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3#
发表于 2016-7-24 19:15:04 |只看该作者
【第118讲:福德有福德的开始,祸害有祸害的开始】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丁丑年在我在京城,与冯开之相处,我见到他谦虚自己,收敛容貌,小时候的陋习为之大变。李霁岩是一个有着正直诚信性格的好朋友,有时候会当面攻击冯开之的不是之处,但我见到冯开之却安然承受,没有一句顶撞的话。我告诉冯开之说:“福德有福德的开始,祸害有祸害的开始,这颗心果然谦逊,上苍必然会相助,你今天肯定能考中了。”解绑之日,果然是这样。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猜测到,冯开之必然是袁了凡先生的好友,否则了了凡先生不会对其幼年的习性如此了解。冯开之是一个幼年狂妄自大的人,但没想到,短短数年间,他性格大变,谦虚收敛,积累了德行。所以,即使是李霁岩当面指责,毫无情面可言,但冯开之却泰然自若,心态安然,恭恭敬敬,不狡辩,不争吵,只是一味听取劝告,没有涵养功夫的人是做不到的。

  了凡先生见此情景,便预料到冯开之必定会高中。了凡先生的判断依据依然是天道规律,而不是风水算卦。福德必定有因,祸事也必定有因。心念谦虚,上苍护佑,这是肯定的道理。所以,冯开之能够高中的原因无他,只是恪守一个谦逊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2#
发表于 2016-7-24 18:57:24 |只看该作者
【第117讲:为什么说谦德不是傻,更不是笨嘴拙舌?】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这段话的意思是:辛未年的时候,我和嘉善的十位同乡去京城应试,只有的丁敬宇这个人最小,但却极其谦虚。于是,我告诉同乡费锦坡说:“丁敬宇今年必定高中!”费锦坡说:“这怎么能知道呢?”我说:“只有谦虚能够获得福德。你看这十个人当中,有战战兢兢,不敢为人先,有比得过丁敬宇的吗?恭恭敬敬小心顺承,有比得过丁敬宇的吗?受到侮辱不回答,听到诽谤不狡辩,有比得过丁敬宇的吗?人能够如此做事,即使是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岂有不发达之理?”等到开榜之日,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了凡先生一看丁敬宇,就断定他必然高中,了凡先生是如何判定的?了凡先生虽然学过《皇极经世》,得到了邵雍的真传,但他并未给丁敬宇算卦,他所依靠的依然是天道规律,是根据义理得出来的结论。所以,凡是明白义理的人,即使不会算卦,没有学过风水,他依然有非常高的智慧,有惊人的预测能力。



  了凡先生一看丁敬宇,虽然很年轻,但谦虚第一,十个人中没有人比得过他。丁敬宇战战兢兢不敢为人先,非常小心,非常谨慎,恭恭敬敬,人家侮辱他,他也不怒,诽谤他,他也不狡辩,只是一个沉默样子。这是什么?这是谦德!丁敬宇不是傻,更不是笨嘴拙舌不会狡辩,他是在以此来涵养自己的德行,把一切的诽谤与侮辱全都看做是历练自己的磨刀石。这样的人,怎样呢?天地鬼神都会来帮忙,都会保护他,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别人欺负他,但上天不会,鬼神不会,上天和鬼神都敬重有谦德的人,所有才会成就这种人。

  结果怎样呢?丁敬宇开榜高中!我们去想,可能在这同行的十个人当中,就有诽谤或是刁难过丁敬宇的人,可能就有觉得丁敬宇很傻很呆的人,但结果一出,全都目瞪口呆,丁敬宇高中,自己却无缘金榜。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人都不服,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才学,凭什么样样不如自己的人会得到提升,会得到嘉奖,而自己却不能?原因不负杂,只是缺少了德行而已。果真有德行,谦德很好,没有不顺利的道理,这是了凡先生亲身经历过的,是他的肺腑之言,我们应当牢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1#
发表于 2016-7-24 18:53:44 |只看该作者
【第116讲:为什么人将要发达,那他一定有一段谦虚的故事?】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这段话的意思是:《易传》上说:“天道亏损盈余而帮助谦虚,地道转变盈余而流动不满,鬼神加害盈余而增福谦逊,人道厌恶盈余而爱好谦逊。”所以,六十四卦当中,只有谦卦是六爻都呈现吉祥之兆。《尚书》上说:“盈余招致亏损,谦虚得到益处。”我每次同很多人去参加应试,每次都见到有的人将要发达,那他一定有一段谦虚的故事。



  天道非常玄远,非常人所能猜测。天道是什么?规律!天道规律有很多种,但其中有一条规律就是“亏盈益谦”。盈,满了。谦,未满。所以,天道规律中有这样一条:如果满了,就招致亏损。如果还未满,才会得到上天的帮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去想一下,如果都满了,已经没有地方了,那如何行健呢?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违背这一条规律,就会招致祸害,这一点儿是我们必须要铭记的。





  地道呢?地道,也就是大地的规律。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水流,总是水往低处流。如果一个水池已经装满了水,水就会流出去,流到什么地方?一定是未满的水池!借助这个比喻,我们可以形象的理解“地道变盈而流谦”这句话。



  鬼神是如何对待盈和谦的呢?鬼神做事情,一定是效仿圣人,效仿天地之道。所以,鬼神对于盈和谦的态度,我们只要看一下天道和地道就会明白。既然天地之道都不支持盈而支持谦,那么鬼神对于盈和谦的态度也就非常明显了,这就是“鬼神害盈而福谦”,意思是祸害自满,给谦虚的人增加福德。



  至于人道,也是一样,因为“人法地,地法天”,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人道对于盈和谦的态度与天地规律一致,是“恶盈好谦”,意思是厌恶自然的人,喜好谦虚的人。我们留心一下生活,很容易就会发现,凡是自满的人,狂妄自大的人,身边的人都会厌恶他,凡是谦虚好德的人,必然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以上的都是《易传》里面的经典名言。《易经》里面有六十四卦,每一卦象都有六爻,六爻都呈现出吉兆的只有一个卦象,这就是谦卦。也就说,不管任何一种情况,只要是谦虚,都是对的,都是吉兆。鉴于这种规律性,《尚书》总结了一下,说:“自满一定招致损害,谦虚必定带来吉祥。”



  当然,上面都是从义理方面来讲的,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举了很多案例来证明“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了凡先生观察到,凡是一个人要发达的时候,他必定有一段谦虚好学的故事,这是了凡先生多年生活阅历的总结。本来对于上上智的人来说,不需要这些案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是一切人都是上上智,所以才有了下面一大堆的案例,了凡先生列举这些案例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满招损,谦受益”这条规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20#
发表于 2016-7-24 18:51:16 |只看该作者
【第115讲:为什么说暴殄天物的罪过,实际上和杀生是一样的?】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了得到蚕丝而煮蚕茧,耕耘土地杀害虫子,想想衣服和粮食的由来,都是杀害他们来养活我们。所以,暴殄天物的罪过,实际上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说不小心被手伤害的动物,不小心用脚伤害的动物,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都应该用心提防。古人说:善待老鼠,所以要常为他们留下粮食;怜悯飞蛾,所以就不点油灯。这是何等的仁义呢?



  不去吃肉了,完全素食了,是不是养就一颗恻隐之心了呢?远远不够!穿着丝绸衣服,这些丝绸也都是用无数的蚕的生命换来的,所以和杀生是一样的罪过。现在,我们很少穿丝绸了,但看看皮鞋、皮衣、皮带等等,这些衣服的原料哪一个不是出自动物身上呢?我们吃的粮食,在耕耘的过程中,我也不知道杀害了多少虫子,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味。一顿饭,从最初的种子下地,到最后变成可口的饭菜,这中间蕴含了无数人的劳动,伤害了无数的性命,结果我们却浪费粮食,我觉得这比杀生还要可怕很多倍。





  至于在路上走路,不下心用误伤了小动物,这些任何人都经历过,也实在太多,不去举例说明了。有人说,李金旺所讲的这些,我们无法实行,太难了。我认为,与其说我讲得难,不如说了凡先生讲得难,我也是按照了凡先生的原文来讲的,这中间没有我的意思存在。各位网友,我讲这个,强调的是一颗恻隐之心,一颗慈悲的心念,了凡先生讲这个,也是强调这个,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去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是了凡先生说这段话的初衷。


        事有千万种,理却只有一个,这个理便是我们慈悲心。同样的道理,古人说为老鼠留下剩饭,可怜飞蛾而不敢点灯,这都是在强调我们的慈悲心念,而不是讲案例。从这样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慈悲心有多重,然后检查一下自己,进而把这种恻隐之情长留在心间,这是需要我们体味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9#
发表于 2016-7-24 18:49:01 |只看该作者
【第114讲:仅仅做到不杀害动物吃肉就够了吗?】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


  这段话的意思是:渐渐向前进步,慢慢地慈悲心会增长。不但杀害动物吃肉应该戒掉,要知道一切绢飞蠕动都有灵性,都是一条生命。



  这一段是承接上面一段讲的,是上一段思想的延伸。养就恻隐之心,坚定这个心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慈悲之念就会增长。各位网友,我这里要澄净一个误区。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譬如在路边看到一条流浪狗,受伤了,有的人看到了,觉得这条流浪狗很可怜,所以他会流泪,我们说这个人是慈悲的,有怜悯心。但是,也有的人的表现不一样,很冷漠,无动于衷,当然更不会流泪动容,我们便说这个人很坚强。


        各位网友,坚强是对正义来说的,它的前提是你必须所作的事情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坚强非常好。如果是不正确的,非正义的,我觉得应该用冷漠来形容更恰当一些。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坚强又有什么用?在现在社会,我看到更多的人是冷漠,是无情,人心变得很坚硬,很少有内心柔然的人,都是一副“坚强”的样子,而实际上,这种人的病根就是缺乏恻隐之心。因为社会中多数人缺少了同情心,所以我们才感到这个社会冷漠,没有安全感。




  一切生灵,都有灵性,不管是大型动物,还是昆虫蚂蚁,从本性上讲,都与我们人类一样,只是迷得很深,不容易被唤醒。以前的时候,佛陀看到地上有一群蚂蚁,忙忙碌碌的,感叹道:“七佛以来,他们还在做蚂蚁。”意思是,已经有七个佛出世了,这群蚂蚁依然没有转变,还在做蚂蚁。七佛出世,这个时间太久了,论时间计算,我们要用到劫这个单位。


        为什么有七佛出世,这群蚂蚁还没有转变,依然还是蚂蚁呢?原因就是这群蚂蚁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蚂蚁,死了之后,投胎转世,还做蚂蚁,陷入了无限的轮回之中,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轮回,多少次转世,都都没用脱离蚂蚁之身。但从本性上讲,蚂蚁与佛陀的本性是一样的,没有改变过,但蚂蚁迷惑太深了,很难被唤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8#
发表于 2016-7-24 18:47:09 |只看该作者
【第113讲:初学佛之人,可以先从这四不食开始做起】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所以,以前的人食肉有四不食的戒律,分别是:听见杀不食、看见杀不食、自己所养的不食、专门为我所杀的不食。初学之人,不能断掉肉食,那就先从这四不食开始吧。


  什么叫四不食?没有听见杀、没有看见杀、不专门为我杀、不是自己养护的,这四个条件如果都具备,那么可以吃肉,否则不能吃,这是破坏戒律。这四不食的戒律,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儒家的概念,是儒家的做法,但与佛教中的戒律也非常相近,几乎是一模一样。



        佛教中,有三净肉,不闻杀、不见杀、不为我杀,这是三净肉。当然,如果再向前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佛教中更有五净肉之说,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鸟残、自死,也就是在三净肉的基础上加上鸟残和自死。鸟残,说是被鸟兽吃剩下的残羹剩肉;自死,说的是动物自己死亡的,不是被他人杀害的。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和佛教在食肉问题上所得出的结论竟是如此的一致,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圣人与圣人之间都是相通的,不存在障碍,儒家的思想佛陀能理解,同样佛家的思想,孔子也能接受,都是一样的。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三净肉、四不食和五净肉,这只是一个方便法,是给暂时不能断肉的人所说的,按照圣贤的本意,应该是断肉才对,因为食肉断大悲种性,会让人失掉恻隐之心,这也是佛陀在经典里面所讲的,我们应该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7#
发表于 2016-7-24 18:43:03 |只看该作者
【第112讲: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这一点?】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叫爱惜物命呢?人之所以为人,只是这一点恻隐之心而已。追求仁义的人,追求的是这个,积功累德的人积攒的也是这个。《周礼》上说:阴历一月份,祭祀用的动物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远离厨房的原因,是为了成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没有这个心,不能称作人。千百年来,无数的圣贤人物都在积德,都在求仁,概括一下,也无非是要恻隐之心而已。所以,凡是经典,凡是圣贤语录,都讲同情,都讲慈悲,都说恻隐之心。



  孟春,也就是早春,阴历一月份,这个时候万物开始苏醒,开始生长,若是杀害动物,便干天和,故不杀,以显慈悲之念。在古代,如果春天要出外打猎,都要选择不怀孕的动物,以顺应天理,所以春天的打猎行为称之为“春搜”,意思是有所选择的打猎,不能恣意妄杀。君子远离厨房,也是因为厨房多杀戮,容易让人失掉慈悲之念,故君子不取。了凡先生引用这些至理名言,殷勤劝导,也只是为了让人保持这一颗恻隐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6#
发表于 2016-7-24 18:04:52 |只看该作者
【第111讲:这两件事情,跟我们的阴德有重大关系!】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那如何敬重父母呢?《弟子规》中说要“怡吾色,柔吾声”,了凡先生说要“深爱婉容,柔声下气”,均是大同小异。各位,敬重父母,要像敬重上苍,要像敬重神明,这才是孝子之行。


  我们立身行道,格物致知,养就一团和气,以至于通达天道,这个根在哪里? 依然是敬重父母!为什么?做人要有根,孝顺父母是人的根,千古圣人说孝悌,其原因在于孝悌是仁义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一切都是空谈。



  一个孝子,从家中走出来,进入仕途,他必然会忠君爱国。《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可见,忠君和孝顺说到根本上,都是一个事情,所以古人才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君王,也是天,对君王不忠便是不孝,古人说:“大孝曰忠”,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不管君王是否知道我们的行为,都不能放纵,不要说君王不知道,干脆自己作威作福,自己滥施刑罚,这都是不忠不孝的行为。

        很多人觉得我说这话,实在太封建了,很像一个封建卫道者。各位,我为什么必须一再强调要孝顺,要忠君呢?因为这两件事情,跟我们的阴德有重大关系。不忠不孝,便损害阴德,阴德损害了,你怎么成就自身?想要荣华富贵,想要万事如意,你脱离不开孝顺忠君,这是个规律,你无法改变,你可能很反感,但你却无法改变这个规律。

        冷静观察社会,一个不孝顺的家庭,他一定发达不了,想象一下,连根本都放弃了,他靠什么发达?如我前面所说,抛弃根本,必然不得善终,看看我我前面讲得吴起的例子,相信你会有所悟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5#
发表于 2016-7-23 15:30:45 |只看该作者
【第110讲:应当如何尊重父母长辈?】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什么叫敬重尊长?家长的父母兄长,国家的君王大臣,凡是遇到年龄高、德行高、位置高、见识高的人,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去侍奉敬重。在家中侍奉父母,要孝顺,要和顺仪态,声音轻柔,心态谦卑,慢慢形成习性,这便是获得一团和气,格物致知,通达天道的根本之处。从家中出来,进入仕途,侍奉君王,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说君王不知道便放纵自专。惩罚一个人,不要说君王不知道就滥施淫威。侍奉君王,如同上天,古人说,这些地方都是最关系一个人的阴德的地方。试看奉行忠孝的家庭中,没有一个不是子孙绵长富贵昌盛的,这些地方一定要非常谨慎才行。



  为什么要尊敬长辈呢?长辈,是过来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可以教导后人,可以指点后人。长辈,不单单是说年龄大,凡是在某一方面比自己长,非常优秀,我们都可以称作长辈。有人的德行高,也有人年龄大,也有人位置重,这些人都是我们要敬重的对象。一般意义上讲,尊敬长辈,单指年龄比我们大的人。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辈,他们已经经过了岁月洗礼,会沉淀下来很多经验,若是我们虚心求教,没有哪一个长辈会拒绝。

  一颗敬重长辈的心,就是尊师重道的心。譬如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念念都在儿女身上,这种恩德,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我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父母跟我们做饭,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菜,这个饭菜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最用心的一顿饭,里面承载的全是爱。我们也做一顿相同的饭菜送给父母,虽然原料都一样,但味道变了,原因就是缺少了一剂调料:爱。各位网友,父母是念念都在女儿,须臾没有离开过,而我们不是。我们工作忙了,会忘记父母,有了妻子,会忘记父母,有了孩子,会忘记父母。有人说,儿女就是父母的全部,这话不假。那么反过来,父母也应该是儿女的全部,但依照现在看,似乎已经变了。如此大恩大德,不去报答,不去敬重,还谈什么爱人,谈什么感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14#
发表于 2016-7-23 15:30:21 |只看该作者
【第109讲:为什么看到圣像、塔庙、经书都应当恭敬?】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连载)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叫护持正法呢?正法,这是一切众生的眼睛。没有正法,用什么来参赞天地?用什么来参透万物造化之机?用什么来解脱尘世的束缚?用什么来经营人世和出世?所以,凡是看到圣贤庙堂或是经书典籍,都应当保持敬重之心,努力修缮护持。以此来护持正法,以至于弘扬正法,以报答佛菩萨的恩德,我们应该勉力去做。



  这里所说的正法,指的是佛法。当然,孔子所说的发也是正法,并不是说一提到正法,就必须提到佛教,这不一定。事实上,在佛教中,孔子和老子都是菩萨,如佛教经典《起世界经》中就说:“佛言,我谴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震旦,就是指的中国。唐代道绰禅师和宋代永明延寿大师也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过。所以,孔子和老子所说的法,都是佛法,都是正法。我们再来看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句话:“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依照佛教来看,这也是菩萨的境界。另外,《列子》中也记载:“丘闻西方圣者焉”,可见孔子也并不是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孔子心中是明白的,所以孔子不自称为圣人,而以释迦牟尼佛为圣人。因此,怎么能够说孔子所说的法就不是正法呢?





  如果没有正法,世界会怎样?若是没有圣人所受的法,没有给我们留下经书典籍,我们靠什么参透这天地义理?各位要知道,天道奥妙玄远,若不是圣人,我们凡夫怎么可能知道呢?圣人以其证悟功夫,参透了天道规律,苦口婆心的告诉世人,我们这才知道原来天道如此玄远,若没有一颗向道的恒心,只怕永远参不透这道体。若没有这正法,单纯依靠我们的力量,又如何知道造物的机密?这些机密,这些道理,也都是圣人证穷法界之后告诉我们的结果。若没有这正法,我们如何在这红尘之中,内心获得一份安稳,这正法正是我们安心的法门。若没有这正法,我们如何经营这人生,依靠什么做指导?若没有这正法,我们如何脱离这生死业好,跳出这生死轮回?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索。真正明白了,懂得了,你才值得这圣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大,慈爱众生有多深,虽是亲生父母,也超不过圣人给众生的恩惠。所以,我们要生出无尽的感恩心,要感谢圣人,圣人对我们的恩德,即使我们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



  基于以上原因,当我们看到圣像、塔庙、经书都应当恭敬。看到佛菩萨圣像,要像见到佛菩萨一样恭敬,一分恭敬便有一分功德,十分恭敬便有十分功德。见到圣人经典,要像面临圣人,聆听圣训一样。凡是遇到塔庙坍塌,需要修缮,或是遇到经典需要修补,都要当不遗余力去做。为什么?若没有这些塔庙、圣像和经典,我们到哪里去修福?如何知道这脱离生死之法?如何明白天地造化?所以,能够修缮塔庙,修补经书,这是无量功德。正如理学家张载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与责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弘扬佛法,为世人讲解经典,让一切众生都能听到圣贤的教诲,都能理解圣贤的教诲,都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这就是对佛菩萨最好的报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18 22:16 , Processed in 0.0353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