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楼主: 独树一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一讲(连载)

[复制链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6-5-7 18:44:55 |只看该作者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三讲: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连载)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先白话一下这段话: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长长的胡子,相貌非常常人,飘飘然如同仙人一般,我对其他很尊敬,用礼仪问候他。他对我说:你是仕途中人,明年就可以上学,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告诉老人家原因,并询问老家人姓甚名谁,在哪里居住。他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传承了宋代理学家邵雍的《皇极经世》,按照术数预测,我该传给你了。我于是带着老人家回到了家中,禀告了母亲。母亲说:好好对待老人家。试试他的术数预测,一丝一毫都应验了。我于是起了读书的念头,跟我的表兄沈称商议,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设学堂,我送你去学习很方便。于是,我就拜郁海谷先生为师了。
  这段话很简单,但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也不少。能够碰到相貌非凡的老人家,这实在是难得的机缘。有时候我们很感叹袁了凡,为什么他能碰到这样的老人家,我们却不能。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机缘所致。机缘,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如果在路上,我们遇到这样的老人家,我们会上去搭讪吗?我想大都数人是不会的,更何况对老人家“敬礼之”了。
  现代很流行一句话,叫“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袁了凡在未遇到老人家之前,他做了哪些准备?至少,袁了凡是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观察力不强,即使遇到这样的老人家了,也是白白错过。比如我们看神话电视剧,一些神仙下凡化作凡夫准备度化众生的时候,总是先幻化成僧或者道的形式,不断地对芸芸众生进行点播,但能够领会的人又有几个人呢?等到这些天神罗汉现出真身的时候,我们又望洋兴叹,后悔自己失去了一次做神仙的机会。这样的比喻听起来荒诞不羁,但若将电视剧中的场景拿到生活中来,情况也大致相同。我听我的同修讲过一个故事,是他的朋友亲身经历的,但因为人们不相信鬼神之说,姑且作为故事来听吧。他说,有一次一个和尚去他家化缘,和尚要十斤香油。这位朋友虽然有点儿佛教信仰,但还是被这十斤香油给吓到了,因为十斤香油价格不菲呀!这位同修便随便编了个理由,拒绝了和尚的请求。一个人的信仰还不如十斤香油值钱,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情景。和尚走后,这位同修猛然发现刚刚离开的和尚与自己家中所供奉的地藏王菩萨简直一模一样。他来不及思考,赶快开门去追高僧,短短的时间内,门外早已没有了高僧的身影,后悔已经于事无补。
  能够与地藏菩萨相遇,这不能不说缘分难得,比袁了凡的缘分可强太多了,但结果如何呢?白白错过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必然是心中没有真实的敬佛之心,没有准备,以至于菩萨出现,白白空过。古代的居士看到佛像或者和尚跟看到佛陀没有两样,不敢存有半点怠慢之心,必然是毕恭毕敬,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不恭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得道者多,现代人悟道者少的根本原因。袁了凡遇到老人家了,他怎么做的?敬礼之!袁了凡对老人家毕恭毕敬,这才引出了袁了凡跟这位相貌非凡的老人家的一段对话。
  这位老人家说的第一句话让人非常震惊:你是仕途中人,明年就该上学了,怎么不读书呢?通过老者的相貌,我们大致能猜到这位老者绝非常人,定然是非凡之人,他说的第一句话更加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你是官场中人,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这位老人家的术数预测究竟有多么神奇,道行有多深,目前还不得而知,还得继续看下文。
  袁了凡惊奇于老人家的言语,老人家如何说我是仕途中人呢?老人家从容地说出了自己的所学所精之术。原来这位老者便是宋代著名预测家邵康节先生的传人,精于《皇极经世》,得到了邵康节先生的真传。邵康节是何许人也?这个《皇极经世》是干什么用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邵康节,也就是邵雍,他是北宋时期术数大家,哲学家,对《周易》造诣精深,是中国最为著名的预测家,《宋史》当中有他的传记。他一生致力于《周易》的研究,写了很多哲学著作,《皇极经世》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本《皇极经世》来源于《周易》,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预测学著作,也就是专门用来算卦的。邵康节在预测学上的造诣绝不是现在一般的算卦先生所能比拟的,即使是现代最为有名的易学大师,如果跟邵康节比起来,也属于班门弄斧。邵康节这个人,大到国家治乱,过去未来,宇宙成败,小到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能准确无误的推算出来,丝毫不差。可见,如果能够得到邵康节的真传,那预测的本领也就可想而知了。袁了凡很幸运,邵康节先生的传人让他遇到了,不但遇到了,而且这位老者还要将邵康节先生的《皇极经世》传给他。
  邵康节,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下。那他的传人预测本事如何呢?这这一段里面,也稍稍体现了一下。这位老者说:“数该传汝”,意思是说这套本领不是瞎传的,而是按照术数预测,应该传给你了。列位看官,从北宋时期的邵康节到明代的袁了凡,这段时间大约五百年,也就是说在五百年前,这套本领该传给谁就已经定了,稍微推测了一下,五百年过去了,可见这不可思议的预测之术是多么神奇。这位老者的神奇之术在以下的章节还会有详细的介绍,让人瞪大眼睛、目瞪口呆之处比比皆是。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袁了凡将这位奇异之士引到家中,禀告了母亲,母亲让袁了凡好好对待这位老者。上面我们讲到过,袁了凡的母亲非常地有智慧,听袁了凡这么一说,立刻就答应让老人家住下来,并好好款待这位先生,这更见袁了凡之母有着超凡的智慧。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遇到这样一位老者,也带到家中,我们的母亲会相信吗?会让他住下来吗?大多数都不会!因为一说到预测,说到算命,多数家长都认为是无稽之谈,纯属虚构,哪里还有会什么“善待之”?但是袁了凡的母亲不会,她先让老者稳定下来,然后变开始试验老者的神奇之术。结果怎样?纤悉皆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说对了,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谬之处。袁了凡是如何试验老者的预测本领的呢?对于这一个环节,书中没具体讲。这个“纤悉皆验”究竟是对袁了凡过去的事做了一下推测,还是对袁了凡未来的事做了一下推测,我们不得而知,但两种皆能说通。袁了凡要考察老者的预测之术,很可能让老者推测一下自己以前已经发生的事情,作为一种考验,看老者能否预测出来?还有一种可能,袁了凡让老者测算一下未来的事情,然后用时间来证明老者的预测是否正确。下文中,这位孔先生所列的预测结果,也正好和“纤悉皆验”对应上。不管是哪一种可能,结果只有一个,这位孔先生确实推算地完全正确。正因为孔先生推算的丝毫不差,袁了凡就动了上学的念头,于是开始和他的表兄商议上学这件事。他表兄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开设学堂,我送你去学习也很方便。就这样,袁了凡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了,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主题

0

好友

5814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6-5-7 18:44:01 |只看该作者
教你如何把“命”改了,深度解读《了凡四训》,第二讲:立命之学(连载)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什么叫立命之学?简单地说,就是树立命运的学问,这和百度百科上面所说的“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意思不太一样。这个很难理解,因为人生下来命就已经定了,为什么还要立呢?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误解。人生下来,命已经定了,我们也说已经立了,但这是宿命。啥叫宿命?宿,过去。因为过去的原因,而形成了这个依靠肉体凡胎而存在的命。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一个“宿命”词语,就把改命的方法揭示出来了,也就是本章的标题“立命之学。”宿命是因为过去的原因造成的,那如何改呢?办法只有一个,把过去的原因消掉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受命运的摆布了。但是仔细想想,也不现实,都是过去的东西了,我们怎么消掉呢?标题不展开讲,留待以后解释。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句话大意是: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母亲要我放弃学业,不要去考功名,改学医,并且说:学医可以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并且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
  袁了凡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父亲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母亲非常有智慧,让他学医。为为何说袁了凡的母亲有智慧呢?因为袁了凡学医,是一件一举四得的事儿。哪四件?第一件:养生,也就是可以养活自己了。第二件:济人,可以帮助别人。第三件:成名,可以靠着这个本事成就名望。第四件:父愿,这是父亲的夙愿。
  对于头一件事情,我不用多说,这是最基本的,如果靠着一种职业却不能养活自己,那就不能称为职业,只能说业余爱好。
  第二件事,帮助别人。古人有句话:不为良相必为良医。如果细细推敲这句话,这意味就深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医生跟宰相是救人的,医生在医院,宰相在政府部门,都是为了救人。因为是救人的职业,所以时间久了,功德就很大。宋朝宰相范仲淹在还没做宰相以前,在路上碰到一个算卦先生,他就询问算卦先生:“你看我能当宰相吗?”算卦先生说:你以为是个人就能当宰相呀?”范仲淹紧接着问:“那你看我能当医生吗?”算卦先生很不解,觉得宰相和医生这两个职业实在是相差太远,让人竭尽脑筋也想不出来,这两个职业究竟有什么关联?于是算卦先生就问范仲淹:“这两个职业有联系吗?”范仲淹说:有。只有这两个职业是救人的。”算卦先生大为诧异,一个小小年纪的书生竟然有如此志向,于是看看范仲淹便说:“你能当宰相。”这个故事说起来简单,但里面所蕴含的哲理却很深。我记得有一首偈子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意思就是说,你的心念就像个画家一样,能画出各种东西,大到虚空宇宙,小到微尘芥子,你的心念都能创造出来。这个哲理本是佛教中的,是佛教最为根本的理论,我现在拿过来解释范仲淹,诠释袁了凡。
  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知道,范仲淹虽然一介书生,但是却心怀天下,心里面就只有老百姓,这是范仲淹的志向。平常的时候,我们如果解读这个故事,一定是说范仲淹因为心怀天下,从小立下了志向,于是经过多么多么的努力,于是终于当上了宰相。我看过很多书,对于这个故事大都这样解读的,但我感觉这样说还不够透彻,至少理没有讲透。如果不讲出“一切唯心造”的原理,也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偈子,这个故事根本就无法讲透。范仲淹心怀天下,时时刻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便是他的心念。有了这个心念,按照“一切唯心造”的原理,那么做君王或是做宰相可能性就变得非常大了。当然,这不是说一定就能做君王做宰相了,这里面还缺乏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范仲淹如果只是心中想想,心里总是想着老百姓,但是什么都不做,也不努力读书,也不参加科举,能当宰相吗?一定当不成!那么这个“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等等一切的准备工作叫什么?这叫缘,没有缘,一切事都是画饼。往常我们解读这个故事时候,就是太注重缘,而不讲因,不讲发心,这短短不能成事,因为发心远远比缘要重要得多。看看身边的例子,有的人也很想当宰相,也想挣大钱,于是一心只想做宰相,只想挣大钱,也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取,但是结果如何呢?都失败了!我们身边这种人大有人在,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太注重缘了,而忽略了因,忽略了发心。上天不会成就有功利之心的人,但却愿意帮助有善念的人,也就是儒家说的“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如果说,处处想着挣大钱,结果就挣大钱了,那他挣到大钱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他多么刻苦,多么聪明。我承认,心中处处想挣大钱,结果挣到大钱的人也有,而且这种人属于多数,比如很多老板,完全不讲道德,但是也身价过亿,这个原因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我在以后的章节会讲到,请网友继续关注就会知道答案。
  第三件事,成名,学医可以成就自己的名望。这句话的解释只有一个,但理解确有两种。一种是说,袁了凡通过学医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一种理解。还有一种,就是袁了凡成为名医,就可以救济更多的人了。翻译只有一个,就是成为名医,但两种理解却有天壤之别,原因是发心不同,前一种是功利心,后一种是慈悲心。我个人倾向后一种。如前面我们所说到的,袁了凡的母亲是个很有智慧的女性,家教很好,断断不会如此功利心强。俗话说:利令智昏。一个满心功利的人,智慧便不得显露,又怎么会有很高的智慧呢?所以,我倾向后一种解释。
  现代的医生分两种,一种是悬壶济世的,当然这种医生已经凤毛麟角了,但还是存在的。再一种便是以医生的名医敛财的,这种医生实在太多了。很多年前,有病人因为交不起医疗费病死在了医院门口,还能引起群众的声讨,但现在似乎麻木多了,群众也不再声讨了,因为这样的医生和医院何其多,声讨不过来了。说这些医生“妙手回春”倒也是事实,但关键是他们不肯实施妙手,这个“春”也就回不来了。
  第四件事,父愿。从表面上看,这件事似乎算不上“四得”中的一“得”,但如果细究起来,这应该算是这“四得”中最重要的一件了。古人的孝悌观念比我们现在要重得多,袁了凡生活的时代是在明朝,程朱理学处于全盛时代,这让孔圣人的孝悌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我们常说“宋明理学”,可见明代的理学思想已经深入到当时人的骨子里去了。父愿,就是父亲的夙愿,如果父亲的愿望不去做,便是不孝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孝顺简单的说分为三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意思就是说,要养护父母的身体,让父母心情愉悦,完成父母的志向。这父愿,便是最后一个方面,也是这三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养父母之志,便可称为大孝之人,其他两个方面只能算是小孝。但是细细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似乎连小孝已经做不到了,更别说是大孝了。《论语》中有子有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将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不孝不悌,那么他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这句话意思很深,如果不细细讲,我们真的很难理解。什么叫做人的根本?这句话怎么理解?我打个比喻,譬如说一棵大树,如果要想枝叶繁茂,那么它的树根就一定要非常发达,只有树根壮大,那么这棵树才能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反之,如果树根遭到破坏,不发达,不壮大,那么这棵树就会夭折,或者生命力很弱。我们来看一下自然界的植物我们就会明白,凡是能够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它的根部系统就非常发达,根须延伸到地下几十米,生命力极为顽强,风沙雪雨奈何它不得。但如果是生命力很弱的植物,它的根茎就非常弱小,稍微有点儿风雨便夭折了。这“孝悌”便是做人的根,不孝便是把根断掉了。断掉了根,人的生命力就很弱,大多数会夭折。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着数不清的证据。我举个历史上真实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吴起是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司马迁再给他做传的时候把他跟孙武放在一起,后代兵家形容一个人会打仗,常用“仿佛如孙吴”来形容,可见吴起的军事才能绝非一般的兵家所能比。如果孙武是兵圣,那册封吴起为兵神,那绝对不为过,因为他一生就没打过一次败仗,比孙武还神。但是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呢?非常不孝顺。最初,吴起拜大思想家墨子为师,跟着墨子学习。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并没有回家奔丧,而是对着天只哀嚎了三声,然后继续学习,跟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墨子一看,这还了得,于是毅然断绝了与吴起的师徒关系,将吴起逐出师门。吴起走后,墨子感叹了一句:“孝悌是人的根本,一个人没有根本,吴起恐怕要不得善终了。”从《史记》上看,我们只能找到墨子因为吴起不孝而将吴起逐出师门的这句话,但在唐代赵蕤写的《长短经》中,我们能够找到墨子感叹的这句话。那么后来吴起怎样?自然是建功立业,赫赫战功,不在话下。不过,吴起最后还是被楚国的贵族乱箭射死在了厅堂之上。一个人不孝顺,结果墨子测算到他不得善终,根据就是《论语》中有子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
  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二十四史》当中俯拾即是。吴起作为一代军事家,改革家,智商肯定在一般人之上,属于绝顶聪明之人,但因为不孝,就避免不了不得善终的结局。凡是《论语》中讲到的话,都是宇宙规律,是天道,违背了就会受到惩罚。而《论语》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孝悌,可见孝悌是规律中的规律,是最基本的天道。袁了凡是个读书人,他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父亲的愿望,自己怎么能违背呢?所以,能够完成父亲的心愿,这应该算是“一举四得”中最重要的一“得”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
作者:李金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18 21:57 , Processed in 0.0318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