德”,那动物一定赞叹你,它们会非常喜欢和你亲近,这是德行所致,所谓教化万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动物。例如上古时候的大舜,因为道德极高,导致很多大象前来舞蹈,百鸟骈集,都来给大舜唱歌。这并非上古神话,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古代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如果人类都能够像大舜一样,以修身为本,那人类和自然就能和谐相处,儒家的大同世界,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就全部实现了。

  食肉之前,先有这样一个认识,意识到这一点,即使一盘肉摆在面前,多数人都会有所考虑,难以下咽。能够认识这些道理,从而自愿不再杀生,不再肉食,宁可失去一切,不再动杀念,以上所说,属于从道理上改过的方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2#
发表于 2016-7-15 18:59:55 |只看该作者
【第46讲:改变自己的最低的境界】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具备了耻辱心、敬畏心和勇猛心这三种心念,那么有过恶必然会改掉,就像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何必担心消除不了呢?然而人们改过,有从事情上改的,有从道理上改的,有从心念上改的,功夫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三种心具备了,改过大约就成功了。为此,了凡先生还做了一个比喻,好比是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的照射,不用担心冰块融化不了,这句话不难理解,不再过多讲述。



  第二句,了凡先生根据改过的境界不同,将改过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从事情上改,第二类是从道理上改,第三类是从心地上改,这三类改过的方法一个比一个境界高,难度是递增的,因为境界不一样,功夫不一样,所以效果也不一样。在下面的部分,我会详细讲述这三种不同的改过方法,看看这三类改过之法究竟有何区别。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这段的意思是:比如以前杀生,现在戒掉了,不杀了;比如以前喜欢生气,现在戒掉了,不生气了,这都是从事情上改过。从事情上改过,强制自己不受外界干扰,这种改过的方法非常困难,而且病根永远存在,改得了东,改不了西,不是究竟最后的改过方法。



  这一段所讲的是从事情上改过。从事情上改过,简单地来讲,就是把某一件恶事戒掉,强制自己,不再做这种恶事,这是从事情上改。了凡先生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比如以前喜欢杀害动物,喜欢残虐动物,现在不杀了,不再残虐动物了,把这个坏习惯去掉了,这个过就改了。再比如以前喜欢生气,喜欢发脾气,知道这个习惯不好,强迫自己乐观一点儿,看开了一些,慢慢地变得少生气,不再发脾气了,这个喜欢生气的坏毛病也就改好了。凡是从事情上改过,这都是强迫的,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它不是自愿的,是被外界所压迫,不得已而为之。


   再比如以前喝酒,现在有肝病,戒酒了。戒酒的原因是因为有肝病,是因为得了疾病,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喝酒,而是因为自身的状况出了问题,故而强迫自己戒酒。但是,我们去细细观察一下,很多有肝病的人,他们在朋友的劝导下,依然会再去喝酒,而不顾自身状况如何。所以,从事情上改过,这个力度非常有限,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因为这个恶根还在,这个恶根并没有从根本上去除掉,所以不是最好的改过方法。从事情上改过,在这三种改过方法中,它是最低的档次,最低的境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1#
发表于 2016-7-14 12:55:46 |只看该作者
【第45讲:为什么要发勇猛之心?】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这段的意思是:第三,要发勇猛心。人们不肯改过,多半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肯向前;我们要鼓舞振作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对于小的过恶,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对于大的过恶,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样,要快速斩断,没有丝毫的停滞,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风雷之所以叫益的原因。
  勇猛心是改掉过恶所必须生发的第三种心。什么改过要发勇猛心呢?各位知道,万事成就都靠着勇气,如果没有勇猛之心,多半都会落入因循守旧的窠穴里去。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有成就的人,他们原只是普通人,但因为肯于坚持,有着一颗无法撼动的勇猛心,最终成就他们的伟人梦想。曾国藩三十岁的时候还在吸烟,三十岁之后立志戒烟,从此之后便永不再吸,如果没有勇猛心,面对清末如此动乱的境况,曾国藩凭什么一枝独秀?了凡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儿,他知道勇猛心的好处,所以才力劝儿子,必须要把勇猛心生发出来,这样改过才可能成功。


  看到过恶,要立即改掉,当机立断,不能迟疑,不能等待,即使很微小的恶事,过错,都要如此。了凡先生说,对于小错误,要如同芒刺在自己的肉中一样,要快速剔除,我们可以想见这种速度有多快,这种心念有多勇猛。三国时期的刘备曾说:“不以恶小而为之”,小恶如果不改,终成大恶,所以小恶不可忽略。对于大的过错,更要留心戒备,犯了大恶,认识到了,要不顾一切忏悔悔改,不可放任自流。能够这样勇猛改过,这才是《周易》所说的益卦。

  简单介绍一下益卦。益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二卦,名称叫益卦,也叫风雷益。益卦原文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见过则改。”益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风云际会,这是益卦之象。人们见到这个卦象,要敬畏风雷之力,见善思齐,见过必改。卦象,它是一种表征,一切事物,根据卦象都能得到表征,但无法改变。
      譬如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有都重,只要称一下就知道了,但未称之前,这一桶水不会变少,称过之后,这一桶水也不会增加,但你会知道具体数字。卦象大约就是如此,它如同一杆秤,能够称出人的吉凶祸福来,但无法改变吉凶祸福,只能预先知道。益卦,催人奋进,是个很好的卦象,但根本原因却是“君子以见善则迁,见过则改”,这是根本原因。如果抛却这个根本原因,断然不会出现益卦。了凡先生是在借助益卦的原理,来说明必须改过的道理,并不是教人占卜算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0#
发表于 2016-7-14 12:51:29 |只看该作者
【第44讲:死了,真的就一了百了吗?】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2016-01-08 苏州大观音禅寺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这段的意思是:但是世事无常,我们这个身体很容易坏掉,一口气上不来,想要改也没有机会了。在阳世中,千百年都要担负着恶名,即使是孝子贤孙,这个恶名也不能除去;在阴世中,千百劫都要在阴司中受果报,即使是圣贤佛菩萨也不能救护,怎们能不害怕呢?
  我们现在的平均寿命是多少?七十岁!对于这个答案,我想多数人都会认可。各位再算一笔账,如果算上出横祸死掉的人,比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各种车祸、火灾、海啸台风等等,我想这个岁数会降低很多。可以去医院看看,那些重症监护室中人,大约都在五十岁,甚至比这个岁数还低很多。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人的寿命实在太短暂,看看还是红颜美少年,转眼变成了白头翁。放眼望去,世事如同火石电光一般,满眼都是无常。今天还在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聊天,还在开怀大笑,明天已经有人走到地下去了。不说什么道理,看看一个医院之中,每天死去多少人,很多病人都是能走进医院去,但再也走不出来了。趁着这有限的光阴,趁着自己还健康,为什么不去努力改过呢?等到一口气上不来的时候,想要改过便再也没有机会了。有人问佛陀,人的生命有多长?佛陀回答说,呼吸之间!想着佛陀的话,真能让人生出一身冷汗来。一口气上不来,就已经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就已经不再是人身了。
  死了,真的就一了百了吗?各位网友,因果通三世,佛家有一个观点: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金银财宝、房子车子、妻子儿女等等,一切都带不走,但有一样一定带走了,这个东西就是自己所造作的业。了凡先生说的这一段,只是说恶业,我们就暂且就恶业而论。一个人没有很好的道德,人品不好,他活着的时候,必然得罪很多人,必然被很多人咒骂指责,千夫所指,不死也伤!恶人去世了,很少有非常优秀的后代。我们去看看历史,找不到一个乱臣贼子的后代发达了,不是无后都算是万幸。我们打个比方,即使后代有孝子贤孙,因为祖上有大过,他也难以发达起来,因为有东西障碍他,他无法飞腾。譬如汽车很好,但道路不平,依然无法开得很快。
  那么去世的恶人呢?他到哪里去了?各位,空间维次既然无限的,那就有无限的世界。在这无限的世界里面,有的世界很好,琼楼玉宇,金银琉璃,天乐鸣空,有着金子般的大地,富饶无比,快乐无比;但有的世界就变了,他只有刀山剑树,油锅火海,如此种种令人听起来都毛发倒竖的东西。恶人去哪里呢?当然是去不好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称之为地狱。为什么坏人要去地狱,难道他们想去吗?当然不是,但不得不去!各位要知道,本来没有天堂地狱之分,天堂地狱都是自己给自己盖起来的。


《华严经》中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天堂和地狱,都是一心所造成的。比如做恶事,起恶心,这就感召来地狱,地狱无门,但因为一起恶心,这地狱的大门就打开了。天堂佛国也无路,但善心一起,通往天堂佛国的大道就铺好了。所以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呢?不同的空间,这个答案正确,但说到根本上,它们就在人心之中。一个人生气了,大发雷霆,青筋暴起,脸面通红,当下就是地狱。地狱无穷广大,可以说无穷无尽,世界无尽,地狱也就无尽。地狱之苦,我们无法用语言形容,因为这种痛苦已经超出人类的想象范围。《西藏生死书》中描述,如果我们断了一个胳膊,掉在了地上,我们能感受到身体撕心裂肺般的疼痛,但如果发生在地狱中,疼痛的不仅仅是身体,连掉在地上的胳膊也会疼痛,而且这个疼痛的倍数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列举了很多地狱,并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地狱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地藏菩萨亲口所说,释迦牟尼佛做的证明。这些地狱是是什么?它是恶人的老家,只要是恶人,去世了都会到地狱中去,受种种苦,种种刑,其惨状已无法形容。
  那恶人要在地狱中住多长时间呢?这要根据恶人的业力而论,业力大的,无量劫,即使是业力小的,也要住上几万年,只有等到业力消除了,才能继续在六道中轮回,生生不息。了凡先生说百千劫,这是就一般而论,是个平均数,平均寿命都在百千劫。劫,我们前面讲过,一大劫折算成年,约有一百七十多亿年,所以百千劫的年数便是:一百乘以一千乘以一百七十亿,这个数字已经接近天文数字了,但这只是地狱众生的平均寿命。《易经》中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殃”通常指的是就是儿孙,也就是俗语说的“报应在儿孙”,那“主殃”跑哪里去了?自然是在地狱里面。
  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何不到地狱中救护那些沦落到地狱中的恶人呢?各位要知道,凡是能够在地狱中蒙佛菩萨救护的恶人,这些恶人都有些善根,他们与佛菩萨都是有缘之人。佛菩萨也不是万能的,他们虽然身处圣位,但无缘的人他们救护不了,所谓“我佛慈悲,难度无缘之人”,正是这层意思。很多恶人,虽然他在世的时候没办好事,但他可能到寺院给佛菩萨烧过香,磕过头,念过一声佛号,就是这么一点小小的善因,将来都会成为佛菩萨救护他的因缘。
  对于上面所说的,了凡先生是明白的,作为一个很有修为的佛教居士,他是彻底相信的,这是他改命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听了,可能一笑了之,但若真相信了,相信没有哪个人不胆战心惊、毛发倒竖的。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49#
发表于 2016-7-14 12:48:18 |只看该作者
【第43讲:为什么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这段的意思是:不仅仅如此。一口气在,即使充满整个天地的过错,都可以悔改。古代的时候有一生做恶事,到了死的时候才发现错误,从而真心悔改,发了一念善心,于是得到善终的人。就是说一念真切的善心,可以洗掉百年的过恶。譬如一个已经黑暗了一千年的山谷,只要灯光刚刚照射,那么这个山谷一千年的黑暗就全部消灭掉了。所以过恶不乱远近,只是以真心悔改为贵。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有过恶,而是有了过恶却没有悔改之念。认识到自身改恶的很多,真心悔改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是最悲哀的事情。各位要知道,恶事是一心所为,既然是一心所为,那从心底上去忏悔,不管多少恶事,多大恶事都将烟消云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心中有恶,还得从心上下工夫才行。把心底打扫干净了,恶事必然无处容身。

  在古代有很多人,一生行恶,没做过一件好事情,到了人生最后了,病苦交加,他知道错了,认识到错了,发誓再也不做恶事,如果有来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因为这一念善心,功德不可思议,一生的恶事忏悔干净了,积攒了福德,最后怎么样呢?含笑而逝,获得了一个很好的结局。有人很不理解这个事情,觉得简直没天理,怎么一生都在干坏事,死的时候就因为发了一念善心,居然善终了。为此,了凡先生做了一个比喻,我在前面也做过类似的譬喻。一个黑暗了一千年的山谷,灯光刚刚亮起来,黑暗立刻就会消失。黑暗是个很空的东西,一千年的黑暗,你说是几斤几两呢?还是几头几只呢?把黑暗拿出来看看,也拿不出来,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空的概念。虽然黑暗很空,但不能说没有,因为黑暗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恶事也是如此,虽然存在恶事,但挡不住你真心忏悔,你的忏悔灯一亮,一切恶事的黑暗就会被你照射地彻底光明。

       唐朝有个叫张钟馗的屠夫,工作是杀鸡,每天都是如此,死在他手上的鸡数不清了,但去世的时候,他后悔了,觉得杀鸡不对,真心忏悔了,念佛了。不一会儿的功夫,香气充满屋子,他恬然而逝,得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大善终。像张钟馗这样的人,就属于了袁了凡所说的临终忏悔还得善终的人,这在古代有很多,都和张钟馗一样,都是临终才后悔自己一生的所做作为,再比如唐代的张善和,是个以杀牛为工作的人,但结果也和张钟馗一样,得到了一个大善终。

  有人说了,既然是一生做恶临死忏悔就行了,那干脆尽情作恶吧,只要临终后悔就行了,何必现在改过行善呢?各位要知道,临终能够真心忏悔的人,亿万人中没有一个。我们试想一下,平常的时候,我们尚且很难真心忏悔,临终就能吗?平常的时候,身体很好,无忧无虑,如何美好的时候尚且没有忏悔的心,何况是临终呢?临终的时候,病苦交加,四大分离,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乌龟硬要扒下它的乌龟壳一样,痛入骨髓,在加上亲人在一旁哭泣,增添无量的烦恼,而此时神智已经昏迷,看不到任何东西,不认识任何东西,妻子儿女尚且不认识,何况其他?面对如此境况,又有几人能够真心忏悔!所以,能够在临终忏悔的人,有一定的机缘,一亿人中也找不出一个来。因此,改正过错、缺点、恶事,要在平常的时候用功夫,不能在临终时候再去改。

       了凡先生说这句话,本意是说不管多大的恶事,通过忏悔都能改掉,不是教人临终去改,如果理解从临终去改,那就冤枉袁了凡了。我们看最后,袁了凡说过错不论远近,以能去改正为贵,也是这个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错误了,就立刻改掉,如同捉贼一样,既然发现了贼,就要立刻将其捉住,不要把贼放跑了,然后说等以后自己再去捉贼,如果那样去做,贼就溜之大吉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48#
发表于 2016-7-14 12:46:30 |只看该作者
第42讲:任何人都无法欺骗自己】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这段的意思是:不仅仅如此。闲居的地方,鬼神看的清清楚楚,就像自己看自己的手指一样明白。我虽然把过错掩饰地极为隐秘,掩饰的非常巧妙,但肝肺中之中早就显露出来了,最终都难以自欺。如果被别人看破了,就不值一文了,怎么能够不害怕呢?

  做了恶事,有了过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掩饰,把错误掩盖起来,这是我们最先想到的。欺骗别人,似乎不是很难,但很难欺骗自己。我们平常说“自欺欺人”,我觉得这个词语应该倒过来说,变成“欺人自欺”,欺人了,也就自欺了。为什么呢?不管掩盖的多门巧妙,多么隐秘,只要有个过恶,良心难安,任何人都无法欺骗自己。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亏心事做了,即使半夜没人敲门,做了亏心事的人他依然会心惊胆战,因为他无法躲避良心的谴责。



我们看很多违法乱纪的人,他们每天都处在极度恐慌之中,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了警笛声,看到了警察,而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谴责。反倒是等到他们被绳之以法以后,他们的内心才会稍稍安稳,不会在心惊胆战了,为什么呢?违法乱纪了,不接受国法的制裁,良心告诉他们,这不对,这不合情理,所以必然会恐慌,而一旦被绳之以法以后,他们在良心上会获得一种平衡,觉得自己虽然犯法了,但已经受到惩罚了,因此他不会再有良心上的不平衡出现,这种良心上的平衡消除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慌情绪。

  过错或是恶事,被别人发现了,这是最为尴尬的事情,也是最无地自容的时候。了凡先生说“不值一文”,意思是没人任何价值可言了。没有价值的人,各位想想是什么人?死人!譬如我们在公司里做了丑事,恰巧被很多同事看到了,这时候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实在太出丑了,没有任何尊严可言,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因此,了凡先生用“不值一文”来形容,来劝导,恰当得很!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47#
发表于 2016-7-14 12:42:45 |只看该作者
【第41讲:什么说人的胆量小了,实在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这段的意思是:第二点,要发敬畏之心。天地在上,鬼神难以欺骗,我虽然过错在别人看不到或是细小的枝节上,但天地鬼神却能觉察到。过错重的,就降下很多灾害来;过错轻的,也会损害自己的福德,我怎么能够不害怕呢?

  敬畏心是改错所必须发的第二种心,了凡先生将敬畏心分成了四段来解释,这是第一段。敬畏心说到根本上,依然是儒家的慎独思想。《中庸》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天道是分分秒秒都不能离开的,必须让自己时时刻刻身处道中,这才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奉行中庸之道有两个难点,一是隐,就是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只有自己知道,在这样的地方,除了自己以外,没人知道,能否还能坚持中庸之道这个原则。第二个难点是微,就是在很小的事情,细枝末节上,很容易被人忽略掉的事情,在这样的事情上还能否坚持中庸之道。隐和微是奉行中庸之道的两个难点,如果想要克服这两个难点,就要慎独,意思是时时刻刻都要小心,要谨小慎微,以此来奉行中庸之道。了凡先生说改错要发敬畏心,我们可以直接理解成要慎独,而且他已经分四个段落将如何做到慎独与我们分享了。我们先看第一个段落。




  为什么鬼神难欺,我们在暗室之中做到事情,鬼神凭什么能知道呢?各位要知道,我们肉眼能看到事物是非常有限的,而我们不能看到的事物是无限的。我们靠着肉眼看东西,但我们必须凭借光,但我们能够看到的光波非常有限,所以一间屋子里,表面上看只有你自己,而实际上,究竟有多少生物,我们是无法看到的。比如你在一间空屋子里,仅仅你手上的细菌就有几千万,甚至更多,但因为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无法看到它们。再往下讲,我们所生存的空间是三维空间,而科学家告诉我们,空间有无限的维次,所以四维、五维等等空间的生物我们也无法看到,我们只能看到三维空间里面而且是很有限的生物。鬼神,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他们只是生存在不同空间的生物而已,这是按照现代的说法而论。孔子在讲学的时候,他不谈论鬼神,因此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但这并不表示孔子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孔子依然是承认鬼神存在的,他只是不谈论而已。我们看《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如果孔子不承认鬼神存在,这句话就无法解释了。宋代理学家张载认为,鬼神是阴阳二气所成,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也支持张载的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此,就整个儒家而论,儒家是承认鬼神存在的。道家和佛家就不必谈了,随处可见关于鬼神的记载。


  鬼神是有神通的,根据的佛家的说法,鬼神有五通,像天眼通、天耳通等等,鬼神都具有,他们能够听到,能够看到不同空间的生物,他们有这个能力。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独处,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对于鬼神来说,是无法隐瞒的,也没必要隐瞒,因为他们能够知道。事实上并不仅仅如此,能够听到、看到这并不足为奇,他们还能知道我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还具有他心通,知道其他生物的心思。这还仅仅是鬼神,如果是超出三界外的圣人,他们的神通就更不可思议了,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觉察到的一个细微小念头,圣人都悉知悉见。所以在佛经里面佛陀经常说,他看整个宇宙,如同在自己的手掌上看一样,没有一样东西他不知道。正因为如此,了凡先生才说,虽然自己的过错在隐微之处,但鬼神是无法欺瞒的,他们都能看到,都能听到,老百姓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说得正是这层意思。

  鬼神看到人的错误以后,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如果是很大的错误,那就招来很大的灾祸,如果是小错误,那就减少现生的福报,不管是大错还是小错,他们采取的行动,惩罚的力度,与我们的过错大小成正比,过错大,惩罚就大,过错小,惩罚也小,断断没有不采取行动的道理。看到这些,如果真正相信了,不怕生不出敬畏心来。这敬畏心生不出来,根本原因是不信,如果真信了我上面所说的,即是吃了雄心豹子胆的人,他也会变得胆小如鼠,不敢任意妄为。我有时候觉得,人的胆量小了,实在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看看监狱里面的死刑犯,都是些胆大的人,如果胆小一点儿,一般不会到如此地步。如果胆量小一点儿,官员就不敢贪污,商贩就不敢作假,喝过酒的司机不敢开车,不喝酒的司机不敢超速,如此种种,只要人人胆量都小一些,整个社会会变得非常和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46#
发表于 2016-7-13 18:52:35 |只看该作者
【第40讲:想要改过,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2016-01-04 苏州大观音禅寺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这段的意思是:想要改过,首先就要生发出耻辱心来。想想古代的圣贤人物,他们与我们都同样是人,他们为什么百代以后还被人们尊称为老师?我为什么一身污浊,甘于人后?沾染世俗之气,暗暗行不义之事,还说别人不知道,没有一点儿羞愧的样子,这会让自己慢慢地沦为禽兽而自己却一点儿都不知道。世上最可羞最可耻的事情,莫过于此。孟子说,知道耻辱对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不丧失耻辱之心,这就可称之为圣贤之人了,如果丧失掉了耻辱心,那就和禽兽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改过的关键点。

  耻,这是儒家八德之一,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德标准。生而为人,如果没有耻辱心了,这个人就不可救药了。我们看古代的妓女,这是古代最为卑贱的一个职业,但即使如此卑贱的职业,我们看古代小说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妓女如果意外的掉了贴身衣服,被人看到了身体,她们在羞愧之下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杀,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什么?她们知道耻辱,有耻辱心。实在来讲,我觉得现在有很多娱乐明星还无法和古代的妓女相比,差的很远。现在的娱乐界,很多女明星穿着非常暴露,而且在演唱会的大庭广众之下,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在观看,她们可以暴露着出场,暴露着跳舞,暴露着演唱,但我看不到她们感受到了耻辱,都是越来越兴奋,丝毫没有羞愧之心。古代的妓女,她们做不到这一点儿,我想这就是某些娱乐女星比古代妓女强悍的地方吧。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知道耻辱了,就近乎勇敢了。对什么事情勇敢呢?《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看到不如别人贤德,从而产生羞愧之心,然后发愤图强,拿出勇气来立身行道,这是勇敢的事情。了凡先生说了,古代的圣贤人物和我们都同样是人,他们怎么能让千秋万代的人尊奉他们为老师呢?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什么自己要甘处下愚呢?圣贤,他们也一定是通过立身行道才成为圣贤的,没有天生的圣贤。能够想到这一点,能够看透这一点,人人都奋发向上,修身养德,那整个人类就都变成了圣贤人物。所以在古代,学生上学读书,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成为圣贤,成为圣贤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这和我们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上学多半是为了毕业以后找个好工作,能够有个好饭碗,这是我们的目的,但古人不同,他们所追求的是成圣成贤。古代学校里面,学生所学的是四书五经的内容,而四书五经都是圣贤经典,所以学习四书五经就是在向圣贤学习,是在效仿先贤,通过这种经典的教育,变成“学而知之者”,这就是圣贤了。所以古人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连边儿都沾不上。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学习好了,那就要推广,做官,做教授,通过这种途径让更多的人成为圣贤,这是孔子的本意。


  如果天天学世俗,吃喝嫖赌,不知道羞耻,这和禽兽就什么差别了。人和禽兽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区别之处在于人知道修养道德,而禽兽不知道,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三字经》中把“天、地、人”列为三才,我们用心去想,天的乾德如此浩大,地的坤德如此厚重,我们人能做什么?无非是能够带天行事,能够让天道思想源远流长,能够让圣贤之学传承不息,所以古人将人列为了三才之一。天能够覆盖万物,地能够长养万物,但如果是传承天道规律,弘扬圣贤之学,天和地都做不到,这是我们人类能做,而天和地所不能的地方。反之,如果人类只是吃饭睡觉,谋于私利,那何必将人列为三才呢?因此,如果人不能够做人该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那人和禽兽的区别确实不大,了凡先生这句话说得并不过分。人不知道耻辱了,没有羞愧心了,这恰恰是世上最为羞耻的事情,也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在本段的末尾,了凡先生用孟子的话做了一个总结,并加以阐发,以此告诉儿子天启:耻辱心对人来实在太重要了,你不丧失耻辱心,最终能成圣贤,如果一旦丧失了,那就沦为禽兽了,这是改错关键中的关键,要点中的要点,万万不能忘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45#
发表于 2016-7-13 18:50:29 |只看该作者
【第39讲:一个人有没有福报要看什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2016-01-03 苏州大观音禅寺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段的意思是:只要真诚到与天地融为一体,福报要到来了,观察他的善行,就一定会先知道。灾祸要到来了,观察他的种种恶事,必然也会先知道。现在想要获得福德,远离灾祸,先不论行不行善,先要把过错改了。

  至诚合天,意思是达到了最高的诚,那就和天道一体了,和天道一体,顺着天道办事情,顺性而为,福报自然就来了。一个人有没有福报要看什么?不用算卦去,你只要观察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可以了。他善行义举做得多,即使命运不好,福报也会靠近他,天佑善人,这是一定的道理。反过来讲,观察一个人有没有灾祸,也不用求神问卜。恶事很多,满心都是邪念,然后希望通过求神问卜的方式化解掉,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老百姓常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是天理,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多行不义,结果是必须灭亡,说的非常肯定,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所以,只要一个人作恶很多,不用去思考,就直接可以判定他一定灾祸连连。

古代有个人非常官僚,坐着轿子,仪仗队很整齐,当时显贵一时,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正在路上走着的时候,碰到一个相士,这个相士很不知趣,不小心得罪了这个官僚。官僚很生气,要惩罚相士。很多人都替相士担心,觉得这是个大麻烦,但相士很淡定,和没有这回事一样,他说:“这个官僚已经是棺材中的人了,他还能惩罚谁呀?”三天后,官僚暴毙。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管他是多么显赫,多么有荣耀,只要他坏事做绝,灾祸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保护善人,能够修养道德,老天爷就是你的贵人,他会帮助你,会成就你。那么反过来讲,如果经常做恶事,那就是和天斗,和天争,人又怎么斗得过苍天?民国时期有个叫王凤仪的老人,他说多做坏事,必然就吃了天道的亏,我觉得王凤仪老人的这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人,没有想得到灾祸的,也没有不想得到福报的,那想要趋吉避凶,想要获福远祸,第一件事做什么?改错!这譬如你想得到财富,你第一件事首先是节约,先要省钱,而不是去挣钱。有人说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乍听起来倒也有道理,但经不住推敲。各位网友,能挣到钱固然很好,但有几个人能够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一定能挣到钱。挣钱,这个过程中含有诸多不确定性,但省钱却是省下一分就是一分,这个过程没有不确定性,他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做到的。因此,了凡先生说,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改错,先去把自身的错误改掉,之后再去考虑行善。如果不去修正自己的错误,先要行善,很多时候会出现言行不一,会出现很多矛盾的地方。譬如放生,买放生命,救护动物,这是善事中的善事,体现出一种大慈大悲,但是他喜欢吃肉,一日无肉一日不欢,那他的慈悲心体现在哪里?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行为。因此我们说,先要改掉喜欢吃肉的习惯,做一个素食主义者,再去放生,救护动物,这才显得合情合理。

  事实上,能够积极改错,这已经是行善了,而且是大善,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圣人对改错的评价。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系统的讲解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44#
发表于 2016-7-13 18:47:55 |只看该作者
【第38讲:为什么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判断出他的吉凶祸福】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2016-01-02 苏州大观音禅寺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这段的意思是:凡是吉凶先兆,发于内心,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这个人很厚重,往往就能招致福德,这个人很刻薄,往往就能招来祸害。世俗人的眼睛大多被蒙蔽了,看不到这些,所以才说祸福不定,不可预料。



  《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没有门进来,是人把门打开了,祸福才走了进来,完全都是人的作用。这个门,就是人的内心。内心善,福就来了,内心恶,祸就来了,所以是“惟人自召”,是自己感应来的。内心善良,这个念头刚产生,即使没有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福就能感应到你的善良,就会迫不及待地找上门来。有人说这是一种磁场,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波动,是一种气场,不管是哪一种,但这个规律是肯定的。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要长存善念,这个善的念不能丢。《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人人都有,他是一种情态,人很难做到没有喜怒哀乐,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人很难做到无念一样,意思很相近。有了喜怒哀乐不可怕,只要“中节“就行了,意思是你所发出的喜怒哀乐要在道中,不能偏离了天道。比如你以助人为乐,这个值得高兴,这就“中节”了,它是正道。反过来,如果你以作恶为乐,这就不是中节,他偏离了中庸,违逆了天命,祸害就不远了。




  善念有了,通过四肢表现出来,表里如一,这就是你的福气。各位网友,福之气,说到根本上是善之气,善心才会产生福气。如果一个人很残忍,非常刻薄,像纣王或是酷吏一样,那他会产生暴戾之气,这也是一种气,但性质就变了。



  什么是厚重之人呢?厚重,道德深厚,稳稳当当,不管你说什么,依然是按照道德标准办事,这样的人就是厚重之人。我们常说“厚德载物”,这“厚德”载着何物呢?这个物,指的是物质,是财富,是高官厚禄,是健康长寿,能够有道德,这个物才能载起来,因此袁了凡说厚重的人能获福,其根本原因在此地。那么反过来,没有道德的人,对人很残酷,做事很轻佻,光想自己不想别人,这样的人就是刻薄的人。因为刻薄是恶心,他一定感召来灾祸,因此袁了凡说这样的人多半能致祸。



  然而,大多数人看不透这一层道理,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个规律需要很长时间去验证,今天你做了很多好事,但十年之后你才获得了很多福德,或是财富,或是其他的东西,但你获得了,你能联想到这个福德是你十年前种下的吗?我想多数人是想不到的。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远的时间呢?我们就更无法想象了。作恶反之,都是同一个道理。正是因为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验证,所以我们就不相信做善得福、作恶得祸了,因此才会说祸福无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二是这个规律很深奥,很不容易被人们弄明白,从而导致了人们的错解。这个规律,本是圣人观察天道以及历代兴衰而得出的不刊之论,但因为天道绵远,不易测知,所以虽然历代圣贤人物一遍一遍的注解,不断的阐释,但人们依然无法理解这种隐藏在事物背面的规律性,进而导致大多数人说祸福无定,根本无法预测,这也是一个原因。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编辑:心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19 00:38 , Processed in 0.0360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